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屹立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如今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英語和漢語兩者之間將怎樣相互影響?是強勢戰(zhàn)勝弱勢,還是相互影響?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除了通常所知的語音、語法、語義等方面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層面?
本文希望跳出傳統(tǒng)的語言研究模式,從分析一些語言使用中的實際情況入手,探討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及相互的影響。
本文提出一種觀點:相對于漢語而言,英語具有更易于辨認的開放式語法結(jié)構(gòu);英語或許是更適合即興表達的語言。
先看漢語中一段有趣的笑話:
我是縣長……(掌聲,表示歡迎)
派來的。(嘆息聲)
發(fā)槍的問題,每人一桿槍……(掌聲)
是不可能的。(嘆息)
這一笑話中的有趣之處在于,它揭示出漢語的一個特點,就是漢語沒有“定語從句”,或曰沒有顯示的定語從句的語法標志。從而漢語中只能依靠上下文或語氣上的抑揚頓挫來分辨是否有定語從句,或是否有類似英語中用一個句子作修飾語的結(jié)構(gòu),以及語句中各成分間的修飾和制約關(guān)系。如果說話的人有意在語氣、節(jié)奏上不按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來說話,就會造成誤解。相反,如果把上面這段笑話譯成英語,就不會有什么歧義成分,也就沒有什么可笑之處了。
I am the personwhois sent here by the county magistrate.
It would be impossible to expectthat everybody will be equipped with a gun.
從上面的對比中,可以看出:漢語省略(缺少)某些顯式的語法標志,相對于英語,更顯簡潔,很多時候還產(chǎn)生獨特的幽默感,但對于初學者則造成一定的困難。相反,英語由于其明顯的語法標志,因而便于識別,便于初學者掌握,也不易產(chǎn)生歧義。
語言的演變具有“自動簡化”的傾向。即:如果某種結(jié)構(gòu)或成分是多余的、重復的、或者是上下文中可以推知出來因而成為不必要的,這種結(jié)構(gòu)或成分就有可能最終被省略掉。當然,這一過程是緩慢的,是要經(jīng)過很漫長的潛移默化、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才表現(xiàn)出來的。
成語是語言中最精煉的最濃縮的。然而就是在成語中,英語也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語法功能詞。也就是說,很多時候,英語的成語也和英語的語法教科書一樣,使用規(guī)范的完整的語法和句型結(jié)構(gòu)。如:
It is a long lane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彎。
Hewholives in glass house shall not throw stone.自己身住玻璃屋,不要亂扔石頭。
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閃閃發(fā)亮的并不都是金子。
尤其是“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這一句,按現(xiàn)在人的思維和邏輯很難理解,很顯然這一成語是經(jīng)歷了很漫長而曲折的演變過程。不管其含義怎樣理解,其中的“that”仍然保留著,足見其重要性。
當然,也有結(jié)構(gòu)很簡單、清晰,就是有省略也不會引起理解困難的成語,但相對而言,這類成語在數(shù)量上不是很多。如:
No pains,no gains.一分付出一分收獲。
總的說來,盡管英語中也有不少成語,其中包含某種省略和濃縮,但在大多數(shù)英語成語中,仍然保留了很多的(或曰完整的)語法功能詞,這是不爭的事實。
一種語言中,在經(jīng)歷過長期的演變后,仍然在最精煉濃縮的成語中保留著其中的功能詞(如that,who等等),足見這一類功能詞在這種語言中的重要作用。
也許這樣的結(jié)論過于片面和草率,本文將在后面提供更多的討論。
漢英兩種語言,都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結(jié)構(gòu),如:
(1)修飾成分+中心詞
如:紅花 /red flower;動蕩的局勢 /disturbing situation;大廣場 /large square;發(fā)展中國家 /developing countries。
(2)限定成分+修飾成分+中心詞
如:一本舊書 /an old book;很多老鄉(xiāng) /lots of local people;一些不確定因素 /some uncertain factors。
但涉及更復雜的結(jié)構(gòu),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差別就很明顯了。如含有定語從句的結(jié)構(gòu):
漢語:定語從句+中心詞:約翰送來的 書;約翰讓布朗送來的 書
英語:中心詞+定語從句:the book that John sent here,the book that John asked Brown to send over here
正是從這里開始,英漢兩種語言就開始朝不同的方向變化了。在漢語中,無論定語從句(成分)多長,定語從句(成分)一般都位于中心詞的前面,中心詞總是出現(xiàn)在名詞結(jié)構(gòu)的末尾,而整個結(jié)構(gòu)的重點,最后仍然落在中心詞上;而在英語中,由于定語從句后置,在順序上就讓整句話的重點可以在 (前置的)中心詞與(后置的)定語從句之間變化。而且,英語中定語從句又可以再帶一個新的定語從句,語法上是沒有限制的。如:
例1.Barack Hussein Obama is the first American president who1enters the white house as the first highest position of power from an ordinary African American,which2has been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meaningful symbols of social progress of democracy and human rights,which3have always been assumed as the first and most important values of the so-called American Dream,the dream that4not only appeals to people of its own country,but also allures to n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of all over the world today.
