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平
摘 要: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2001年9月實行到現在已有14年,新課標的出臺給廣大的音樂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教學創(chuàng)新的廣大空間。作為一個從教16年的音樂教師,一方面切身體會到了這種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很大的尊重。另一方面,客觀地分析,由于受到師資、教學設施等因素的影響,現在的中學音樂教育確實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應該多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能真正地乘著歌聲的翅膀飛翔。
關鍵詞:中學音樂教育 現狀 分析 對策
筆者曾在學校做過一個問卷調查,在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等并列學科中,喜歡音樂的學生占被調查人數34.7%,是這幾門課程中比例最高的學科。半數以上的學生喜歡唱歌,并會在沒事或獨處的時候大聲歌唱,但他們哼唱的歌96%以上都是流行歌曲。這樣的調查結果讓筆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但卻在意料之中。筆者不得不思考,到底是什么讓音樂教育處于如此尷尬的境地?
一、當今中學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本教材與學生審美取向的矛盾。新課程改革實施后音樂教學內容更加注重學生的態(tài)度,但似乎并沒有得到學生的全面認可。現行中學音樂教材選編的內容大部分是以中外經典音樂作品為主,難度偏大,超出了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只有少數通俗的音樂作品讓學生一聽就喜歡。經典固然需要傳承,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但在流行音樂走進千家萬戶的今天,我們?yōu)槭裁床豢梢栽谡n本中引用一些近年優(yōu)秀的流行音樂呢?充分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音樂審美特點,改變大多數學生喜歡音樂,卻不愛上音樂課的現狀,改變他們盲目崇拜明星的心理。
2.音樂教師對音樂功能的認識不全面、不統(tǒng)一。在培養(yǎng)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音樂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激發(fā)人無窮的想象力,并激發(fā)人們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是使人聽之產生美感的藝術。只有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他們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才能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基礎知識,以及了解音樂文化發(fā)展史。但目前有些教師的教學還停留在一本正經地教唱歌曲的模式上,使孩子們提不起任何的興趣,甚至感到厭倦。有些教師則過于注重音樂知識的傳授,音符、節(jié)奏、調式、調性和聽音、試唱等,孩子們得到的不是美的情感體驗,而是枯燥無味的填鴨式技能學習。
3.中小學音樂教育各學段的銜接不好?!兑魳氛n程標準》(實驗稿)將內容標準分布為三個學段:1~2年級、3~6年級、7~9年級。每個學段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這是一個銜接緊密的過程。由于筆者所任教的學校處于城鄉(xiāng)接合部,很多小學缺乏專業(yè)的音樂教師。學生在進入中學之前掌握的音樂知識幾乎為零,這就給下一階段的教學增加了難度。而初中階段的知識沒掌握,高中階段的音樂鑒賞部分就不可能實現。導致中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一句空話。
4.在應試教育的夾縫中艱難生存。素質教育講了這么多年,它的成效卻不怎的。衡量一所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就是升學率。雖然這些年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地位有些提高,但在“主課”面前它還得讓路。學校對于音樂教師的要求也就是比賽時撐好門面,第二課堂占據了他們大部分時間。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音樂教師的責任感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方面在有升學壓力的情況下,要把每節(jié)音樂課都變成有效課堂有一定的難度。另一方面,音樂教師進修及交流學習的機會很少,知識的老化、技能的退化也是使音樂課堂無滋無味的因素之一。
二、當前音樂教育現狀引發(fā)的思考
1.改變教育觀念,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教育部門要重視教學設施的配備。如多媒體音樂教室、鋼琴及各類樂器、音響等教學設施。在信息技術如此發(fā)達的時代,一方面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手段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重視正面的宣傳、引導,多組織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給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同時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訓,讓教師多一些學習交流的機會,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能力。好馬配好鞍,只有先進的教學設備沒有好的實行者,一切都只是枉然。
學校的管理模式也需要革新,根據學校的具體情況進行系統(tǒng)性的規(guī)劃。制定有效的課堂評價標準和對成果的檢驗落實辦法,調動起教師的積極性。中學音樂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學校應該開設針對不同學生的課后興趣小組,引導他們盡可能多參與音樂活動。如合唱這種集體聲樂藝術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并可以訓練他們的集體協(xié)作能力,激發(fā)對真善美的追求。
2.轉變音樂教師的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把音樂教學推向了新的階段,我們應盡力從夾縫中求得生存。充分發(fā)揮教師工作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性地處理教材,創(chuàng)設合理的課堂氛圍,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愛因斯坦把童年時代的音樂教育看成是他一生事業(yè)成就的基礎。我們音樂教師更不該忘了自己的職責所在,要盡快轉變角色,轉換觀念,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yè)技能以適應新的教學要求。
3.應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確立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那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不能給學生提供足夠參與音樂活動的機會,不能使他們真正獲得審美的愉悅體驗和成功的滿足。我們必須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目前有幾種研究中的教學模式值得我們學習。
(1)情景陶冶教學模式。通過創(chuàng)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語言渲染情境等途徑把學生帶入與教學內容有一定聯系的情境中,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體驗和情緒,產生用音樂表達的欲望,同時也受到性情的陶冶。
(2)游戲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合理有效的游戲,通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游戲中,教師再進行適當的鼓勵和引導,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寓教于樂。
(3)探究發(fā)現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由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探尋問題解答、作出評價總結三個環(huán)節(jié)組成,目的是讓學生在探尋問題中占主動位置,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
(4)引導創(chuàng)造教學模式。探尋、模仿、遷移、即興創(chuàng)造是這一模式的四個環(huán)節(jié)。通過模仿讓學生初步體會音樂學習的成就感,然后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開展各種即興創(chuàng)造活動。在教學創(chuàng)造活動中,學生會擺脫一些規(guī)范、原則,思維會異?;钴S從而產生不同于平常的觀點。
總之,當前音樂教育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來自社會的各個層面。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要意識到自己責任的重大,大膽探索、銳意創(chuàng)新,不斷地從實踐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等、不靠,盡自己所能發(fā)揮中學音樂教育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郁文武,謝嘉幸.音樂教育與教學法[M].1991.
[2].王安國,吳斌.音樂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廖家驊.音樂審美教育[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第十六中學)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