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蘅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隨著中德政策的對外開放,中德關系在各個領域合作的加強,越來越多的學生及人員赴德學習和工作。了解德國國家國情可以擴大有德語知識的學生及人員的知識面,快速適應德語國家另一文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本課程的建設為適應社會及學生需求,為了使得他們快速了解和把握德國和世界發(fā)展的新動向,覆蓋了德國各方面的話題,對德國歷史和時局都感興趣的學生提供大量基礎知識和指南。
目前,在全國很多高校都有開設 “德語國家概況”課程,主要以教師傳授基礎德語國家概況基礎知識為主,學生接受該課程知識主要是以教師傳授,記憶為主。如何豐富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提高該課程知識的趣味性,是同時將中德文化差異的因素導入課堂,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該課程建設的核心任務。
“德語國家概況”的核心理念是讓學生了解德語國家的歷史、文化、教育、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各方面的知識,了解德語國家,尤其是德國的文化背景,熟練應用德語聽、說、讀、寫、譯的基本技能。
該課程建設核心課程的目標是:
(1)在教學中,闡述基本知識,以粗取精,凸顯“德語國家概況”中的精髓;學生通過學習不僅獲得知識技能,還應在學習過程中積累經驗,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掌握完整的探索研究過程。
(2)該課程原本涉及刻板的歷史和文化知識,如何超越課程內容,使得整個課程都應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這些核心概念的內涵體現(xiàn)學生的特征,所涉及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建立和培養(yǎng)的感悟、觀念、意識、思維和能力等。
(3)教學方式和手段的靈活和多元化,該課程原本以教師闡述基礎知識為主,課堂氣氛單調,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注重教學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的統(tǒng)一、過程與方法的結合,以各種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形成師生良好的教學互動。在該模式下,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讓“德語國家概況”知識融于學生鮮活的生活中,賦予知識生命。
(4)以學生為本,建立良性的教與學的關系;把思考、學識、魅力帶入課堂。關注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思考,以幽默和實例講解知識,把新的“德語國家概況”知識框架帶入課堂,讓學生熱情學習,理性思考,客觀實際看待德語國家史事和不同的文化,塑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語言的使用應該遵循文化的規(guī)則。在德語學習的基礎階段,語言表達的一個基礎是對詞匯的掌握,而詞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會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和意義。例如德語”Hals-und Beinbruch”,如果從中文直譯,是斷脖子和腿,而在德國是一個吉祥語,意思是祝一切順利。
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語言的使用應遵循文化規(guī)則。在基礎階段學習德語,語言表達是基于詞匯和詞匯聯(lián)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義。如德文里把土豆和蘆筍比做身體部位:Kartoffel(馬鈴薯)比做鼻子;Kartoffelbauch(馬鈴薯肚)比做大肚子;Einen Spargel quer essen koennen(能橫吃蘆筍)比做闊嘴巴;Spargelbeine(蘆筍腿)比喻為很細的腿。以上是語言表達中,詞匯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
非語言交際與學外語一樣,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認的肢體語言外,不同的文化還有各自的非語言表達方式。跨文化交際時,相同的非語言表達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 非語言交際文化因素包含肢體語言差異和信仰與習俗差異等。
1.肢體語言差異
肢體語言 (K?persprache)也稱體態(tài)語言,它是人類表達思想和感情的傳遞和使用他們的面部表情、手勢、身體姿勢的變化模式。用自己的身體來表達情感,幾乎是人類的本能,因為它簡單、快速、直觀,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極其廣泛。
2.面部表情和目光接觸
肢體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觸。根據(jù)德國人習慣,同相識的兩個人談話時,說話的人會掃視其他地方,而在聽話時會注視對方。這與中國兩個人在說話時的表現(xiàn)恰恰相反,若說話的人掃視其他地方會視為對聽眾的不尊重。德國人對公眾講話時也要不時直視聽眾,和許多人進行目光接觸。如果演說的人埋頭看講稿,不抬頭看觀眾,人們會認為他對觀眾不敬。在交談中,聽者通常會看發(fā)言人的眼睛或臉上,如果你同意這一觀點,可以點頭或微笑;如果您不同意或持保留態(tài)度,可以側頭、眉毛或露出疑問表情。
3.手勢語言
手勢語言是一種表現(xiàn)力極強的肢體語言,它不僅豐富多樣化,而且簡便、直觀性強。在中德跨文化交際中,手勢語言是有差異的。 如中德雙方用手指表示數(shù)字時完全不同,大拇指與食指一起,在中國表示八,在德國表示二;用手招呼別人時中國人習慣手心朝下,德國人則手心朝上;別人在為自己倒飲料時用食指叩擊桌面,這個動作在中國表示感謝,在德國則表示“快點,快點”;中國人會后會雙手鼓掌,德國人則用指頭扣桌子。
4.身體姿態(tài)語言
中國人喜歡撫摸別人的孩子以示喜愛,而德國卻對這種撫愛“毫不領情”。無論是觸摸、輕拍、或親吻孩子,都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因這種行為會被認為不禮貌,會引起強烈的反感和厭惡。在德國,兩個婦女見面擁抱親吻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在多數(shù)工業(yè)發(fā)達的國家里,夫妻或親人久別重逢也常?;ハ鄵肀АT谥袊?,久違的兩個婦女見面親吻很容易讓人費解。
“德語國家概況”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培養(yǎng)他們應用德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樣也需要掌握德語文化的內涵。
一直以來,德語的教學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教學,而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改進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電影放映機、互聯(lián)網等)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也可以組織一些研討會,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非語言交際是交際的重要手段,指的是溝通和理解信息的非語言行為在特定的情景或語境中的使用過程中,它們不是真正的語言單位,但在生活中,有時能夠表達溝通更強烈的語言的意義,一定的非言語行為往往代表一個特定的含義,在跨文化交際中應引起重視。中國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非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是非常大的。例如,中國人信奉“沉默是金”,認為沉默里含有豐富的信息,甚至“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德語國家的人對此頗感不舒服。德國人交談時,聽者一般都會長時間注視對方的眼神,以示聽者的認真和對說話者的尊重,但是在中國人看來,這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中國人不習慣于對方長時間地盯著自己看。
在跨文化交際中,除了語言本身的交流障礙,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會引起沖突和誤解。因此,在教學中應重視相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暗抡Z國家概況”課堂教學的課時非常有限,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來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學生還應利用課余可支配時間,廣泛閱讀德語文學作品和報紙雜志,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拓寬德國文化視野,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辭海編委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2]Langenscheidt-Redaktion.Langenscheidts Grosswoerterbuch[Z].Muenchen:Langenscheidtverlag,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