賁躍宏 范建華
持續(xù)性房顫電復律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臨床分析
賁躍宏范建華
目的 探討心率減速力(DC)在持續(xù)性房顫電復律患者中的變化以及與左房內徑等指標的關系。方法 選擇行電復律的持續(xù)性房顫患者36例和正常人24例接受動態(tài)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比較兩組之間的DC,左房內徑(LA),左室射血分數(LVEF)。根據持續(xù)性房顫患者恢復竇性心律后的DC均分為高DC組(>3.6ms)和低DC組(≤3.6ms),比較兩組之間患者的房顫病程、高血壓病史、LA、LVEF、房顫復發(fā)情況。結果 持續(xù)性房顫患者DC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P<0.05)。低DC組房顫病程、高血壓病史、LA、房顫復發(fā)率均高于高DC組,LVEF低于高DC組。結論 持續(xù)性房顫患者DC值明顯降低,DC是一項可用定量評估持續(xù)性房顫電復律患者自主神經張力并篩選復發(fā)高?;颊叩目煽恐笜?。
心率減速力 持續(xù)性房顫 電復律
心房纖顫簡稱房顫,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1]。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心血管疾病生存率的提高,房顫的發(fā)病率逐漸增加。心率減速力(DC)檢測技術是一種新的評價自主神經功能的無創(chuàng)檢測方法,簡單易行[2]。目前國內外關于DC的研究大多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進行,與房顫相關的研究較少。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近年來收治的36例行電復律的持續(xù)性房顫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本院住院治療的持續(xù)性房顫患者36例,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42~66歲,平均(55±8.2)歲。持續(xù)性房顫患者均符合2014年 ACC/AHA/ESC 房顫治療指南中持續(xù)性房顫定義。同時選擇同期在醫(yī)院門診體檢的健康者24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齡40~65歲,平均(52±6.8)歲。所有患者在電復律之前均經食道超聲排除左房血栓,電復律前正規(guī)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3周,電復律后4周,同時監(jiān)測INR在2.0~3.0之間。排除標準:永久起搏器植入者;房室傳導阻滯者;長期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者;中至重度心臟瓣膜病者;先天性心臟病者;合并嚴重進展性疾病者;不愿行電復律者;房顫有可逆原因者;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較差者;復律后竇性心律維持<12h者。正常對照組及所有房顫患者在恢復竇性心律后行24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離線后應用美國 PI 1200A-A 動態(tài)心電圖分析系統(tǒng)進行回放分析,由心電專業(yè)醫(yī)師通過人機對話去除各種偽差、干擾,經分析系統(tǒng)自動計算出DC值。所有患者入院后行超聲心動圖(GE V iv id 7)檢查,在胸骨旁長軸面測得左房內徑(LA),在心尖四腔測得左室射血分數(LVEF)。
1.2DC測定方法 所有受試者均于2周內接受24 h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離線應用迪姆軟件公司的DMS300-4A動態(tài)心電記錄分析系統(tǒng)將記錄回放,自動計算出DC值。DC分析標準:確定心率段數值為20個周期,入選比前1個心動周期延長者的減速點為中心點,進行不同心率段的有序排列,經位相整序后,分別計算對應周期的平均值代入公式:DC=D[X(0)+X(1)-X(-1)-X(-2)]×1/4,得到DC值,單位為ms。所有房顫患者以DC值均分為高DC組和低DC組。
1.3隨訪及分組情況 采用門診心電圖或者動態(tài)心電圖復查隨訪方式,隨訪時間為1個月。將隨訪中出現房顫的患者定義為復發(fā)。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觀察組與正常對照組DC、LA及LVEF比較 見表1。
表1 正常對照組與觀察組DC、LA及LVEF比較(x±s)
2.2高DC組與低DC組相關指標比較 見表2。
表2 高DC組與低DC組各指標比較(x±s)
房顫是一種具有多種發(fā)生機制的復雜性心律失常。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在房顫發(fā)生和維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隨著房顫的發(fā)展,心房纖維化逐漸加重,當病變累及心臟感受器時患者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傳入和傳出沖動發(fā)生異常,心肌電不穩(wěn)定增加[3],從而維持和加重房顫。
DC檢測技術是一種新的評價自主神經功能的無創(chuàng)檢測方法,簡單易行,和24 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同時進行,能定量測定迷走與交感神經的作用強度[4]。
心肌電活動的平衡取決于迷走神經和交感神經活動,迷走神經介導心房顫動,主要與心房肌不應期縮短和較大的折返環(huán)有關。自主神經交感神經是加速的核心神經,興奮性的增加或張力增加心率加快,心率增加;加速力量相反的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加、心率減慢。降低心率是保護人類的身體機能下降,患者房顫的風險增加。DC檢測是對迷走神經負性頻率作用的一種評價,屬于迷走神經正常的生理功能,當這種生理性調節(jié)的儲備力下降時,其對機體的保護作用將被削弱,使交感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的房顫患者預后不良,是自身心律在短暫時間內受到迷走神經調整的表現[5]。
本資料結果表明,房顫組的DC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房顫患者迷走神經興奮性下降,且低DC組較高DC組房顫復發(fā)率高,同時房顫患者的LA更大,LVEF值更低,說明房顫促進心肌細胞結構重構,心功能逐漸減退。同時本資料還得出低DC患者房顫病史更為長久,說明隨著房顫的發(fā)展,患者植物神經功能減退。同時低DC組較高DC組有較高的房顫復發(fā)率,更差的心功能,提示低DC與心血管不良預后相關。
DC通過位相整序信號平均技術對每一個心動周期的變化及其調節(jié)痕跡進行提取與檢測,能更為客觀地反映自主神經系統(tǒng)對心率的調節(jié)作用,并對迷走神經活性做定量分析。與其它無創(chuàng)性心電技術比較,DC的特異性更強,敏感性更高。有較強的檢出和預測心血管高危者的能力,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臨床實踐中應對心血管疾病患者行DC值常規(guī)檢測,直接量化患者迷走神經張力的高低,以利于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雙向評估預后,預防及減少心血管病猝死發(fā)生率。
1Hamaguchi S,Yokoshiki H,Kinugawa S,et al.Effec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longterm outcomes in patients hospitalized for heart failure in Japan:a report from the Japanese Cardiac Registry of Heart Failure in Cardiology(JCARECARD).Circulation journal: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Circulation Society,2009,73(11):2084~2090.
2郭繼鴻. 心率減速力檢測. 臨床心電學雜志, 2009, 18(1): 59~68.
3曾春芳, 何喜民, 李天發(fā), 等. 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心率減速力的變化及臨床意義. 山東醫(yī)藥, 2011, 51(29): 36~37.
4Bauer A, Kantelhardt J W, Barthel P, et al. Deceleration capacity of heart rat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2006, 367(9523): 1674~1681.
5解祥民. 心房顫動患者心率減速力檢測的臨床分析.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 30(19): 126,128.
226531 江蘇省如皋市第三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