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
要想瘦,先解決心理問題
●甲戌
要想瘦,你先要了解那些讓你胖的心理問題,瘦才成為可能。
把麻煩留給以后的“管他的”效應(yīng)
當(dāng)你攝入超過預(yù)定量的卡路里時,會不會說“管他的,明天再減好了”?但“明天”從未真正到來,體重在一次又一次的“管他的”中增長……節(jié)食當(dāng)然是自我監(jiān)督的過程,但很多節(jié)食者真正做的監(jiān)督只有一個:設(shè)定一條熱量界線,一旦越界,就“管他的”。
越不能吃越想的“白熊效應(yīng)”
越是壓抑自己、告訴自己不要想某個事物時,它反而會變得更迫切。尤其當(dāng)“某個事物”已經(jīng)足夠清晰時——比如,從“不要吃”變成“不要吃提拉米蘇”。而你知道,“不吃”需要意志力維持,保持意志力卻需要消耗葡萄糖,需要吃。這充分說明了減重是個悖論。
騙吃騙喝的“蔡格尼效應(yīng)”
有時候餓極了,你就去準(zhǔn)備第二天的早餐,然后告訴自己“明天就能吃了”。即使沒有吃光,這一整套過程下來,大概起碼也會吃點兒。這就是“蔡格尼效應(yīng)”:當(dāng)事情已經(jīng)做到一半,你會想反正已經(jīng)準(zhǔn)備完了,干脆吃一點兒好了。
不如不減的“犒賞效應(yīng)”
犒賞心理可能是運動者未能瘦身的主要原因。運動后身心都會出現(xiàn)疲勞,這時,人就有犒賞自己的想法,同時還伴有一絲僥幸,猜想你消耗和攝入的熱量,哪一個更高?有趣的是,當(dāng)你認為自己是在“鍛煉”時,犒賞心理會被啟動,而當(dāng)你認為鍛煉是“樂趣”時則不會。
奧普拉效應(yīng)
靠節(jié)食減重的人,大多數(shù)會被打回原形。心理學(xué)家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是意志力非凡的人,也很難持續(xù)控制體重。
食物并不能安慰你
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吃了自己最喜歡的食物的人,從壞情緒中走出來的速度,并沒有比什么也沒吃的人快,可見,食物并不能真的讓人變開心。
大腦說:美味>健康
巧克力與胡蘿卜,你會怎么選?你明明很理智,卻還是選了巧克力。最新研究顯示:相比抽象信息(如“是否健康”),大腦處理具體信息(如“是否美味”)時的運行速度要快得多。面對這樣的選擇,你選擇美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大腦說:卡路里最大
大腦會不自覺地讓你喜歡高熱量食物,即便它們并不好吃?!案呖防铩睂Υ竽X造成的影響,可能遠遠超過“口味”。因為基于動物本性,大腦總是傾向于讓我們不斷補充身體能量,以便更好地生存下來。
有時胖是因為你覺得自己胖
不管真實體形如何,女人“自我認知”的自己比實際要胖。這種想法可能會讓我們更胖。如果你深信自己“胖”,大腦會將這個指令傳送給身體,身體以此為依據(jù)進行調(diào)整,以便平衡你的想象與事實。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減重似乎也很簡單,把“我很瘦”的信息真正輸入到潛意識中(你可以盡量想象瘦身后的幸福:將一條S碼的裙子穿得千嬌百媚,周圍人驚艷的眼神,以及自己內(nèi)心的竊喜……想象得越細致,效果就越好)。即使一開始會覺得很奇怪,當(dāng)你騙過了自己的“理智”,身體就會自動開始“平衡行動”,走向一個瘦子。
你不是餓,只是寂寞
感到饑餓時,先問問自己:想吃,是因為真的餓了,還是因為情緒不好?很多情況下,餓是情緒紊亂的征兆(并不一定都是消極情緒)。所以,餓了,不妨先喝杯水,給自己點兒時間確認 “饑餓類型”。真是生理上的,就安心去吃吧。如果不是,哄哄“內(nèi)在的自己”,問問他今天是怎么了,緊張還是孤獨,好好地安慰一下他,慢慢地,你會變得更平靜,沖動飲食也會越來越少。
越是人際壓力大的人,越容易想吃東西。一方面,吃東西本身會降低孤獨感;另一方面,“吃”會帶來社交機會,所以有時饑餓感是為了告訴你,你希望有人能來陪你。
想吃零食時,去玩小游戲
人對零食的真正渴望只會持續(xù)幾分鐘。下次想吃零食時,給自己3分鐘時間玩小游戲,它們會讓你分心,短時間內(nèi)阻礙大腦產(chǎn)生關(guān)于零食的誘人圖像。3分鐘后,你對零食的渴望會減緩不少甚至消失不見。
充分利用色彩的力量
顏色能影響人的情緒、大腦電波、皮膚感應(yīng)能力等。黃色傾向于“不讓身體或心靈積存廢物”,所以,運動時穿黃色運動衣。紫色能刺激副交感神經(jīng)、延緩消化,所以,把餐具換成紫色。此外,下半身穿紅色衣服,有助于體溫上升、促進新陳代謝,繼而燃脂瘦身。
(摘自《女友·校園》2015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