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叫《愛的藝術》的有兩本書,一本是由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所著。大家都知道,在古羅馬,“藝”是指手藝、“術”是指技術,所以他的《愛的藝術》完全是講的如何去泡妞,我發(fā)現(xiàn)這本書對我沒有用,因為拋媚眼、擺Pose,對我來說太難了!另外一本是今天我要在這里向大家隆重推薦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這是一本學術暢銷書,學術著作能成為暢銷書是十分少見的;在歐美諸國,它是高中生的必讀書;在八九十年代的復旦校園,幾乎人手一本。以下我想從親情之愛與愛情之愛兩個領域,與大家分享這本書給予我的巨大影響。
在弗洛姆看來,任何形式之下的愛(親情之愛、愛情之愛),本質上都是相同的。他認為“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并且這種給不見得是物質上的給予,而是“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此外這種“給并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p>
我至今牢記大學哲學課上收獲的一個錦囊,那就是:當我的人生出現(xiàn)任何困境時,第一,去查《新華字典》,去看一下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第二,去看下圣經,去看看被奉為先賢的耶穌是怎么說的;第三,去查馬恩全集。
幸運的是,我發(fā)現(xiàn)馬克思有一句關于愛的陳述與弗洛姆如出一轍,也相當精煉,那就是:“如果你以人同世界的關系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系為先決條件,那么你只能用愛去換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币簿褪钦f,只有愛才能播種出愛,只有信任才能夠播種出信任,只有給予才能夠播種出給予。
親情之愛
以親情之愛為例,我剛滿一歲三個月的孩子從出生到現(xiàn)在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我和他外婆的陪伴下度過的;他爸爸因為電視劇行業(yè)的特殊性,長年出差在外。因此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任務很重,每天疲憊不堪,卻還不能忽略《愛的藝術》給予我這個母親的重大提示,那就是——
包括兩個方面的:第一方面是最基礎的,維護和發(fā)展他弱小的生命,對其成長負責;第二方面則超出了維護生命的范疇,那就是要使孩子熱愛生活,要使他感到,在這個世界活著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也就是說,母親要將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傳遞給孩子,要賦予孩子對生活的愛,而不僅僅是活下來的愿望。
母愛的這兩個方面在圣經的《創(chuàng)世紀》里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上帝創(chuàng)造了人和世界,這符合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但上帝所做的還不僅僅于此,在上帝創(chuàng)造了世界和人之后的每一天,他都要了解情況,都要知道一切是否都好。
并且,上帝所許之地上流淌著乳汁和蜂蜜。大地是母親的象征,乳汁則代表著母愛的第一方面,對生命的關心和肯定;蜂蜜則代表著第二方面,對生活的愛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數(shù)母親都有能力給予“乳汁”,卻只有少數(shù)母親除乳汁之外還能給予“蜂蜜”。母親對生活的熱愛或者恐懼都具有傳染性,事實上我們也確實可以從孩子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了“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了“乳汁”,又得到了“蜂蜜”。于是我也不斷地給自己心理暗示:為了成為一個能給予孩子“蜂蜜”的母親,我應該也必須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盡管孩子只有一歲三個月,但也確如弗洛姆所言,我對他愛的給予,也使作為接受者的他成為了一個給予的人。每天早上出門,我媽都會帶著他在路邊看我上公交車,那凝視的小眼神常常讓我沒來由地想起,亦舒有本書里說過的,這樣的眼睛里有日月星辰。
每天下午回家,我媽又會帶著他在小區(qū)門口邊玩耍邊等侯我,而當我每次走向他,被他忽然發(fā)現(xiàn)時,遠遠地、深深地,我就能洞悉他心中的期盼和眼里的歡喜。我想,他是在用他的方式愛我!
就像他每次在玩拼圖和積木時,都會有意無意地放兩塊在我的手心里一樣;就像有時我在上衛(wèi)生間或者洗澡時,他都要在門口大聲哭喊、使勁拍門,試圖沖進去糾纏一樣。他在用行動告訴我,他從來沒有忽略過一直守護在他身旁的我!
