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杰
摘要:《走西口》是二人臺經典傳統(tǒng)劇目,是在民歌《走西口》的母體上通過戲曲化處理成為二人臺家喻戶曉的劇目。本文通過對二人臺《走西口》與兩首民歌《走西口》比較分析,從唱詞和唱腔兩個方面論述二人臺《走西口》中的民歌因素。
關鍵詞:二人臺 《走西口》 傳統(tǒng)曲目 民歌因素
二人臺是流行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及山西、陜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qū)的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它的音樂是以當?shù)厣角窀琛吧缁鹜嫠嚒敝械难砀栊≌{和道情戲中的部分樂曲為基礎,又吸收了內蒙古民間小曲以及陜北民歌曲調融合而成,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二人臺的音樂分唱腔和牌子曲兩部分。唱腔多承用民歌曲調,有些經過各種速度的變化處理,已走向板式化。牌子曲部分,基本是民歌基礎上的器樂化。此外還吸收、借鑒了古曲牌、民間吹奏樂等,使其越來越豐富。演奏和伴奏時,主要有揚琴、笛子、四胡、二胡、四塊瓦等樂器。音樂具有優(yōu)美、清新、秀麗、明朗的特點。
一、二人臺《走西口》唱詞中的民歌因素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經商的重要商道。“殺虎口”的興衰史也反映了晉商發(fā)展興衰的歷史。從16世紀末開始,歷經明清兩朝四百多年,中原地區(qū)通往內蒙古、外蒙古的主要關口殺虎口,是山西人外出務工經商的必經之路。民歌和二人臺《走西口》在唱詞方面都是講訴家里的男人外出走西口,呆在家里的小妹妹心里無比的擔憂思念。歌詞中唱道:
山西民歌:家住在太原,爹爹名叫孫朋安,所生下我一枝花,起名就叫孫玉蓮。
內蒙古民歌:哥哥(呀)走西口,哎呦!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住那哥哥的手,送到哥哥大門口。
二人臺:家住在太原,我的(那個)爹爹名叫孫朋(哎咳咳咳)安,
所生一女一枝(那個)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花起名我就叫孫玉蓮。
山西民歌《走西口》屬于小調,與山曲不同的是它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歌詞并非上下句而是為七言四句體,在唱詞上更是以婉轉反復細膩的叮囑,并非像山曲那般聲嘶力竭、捶胸頓足;內蒙古民歌《走西口》在唱詞中加入了少量的襯詞這也是地方性民歌的主要特點;二人臺《走西口》的唱詞與山西民歌差異不大,主要是較民歌帶有更多襯詞,比如說在開始的時候唱到:“我的(那個)爹爹名叫孫朋(哎咳咳咳)安,”這里所用到的“哎咳咳咳”只是固定譜例中的固定唱詞,但在演唱的過程中表演者往往加入更多的襯詞,不同表演者所加入的襯詞也有很大的差異,這既是地方性戲曲發(fā)展原則也是二人臺的唱詞特點。在二人臺唱詞的最后一句中“哥哥呀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運用的是內蒙古民歌《走西口》中的唱詞。這也說明二人臺《走西口》唱詞中所包含的民歌元素既有山西民歌的成分,又有內蒙古民歌的元素。
二、二人臺《走西口》唱腔中的民歌元素
在曲調方面,這三首《走西口》都是徵調式,二人臺《走西口》與山西民歌《走西口》更為接近,二人臺《走西口》是山西民歌《走西口》的延伸與擴展。二人臺《走西口》曲調的開頭結尾均與山西民歌版骨干音相同。在演唱過程中,表演者通常加入較為自由的演唱方法,比如在譜例中有許多較高音域的旋律,表演者在表演時或調高了音高或拉長了節(jié)奏,借此以更好地表達現(xiàn)場氛圍,加深刻畫人物情緒。
山西民歌《走西口》的主題:
二人臺《走西口》的主題:
這兩句分別圍繞著骨干音進行波浪式的發(fā)展,民歌《走西口》先以上二度加下三度再加上二度構成小波浪型的旋律型,而二人臺《走西口》則是先以下二度加下三度再加上三度和上三度構成,使得在旋律上構成了下四度再上四度的旋律型,這是在民歌旋律上加花變奏而成。
二人臺《走西口》中多次出現(xiàn)的間奏曲調也是吸收民歌素材基礎上變化發(fā)展而成。間奏以G為骨干音,旋律走向上以二度、三度、四度上下進行所構成的波浪線條為主,具有山陜地區(qū)的民歌四度跳躍的特點。并且在句尾處出現(xiàn)倚音裝飾音,主要是以上方三度、四度、五度為主,而且占的時值并不像裝飾音占的時值較短,這不僅僅是此首《走西口》的特點,也是二人臺所有劇目的特點,這使得二人臺在唱腔的最后一條間奏上出現(xiàn)的以G為骨干音進行上三度與下二度的級進型起到了裝飾的作用。而此主題在這條間奏上反復連續(xù)出現(xiàn)了三次,這種手法在民歌中稱之為垛句。由此可得出,在二人臺戲曲中運用了大量民歌的曲調發(fā)展手法。
三、結語
藝術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大多是為了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是日常生活進行娛樂的特殊方式。它的根本在于它不斷創(chuàng)造新興之美,借此宣泄內心的欲望與情緒,濃縮、夸張化生活。民歌作為藝術的基礎,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樸生活的感受;是表達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的;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性的;是各民族文藝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人臺雖然流傳的時間較短,而且流傳的地域也有局限性,但其也有著民歌所擁有的特點:唱腔唱詞上有明顯的方言性,曲調上具有地域性,創(chuàng)作題材都是民間與生活緊緊相關的事。作為新興曲藝,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民歌為深厚的基礎積淀。
參考文獻:
[1]楊民康.中國民間歌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李世斌.二人臺音樂[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