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芳
(包鋼醫(yī)院神經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的評價及臨床護理方法研究
劉淑芳
(包鋼醫(yī)院神經內科,內蒙古 包頭 014010)
目的 對多發(fā)腦梗死患者的吞咽困難程度進行評價,探討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某醫(yī)院神經內科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收入院治療的100例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對所有患者進行洼田氏吞咽能力檢驗及結合測定患者血氧飽和度,進行吞咽困難程度評價;隨機分組行對比研究,對照組患者采取基礎性的治療、護理措施,而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直接訓練、間接訓練及心理護理,恢復吞咽功能。結果 干預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干預組的吞咽困難分級與對照組行雙側檢驗,差異顯著(P<0.05);干預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4.00%,而對照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48.00%;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結論 對多發(fā)腦梗死患者的吞咽困難程度進行合理地評價,加強臨床護理強度,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具有臨床可行性。
多發(fā)腦梗死;吞咽困難;評價;臨床護理
多發(fā)腦梗死是指由于腦動脈出現腦血栓斑塊脫落或栓子物質堵塞腦血管,引發(fā)腦組織供血動脈出現供應障礙,導致多處腦組織不可逆的軟化壞死病灶,使中樞神經系統(tǒng)受到損害,造成機體功能平衡紊亂,引發(fā)一系列共濟失調癥狀及后遺癥,最常見為吞咽困難[1]?;颊咴诙喟l(fā)腦梗死后,出現吞咽困難會導致患者言語不清、攝食不順暢、心理焦慮及提高吸入性肺炎的發(fā)生風險[2]。對此,而本研究將對多發(fā)腦梗死患者的吞咽困難程度進行評價,探討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的臨床護理方法,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某醫(yī)院神經內科在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間,收入院治療的100例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隨機對所有研究對象進行分組。護理組50例,平均年齡(56.2±3.5)歲,男性26例,女性24例,高血壓12例,糖尿病26例,高血脂29例,吞咽功能Ⅲ級13例,Ⅳ級16例,Ⅴ級21例;對照組50例,平均年齡(57.0±3.2)歲,男性24例,女性26例,高血壓15例,糖尿病27例,高血脂27例,吞咽功能Ⅲ級12例,Ⅳ級17例,Ⅴ級2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研究方法
1.2.1對所有患者進行洼田氏吞咽能力檢驗及結合測定患者血氧飽和度,進行吞咽困難程度評價。
1.2.2對照組患者采取基礎性的治療、護理措施;干預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進行直接訓練、間接訓練及心理護理,恢復吞咽功能;具體內容為:①直接訓練:調整體位,使頸往前傾及多次吞咽,避免誤吸;攝食的速度應減慢,咀嚼應完全,一口量應減少;根據患者的飲食愛好及病情需要,提供均衡、營養(yǎng)多樣化的營養(yǎng)餐,如患者昏睡或消化功能差,可提供流質飲食或容易消化的食物;②間接訓練:加強口唇舌肌肉的訓練強度,擴大肌肉的張力及自由度;對咬肌進行物理刺激,提高隨意性咳嗽的頻率,激發(fā)吞咽反射;③心理護理:做好患者焦慮心理的疏導工作,向患者講解護理措施對吞咽功能恢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1.3吞咽困難程度評價標準:根據田氏吞咽能力檢驗及結合測定患者血氧飽和度綜合判定,將吞咽功能分為五個等級;①吞咽功能Ⅰ級:患者按習慣能在5 s內,順利一次性咽下30 mL溫開水,沒有嗆咳;②吞咽功能Ⅱ級:患者按習慣能在5~10 s內,分兩次順利咽下30 mL溫開水,偶爾有嗆咳;③吞咽功能Ⅲ級:患者按習慣能在10~15 s內,分1次咽下30 mL溫開水,有嗆咳;④吞咽功能Ⅳ級:患者按習慣能在10~15 s內,分2次咽下30 mL溫開水,有嗆咳;⑤吞咽功能Ⅴ級:患者按習慣能15 s以上,分2次以上喝下30 mL溫開水,嗆咳嚴重,難以咽下;凡是患者在咽下水后的血氧飽和度下降超過3%均為陽性標準,表明患者存在吞咽困難[3]。
1.4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吞咽功能Ⅰ級,吞咽功能恢復;②有效:吞咽功能Ⅱ級以下,吞咽功能有所恢復,吞咽功能障礙有所緩解;③無效:吞咽功能Ⅲ級以下,吞咽功能無明顯改善[4];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5數據處理:使用SPSS12.4統(tǒng)計軟件包,計量資料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差異顯著(P<0.05)。
2.1干預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干預組的吞咽困難分級與對照組行雙側檢驗,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困難程度比較(n)
2.2干預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94.00%,而對照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總有效率為48.00%;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吞咽困難護理效果對比[n(%)]
吞咽困難是指患者從攝食、口腔咀嚼及吞咽到胃的整個過程功能障礙,由多發(fā)腦梗死導致中樞神經系統(tǒng)功能損傷,引起的吞咽困難為功能性的,在臨床上,加強護理,是可以有所恢復[5]。本研究,在傳統(tǒng)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的護理強度;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護理效果有效率為94.00%,而對照組為48.00%;這表明,干預組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對于吞咽困難患者,加強舌肌及吞咽肌的靈活運動,提高二者之間的協(xié)調性,防止在吞咽過程出現僵硬現象,導致嗆咳的發(fā)生;由于患者大腦高級神經系統(tǒng)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6]。因此,患者的吞咽功能可能不能完全恢復,但是通過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護理認識水平,提高護理的依從性,極大的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因吞咽困難,導致嗆咳而造成吸入性肺炎;再對吞咽肌群給予科學的直接訓練及間接訓練,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吞咽功能的恢復。吞咽困難患者的護理,還需要對患者的吞咽困難程度進行科學正確的評價[7];本研究根據田氏吞咽能力檢驗及結合測定患者血氧飽和度綜合判定,動態(tài)監(jiān)測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及時提供患者臨床信息,為給予靶向性更強的護理措施,提高了依據。
綜上所述,對多發(fā)腦梗死患者的吞咽困難程度進行合理地評價,加強臨床護理強度,能顯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具有臨床可行性。
[1] 楊培軍.多發(fā)腦梗死后早期吞咽困難患者評價及臨床護理方法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13):246-247.
[2] 肖華梅,陳嬋玲.多發(fā)性腦梗死后患者早期吞咽障礙評價及臨床護理方法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18):214-215.
[3] 鄭英華,王菊廷,黃慶娟等.老年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J].中國美容醫(yī)學,2012,21(16):335-336.
[4] 陸繼彩.122例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2,25(20):2550-2551.
[5] 藍林榮,藍惠珍,朱金鳳等.早期康復對腦卒中致吞咽障礙患者的護理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4):279-280.
[6] 曹麗萍,黃慧(通訊作者),通林偉等.路徑護理對腦卒中伴吞咽障礙康復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1(12):301-302.
[7] 陳璐.時間護理結合酸刺激在腦卒中吞咽障礙病人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8(8):995-996.
R473.74
B
1671-8194(2015)30-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