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國富
摘 要: 小學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而言,其抽象性和枯燥性更強,加之計算題較多,學生又經常粗心馬虎,于是在解題上屢犯錯誤的現象便異常普遍,教師如何基于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對癥下藥,幫助學生減少解題錯誤頻率,提高解題成功率尤為重要。針對小學生屢次解題錯誤的現象,教師不能一味歸結為學生的粗心馬虎,而應綜合考慮,探因究果。本文對小學生數學解題錯誤的原因進行歸納總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以饗讀者。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題 錯誤歸因 策略分析
在小學數學實踐教學中,小學生解題錯誤已經不是一個罕見現象,加之學生本身不重視和教師不善巧妙引導,學生在一些簡單數學問題上屢摔跟頭的事實愈發(fā)成為教師與家長頭疼的問題。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有很多,基礎知識掌握不牢、解題能力低下、數學題目理解能力較差、心理因素影響,思維模式受限等成為一些最常見的原因。教師只有正視學生的解題錯誤,認真分析造成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并找到解決此類問題的可行性措施才是提高學生數學解題成功率,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新出路。
一、小學生解題錯誤的常見原因分析
(一)概念、定理、規(guī)律等基礎知識掌握不牢
小學生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其在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方面存在一定困難,概念、定理、規(guī)律掌握不牢基本上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通病,概念混淆,張冠李戴,規(guī)律模糊,運用不靈活造成解題的偏差與錯誤是很多學生面臨的難題。例如,在“數的概念”相關內容的學習中有這樣兩道判斷題,即“自然數就是我們常見的1、2、3、4、5、6、7……一系列簡單的數( )”“0被稱為最小的數( )”。在整數的學習中,這兩道題是最常見的題目,正確答案是兩道題目要判錯。但由于學生初步涉及“整數”這一概念,又受家長從小對學生“1、2、3”等數耳濡目染地教授,學生根本就找不出兩個題目的錯誤之處,導致解題錯誤。再如,“4m=( )cm=( )mm”一題中,一些學生往往由于混淆“1m=10dm=100cm=1000mm”這一知識點,或者對這一知識點交叉記憶,加之解題馬虎,很容易造成解題的錯誤。
(二)小學生的解題能力低下,缺乏解題技巧
小學階段處于學生整個人生學習的低級階段,在此階段,由于小學生活潑好動、自制力弱、主動性不強等性格特征,學生在提高自身數學解題能力方面并不重視,沒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與看法,以至于出現解題能力低下、解題技巧缺乏、錯誤率高、解題費時等嚴重問題。雖然小學數學題目相對簡單,但對于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學生來說卻是一大難關,解題技巧的缺失成為困擾小學生數學解題能力提高的障礙。例如,“小明看一本240頁的故事書,第一天看了全書的0.25,第二天看了全書的0.5,這本書還有多少頁小明沒有看?”這道題目涉及分數與小數之間的轉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等知識點,再加之是一道對理解力相對要求較高的應用題,學生在解題時如何沒有一定的解題技巧和能力難免出現錯誤,有些學生一看題目為避免算錯就干脆放棄。這類題首先要找到題目中的“單位1”,然后開始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難度較大,對解題技巧要求也較高,可以利用圖示解題法提高解題成功率。
(三)受認知能力限制,小學生數學理解力差
目前小學生在數學解題方面存在著很普遍的問題,就是理解能力極差,對一些文字敘述較多的判斷題、選擇題等無從下手,特別是純文字的數學應用題,部分學生更會產生厭煩與恐懼心理。還有些學生由于理解力有限,常出現望文生義、不深入思考、胡亂解題、得過且過的狀況。例如,“一個正方體玻璃容器棱長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5升水,再把一塊石頭放入水中,這時,量得容器內的水深15厘米,石頭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這是一道集體積和容積計算、單位換算、不規(guī)則容積計算等知識點于一體的數學題,對于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說無疑比登天還難,他們拿到題目后,往往駐足觀望很久也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或者在理解某一點上出現偏差導致解題錯誤。
(四)數學學習敷衍性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些小學生由于一直以來對數學學習抱有隨意、敷衍的學習心態(tài),并不重視數學學習,在課堂上很少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久而久之,這種厭煩與恐懼心理進一步升級,學生屢次出現解題錯誤也在意料之中。由這種敷衍性心理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解題注意力不集中,解題容易出現思維定式。首先,解題思路不清晰。例如計算題“404+250=( )”,學生在進行列豎式計算時,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抱有“早算完早結束”的心理,將“250”寫成“205”導致計算結果出錯。再如計算“59×99+99=( )”,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影響,看到“99”就想進行簡便運算,于是這樣解“59×99+99=59×(99+1)=59×100=5900”。這樣的解題過程是錯誤的,師生必須加以重視。
二、提高小學生數學解題成功率的策略
(一)有針對性地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
針對學生數學知識掌握不牢的現象,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建立數學解題自信,提高數學解題能力,對于概念、規(guī)律等掌握方面,要相信自己通過刻苦攻讀是可以一樣擊破的。對于概念,教師應注重結合生活實際,使枯燥的數學概念更加生動具體化,提高學生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另外,在一定學習階段后,可以針對此階段的概念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測試,督促學生將基礎概念作為重點學習內容來抓。例如,在“小數”這一概念的講解中,可以列舉生活中一系列常見現象(某商品標價是4.5元)來加深學生對其理解與鞏固。對于“規(guī)律”來講,教師最好經常性將一些常見數學規(guī)律滲透于日常數學教學中,在這樣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過程中,學生實現對數學規(guī)律的牢固掌握不再是夢。
(二)提升理解力,培養(yǎng)學生解題能力與技巧
由于受認知能力的制約,學生理解力低下已成為一種事實,基于此,教師應該在盡可能豐富數學教學內容、完善數學教學設計、多元化教學方法中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拓展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益。毋庸置疑,提升解題技巧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策略,也是加快學生解題速度的重要舉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算法和法則,運用經典題目鍛煉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使其在不斷練習中掌握獨到數學解題技巧與方法。在鍛煉過程中,教師應遵循“重難點知識分別練,易錯易混知識對比練、反復練,兼顧評價”的原則,還可以鼓勵學生建立“數學易錯題集錦”,在每一道數學錯題中詳細記錄錯誤的原因,以及用到的解題技巧,全方位提高數學解題能力。
(三)多途徑加強學生對數學解題的重視
針對學生敷衍性心理給學生數學解題形成的障礙,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地位,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使其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主動關心學生,理解包容學生,多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提升數學學習的滿足感和自豪感。如在題目“找規(guī)律1、4、9、16( )”,很多學生由于對平方的相關知識掌握不透,很難將正確答案“25”填在括號中,還有一些學生在被老師點到回答時顯得局促不安,回答錯誤后很自卑。這時教師應該加以鼓勵,對嘲笑別人的學生進行批評,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度。
綜上所述,在小學生數學解題過程中,學生不自覺的錯誤暴露其在數學學習中的一系列問題,數學解題錯誤原因主要體現在數學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理解能力差,解題技巧欠缺,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不重視,心理厭煩與畏懼心理的干擾等。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引導者,教師應不斷轉變教學方式與策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目的地夯實學生數學基礎知識,給學生傳授解題技巧,提升解題能力,克服學生的數學敷衍心理,務使其全身心投入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淑廷.小學數學解題錯誤歸因及策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12).
[2]張建英.小學數學解題錯誤歸因及對策研究[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
[3]楊麗莉.小學生計算錯誤原因分析[D].河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雅周鎮(zhèn)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劉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