沈春紅
教學是一件精雕細琢的“慢活兒”,學生的學習與成長也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育工作者足夠的耐心。在這個“文火慢燉”的過程中,關注教學細節(jié),在細處花心思、做文章就成為每一位教師必須經歷的教學工序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筆者深有體會,語言的學習與實踐不僅凝聚在日常教學中,更真真切切地體現在生活實踐中,它是一個細致的“巧活兒”,需要教師精心預設、巧妙設計,以及立足學生實際需求的反思。筆者從課堂教學前前后后的細處出發(fā),探討如何做教學的“有心人”,精細加工英語教學的細節(jié),為教學“縫縫補補”,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舒適、有趣的英語教學氛圍。
一、重視課前預設,激發(fā)學習興趣
小學英語教學具有鮮明的開放性與活動性,教學實踐需要豐富多彩的活動作為平臺,這就為教師的課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重視課前預設的重要性,在細節(jié)處精心預設,如教案與導學案的設計,活動規(guī)則、實踐辦法的揣摩,課堂評價量表的設計,活動道具的制作等,把預設做到細致,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有效激發(fā)學生參與英語學習與實踐的興趣。
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Unit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story time部分時,筆者考慮到文章以伊索寓言為載體,內容有趣,語言形象生動,容易激發(fā)學生閱讀與討論的積極性,于是在教學預設中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問題展開探究活動。為了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筆者還以lion和mouse為原型,制作了相應的卡通頭飾。同時,在小組評價量表中融入這兩個動物形象,以此營造與語篇故事息息相關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語言實踐的積極性。通過用心設計教學活動,細心打造教學道具,營造教學氛圍,為英語教學做好“包裝”。
二、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引導學習方向
課堂教學無疑是英語教學的重頭戲,同時也是學生語言實踐的主陣地。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地把預設搬進課堂,以演示、走過場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而應在預設的前提下注重啟發(fā)引導,留心學生的反應與表現,機智應對課堂的突發(fā)狀況,巧妙留白,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鼓勵學生的語言創(chuàng)造。
在譯林版小學《英語》5B 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口語實踐中,Free talk中有一個“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話題的探討。由于班級學生上學方式較為單一,以步行或是家長摩托車接送為主,筆者考慮到話題不好展開的實際情況,借助多媒體視頻,為學生呈現了“動物學?!敝胁煌游锷蠈W的方式,如小白兔乘坐汽車,小猴子步行,小山羊坐公共汽車,小雞坐出租車等。通過創(chuàng)設話題情境,擴大話題的討論張力,豐富學生交流討論的內容,引導學生根據小動物們不同的上學方式展開討論,并結合動物校園向同伴分享自己的上學方式。
三、跟進課后反思,提高教學水平
課后反思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一塊監(jiān)控盲區(qū),不少教師認為英語并非小學階段的學習重點,上完課后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殊不知課后反思的缺失,對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自我的專業(yè)成長、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等方面都有消極的影響。筆者認為,英語教師應自覺做好課后教學反思,堅持寫反思日記,及時對課堂教學的實效進行分析、討論,積極向其他教學同仁請教,提出修整、完善、促進教學實效的方法,并在接下來的教學實踐中進行嘗試。
筆者在英語教學中堅持寫反思日記,主要記錄自己的教學成效、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情感動態(tài)等,并展開思考與總結。例如,在教學譯林版小學《英語》6B Unit3 Asking the way時,筆者發(fā)現班上有不少學生方向感較差,在“指路”中遇到很多困難。因此,在口語實踐中,即便教師“指手畫腳”地演示,這些學生仍然聽得一頭霧水,指路時就更是叫人摸不著頭腦了。因此,筆者在第二課時的口語實踐中借助“畫小地圖”的方式,幫助那些方向感差的學生建構立體思維,明確口語交際的指向性,提高口語實踐的有效性。
總之,教學大小事,必作于細。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留心教學的細微之處,俯身傾聽學生的真實想法,在課前做好精心預設,把準備工作做足,做細,做漂亮。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引導啟發(fā),關注學生的行為表現與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為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提供可能。在課后反思中細致磨課,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為下一次的課堂精彩生成埋下伏筆。(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文華小學)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