例2.This is a story that has been repeatedly told year after year for reasons known to everyone,in family or in public,in school or in congress lobbies,where1politicians are as forgetful as their ageing grandpas,who2either suffer amnesia or Alzheimer's disease,or have been purposely pretending as much quick-witted and quick-tempered,which3are two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at4may look quite similar,yet in fact,represent quite different training and cultivation in one’s moral and spiritual ideals.
以上僅是“名詞+定語從句”的范例,事實上,其他的動詞、形容詞等+其他類型的從句,也是很普遍的,如“what/who/whom+賓語從句”“when+時間狀語從句”“where+地點狀語從句”等等,恕不贅述。
綜上所述,我們傾向于這樣推論:英語中使用從句時通常都帶有明顯的語法標志,因而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混亂或困難。正因為使用從句時通常都帶有明顯的語法標志,我們把英語稱作“強標記”的語言。相反,漢語中沒有這樣的結(jié)構(gòu),或很少有類似的結(jié)構(gòu),我們把漢語稱作“弱標記”的。
作為一種強標記語言,英語中使用從句時通常都帶有明顯的語法標志,因而不至于造成理解上的混亂或困難,同時還為語句(甚至還包括思維)的自由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這樣就為“從句的嵌套”提供了可能?!皬木淝短住钡默F(xiàn)象,是英語的一大特點。
綜上所述,可以歸納為:相對于漢語而言,英語在語法規(guī)則上允許有豐富的和即興的變化,同時又借助于“強標記”語法功能詞保證這些變化能夠讓聽者及時地很輕松地聽懂。這里之所以說“聽者聽懂”而不是“讀者讀懂”,就是希望強調(diào):不借助書面的標點符號,聽話人以同樣的速度聽懂說話人所說的內(nèi)容。一般而言,能聽懂的內(nèi)容再印成書面語總是能看懂的。這就像電影中的對白,只有能看懂字幕仍聽不懂臺詞的情形,而少有能聽懂臺詞卻看不懂字幕的情形。
當然,任何規(guī)律都不是絕對的。英語中也有為簡潔起見,允許使用從句時省略關(guān)系代詞,口語中或某些高智商的人就經(jīng)常這樣(省略從句的關(guān)系代詞)。如著名的“拉氏名言”:
例3.As we know,there are known knowns─there are things(that1)we know that2we know.There are known unknowns─there are things that3we now know (that4)we don't know.But there are also unknown unknowns─there are things(that5)we do not know(that6)we don't know.
上例中,為了便于討論和理解,筆者將省略的關(guān)系代詞也一并恢復,并加括號和非黑色以區(qū)別,灰藍色為定語從句,綠色為賓語從句。原句中未省略的關(guān)系代詞中,順序標記2的引導一賓語從句;順序標記3的引導一定語從句。很顯然,英語中一旦將引導從句的關(guān)系代詞省略,也很容易造成理解的困難。省略關(guān)系代詞只能是特例。
上一節(jié)中引述的拉氏名言,與其說是一個特例,不如說是一個反例,它正好從反面說明:英語中如果將關(guān)系代詞隨意省略,將造成理解上的極大困難,甚至說話人自己也搞糊涂了。再與前面的不省略關(guān)系代詞的例句相比較,句中的多種邏輯關(guān)系間涇渭分明,互不干擾??梢婈P(guān)系代詞的重要性。
關(guān)系代詞及關(guān)系副詞、連接代詞這一類功能詞,究竟具有怎樣的重要性呢?或者更進一步說,英語中的“強標記”特性,究竟有什么好處呢?
這就好比人類社會早期是沒有錢幣的,物物交換就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但有了錢幣之后,人類的生活圈擴大了,速度加快了。這又好比地球上本來是沒有坐標的,但有了坐標,就更加方便了人們的旅游和探索。這又好比人類的語言交流本來是沒有文字的,但有了文字便加快了信息的傳播,促進了文化的傳承。
英語中的關(guān)系代詞,或許也具有這樣的特質(zhì):它或許只是某種意義上的“一小步”,卻是另外某一領(lǐng)域的“一大步”。究竟是不是呢?
