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姣
“留白”,是一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的部分,以達到更好的藝術效果。故而,繪畫有“布白”之作,書法有“破筆”之效,音樂有“無聲勝有聲”之境。三尺講壇同樣如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留出一些“空白”,讓他們感知歷史,理解歷史,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能力。
從學生的思維角度看,“留白”階段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靜心思索、上下聯(lián)系、融會貫通的重要過程;從學生的記憶角度看,課堂上適當留出“空白”,學生的記憶受前涉抑制和后涉抑制的影響較少,學習內容易于記住;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課堂教學中留下“空白”,學生可以得到積極的休息,消除心理疲勞,避免“分心”現(xiàn)象。由此可見,課堂教學中的“留白”設計十分必要。
一、課堂導入“留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育家哈·曼說:“那些不設法勾起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正如打著一塊冰冷的生鐵?!痹跉v史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首先是課堂導入部分,會讓學生對新授課的知識產生濃厚的探索興趣。如,在上必修二“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這一課時,以糧票和油票的票證導入新課,“在我們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購買生活物資只能憑票購買,而不能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用錢購買,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經濟體制?為什么要實行這種經濟體制?又為何要改革這種經濟體制?”在這一系列疑問留白之后,學生由于對于這些現(xiàn)象不理解而引起了解的欲望,這樣新授課的開展就容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二、銜接問題“留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老師是轉述真理,好的老師是叫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理。”課堂上的“留白”,就是讓學生更好地去發(fā)現(xiàn)真理。如,在學習中學歷史必修二“開辟新航路”這一課時,學生在了解了新航路開辟的具體航線以后,教師設計如下問題: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有哪些?為什么是從這些國家出發(fā)?教師提供文字、圖片資料,并且留出時間讓學生自己探索思考,在這段時間內,學生會認真地閱讀材料,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在學生思維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補充和引導,對于這種思維提升型的問題,學生就能迎刃而解,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本課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進行講解,不留給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留白”時間,學生就無法培養(yǎng)這種能力,以至于離我們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
三、課堂結尾“留白”,拓展學生探究能力
歷史包羅萬象,由于學科的特性和歷史課堂時間的局限性,對于某個歷史事件的分析一節(jié)課的時間往往是不夠全面和深入的。因此,對于某些方面的深入分析,教師可以“留白”給學生,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學習必修三“宋明理學”一課時,學生對于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以及王陽明的“心外無物”和“心外無理”的理學思想產生極大疑問,“從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fā),程朱理學有極大漏洞,那么,他們又怎么會成為當時的一代大師呢?”在一堂課上完以后,有的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這時候,教師可以把問題留給學生,讓他們在課后整理搜集資料,引導學生對歷史進一步深入了解,拓展他們的探究能力。
綜上所述,藝術地利用“留白”,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同時還能淡化教育的痕跡,增強教學的藝術性,從而使我們的教學更富有成效,最終適應新時代、新課標的要求。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