愛情之愛
而言及愛情之愛,弗洛姆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涉足愛情的人們,幾乎都會混淆的兩個問題——一是“愛與被愛”,二是“愛的對象與愛的能力”。
從字面來看,愛與被愛太容易區(qū)分了,而一旦進入到實際操作的層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人是搞不清楚的。為什么這么說?回望一下我們自己的愛情經歷或者看看我們身邊正陷入愛情的人們,就知道了。我們很少會考慮如下的問題:比如,我該如何在愛情當中更好地學會包容與尊重?對方期待的是怎樣的感情,我該如何給予和提供?但是以下的問題我們是必然會考慮的:那就是挖空心思、處心積慮地盤算,如何使對方只愛和更愛自己。
就這樣,愛轉變成了被愛的問題。于是乎,大家都努力地用各種優(yōu)秀的要素來武裝自己。男士深謀遠慮著讓自己變得更強大、更富有、更健壯,女士則傾盡全力地使自己變得更美麗、更溫柔、更性感。當然,還有男女通用的選項,那就是都要舉止高雅、談吐風趣,都要溫良謙和、樂于助人;更重要的是,這一切優(yōu)點的展現(xiàn)還得顯得順乎自然,不能矯揉造作。
弗洛姆就是這樣犀利地讓人觸目驚心,他一眼洞穿了人類在“愛”與“被愛”之間,對前者的忽視與對后者的霸道。
而對于“愛的對象與愛的能力”的混淆,我想再次以自己為例。有朋友在我家做客時,偶然看到了書房中的一摞美女明星照片,那是我愛人用于為他們的新劇挑選演員的資料圖片。朋友驚艷之余不禁善意地提醒我:自從寶寶出生之后,我就再沒去過劇組探我愛人的班,長此以往,會不會有擔心?我淡然地搖搖頭。
我之所以能對自己常常處于兩地狀態(tài)的婚姻保持長久的鎮(zhèn)定與沉著,一是基于對我們從校園時代一路走來深入骨髓的了解與信任,二則是我曾試圖用《愛的藝術》讀解演藝圈的高頻率愛情,結果我的結論很悲觀,而我愛人的態(tài)度與我是一致的。
我們并不羨慕那看似很富余,需要很多對象來輪番分享的愛。確切地說,那不是愛,是好奇心,是一種獵奇心理,對每一個漂亮女孩或英俊男生都想要去探索。這就是愛的對象與愛的能力之間呈現(xiàn)的巨大張力——對象紛繁蕪雜,能力卻是零。這類人沒有辦法沉下心來去維護和品味一段感情,不懂欣賞長長久久看似平淡卻溫暖的美。他們從來都不覺得很甜蜜,因為收獲的只有新鮮和刺激。他們也找不到一個人可以長久地去依賴;當其難過時,周圍的一群人都給不了他們想要的安慰。
為什么會這樣?原因又是一個巨大張力——外表的光鮮、外部條件的優(yōu)越與內里的耐不住寂寞、貧乏和空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誰越是接近,越試圖走進其心靈,就越能穿透外在魅力的表層,看到他內心深處的單調和無趣,這是那個被鮮花掌聲包圍慣了的他所恐懼和不能忍受的。所以一旦有人試圖走進或真正走進了其內心世界洞悉了一切,他就想把這根繩索扯斷。
弗洛姆說,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因為人類終其一生最深層的需要就是克服孤寂和疏離感,而愛就是克服這一切的根源。愛是人間最大的正能量,愛是信仰的最高境界!就我個人而言,無論在親情還是愛情,《愛的藝術》都給予了我長久而深刻的指導和影響。弗洛姆字字珠璣,為我們呈現(xiàn)了愛的本真容顏;而我們,難以抗拒愛的真顏!
[作者簡介]
李志敏,江西省社科聯(lián)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