英語中的關(guān)系代詞,究竟是自然產(chǎn)生的,還是專家、高人設(shè)計的?不得而知。有關(guān)英語中的關(guān)系代詞的“重要性”幾何,也可暫且按下不表。但明顯的一點是,漢語中沒有這樣的關(guān)系代詞,或者說,漢語中的類似成分還很弱小。也就是說:目前的英漢兩種語言中最大最明顯的差別就是:是否具有這種關(guān)系代詞,以及由此而成為可能的從句以及從句的嵌套。這是否就是英語相對于漢語的強勢之一呢?這是值得進一步討論的。
由于在大型養(yǎng)路機械的管理過程中,養(yǎng)路機械的種類多種多樣,不同的養(yǎng)路機械在管理中需要使用不同的設(shè)備點檢方式。同時,由于參與機械管理的工作人員數(shù)量較多,極易造成養(yǎng)路機械管理工作的混亂。因此,應(yīng)在對養(yǎng)路機械進行管理時選擇設(shè)備點檢中的分類管理,可以將參與設(shè)備管理的人員劃分為幾個組,負責不同種類的養(yǎng)路機械管理,并在每組中設(shè)立組長,由組長對機械檢修管理人員進行監(jiān)督與管理。
從結(jié)構(gòu)主義語言學的觀點看,語言中有許許多多的結(jié)構(gòu),有相對較為微觀的低層的結(jié)構(gòu),如單詞、詞組層級的,也有相對較為宏觀的高層的結(jié)構(gòu),如短語、從句層級的。
人們要問,這許多大大小小的結(jié)構(gòu),究竟是遵循什么規(guī)律組合在一起的。有人會這樣回答:“很簡單。一切視語義表達的需要,需要單詞、詞組的,就用單詞、詞組,需要用短語、從句時,就用短語、從句?!?/p>
這可以歸納為“語義驅(qū)動”原則,但這樣的回答很難說真正回答了問題。因為常有這樣的情況:同樣的語義,既可以用單詞表達,也可以用詞組表達,或者既可以用詞組表達,也可以用短語表達,或者既可以用短語表達,也可以用從句表達。碰到這樣的情況,究竟該用什么樣的語言成分來表達?
于是,又有人回答:“依最簡短的原則。在表達某一語義時,如果同時有多種語言表達手段,取最短的或最簡單的?!?/p>
“最簡短的原則”似乎很完美。然而,這樣一來,豈不是會導致人們的語言交流會越來越短,話語會越來越少?
于是,又有人回答:“依冷淡或熱情的原則。遇到陌生人,則盡可能簡單。遇到朋友,則盡可能用較長的較復雜的表達方式以表現(xiàn)熱情。”
這樣一來,“最簡短”原則和“冷淡或熱情”原則豈不是矛盾?
筆者認為:由于英語中包含有“關(guān)系代詞”等等語法標記及各種各樣的從句結(jié)構(gòu)(當然也包含許多后置定語等),英語讓使用英語的人可以很輕松地使用一種“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來說話,表達思想,傳播信息。換句話說,英語的“強標記”特點,使得英語中可以很容易地形成大大小小的結(jié)構(gòu),而這些結(jié)構(gòu)中,又以“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最為多見。
何為“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請觀察下列語句:
例4.一場小雨,一場50毫米的中雨,和一場120毫米的大雨。
例5.一場120毫米的大雨,一場50毫米的中雨,和一場小雨。
例4是一個并列結(jié)構(gòu),但并列的3項中,其細節(jié)的豐富程度又是逐漸增多的?!凹毠?jié)逐漸增強”,可以理解為一種“遞進”的特征。并列結(jié)構(gòu)中疊加某種逐漸增強的遞進關(guān)系,這或許可以理解為“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的自然合理的形式。相反,如并列結(jié)構(gòu)中再疊加某種逐漸減弱的“遞退”關(guān)系,就是不自然的、不合理的、病態(tài)的,如例5。
更多的“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示例:
例6.a flower-pod,an old arm-chair,and a cup of tea,
例7.an iPod,an iPad,and an iPhone that eventually triggers the new entertainment revolution
例8.a new,young city,a centuries-old river and a legend that lingers around in the area
例9.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
例10.一棵是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
試比較:
例11.一棵是神八轉(zhuǎn)基因山東A系大棗樹,另一顆也是棗樹,還有一顆梨樹
很明顯,英漢兩種語言中,或者說人們的下意識中,都有使用“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的習慣或偏好。然而,由于英語語法中本身就擁有“關(guān)系代詞”等功能詞以及相應(yīng)的各種從句結(jié)構(gòu),因而能很自如地很輕松地使用各式各樣的“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而漢語在此方面似乎稍遜一籌。
有了這種“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再輔以“語義驅(qū)動”原則,就可以解釋這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結(jié)構(gòu)如何有機地合理地組合在一起的問題了。
這種“自由式延伸結(jié)構(gòu)”還有一個優(yōu)點,即“遞進”部分的高潮部分多半都是在整個結(jié)構(gòu)的后部,多為后置定語,或后置的定語從句,因而為說話人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時間,說話人甚至可以用這段時間來察言觀色、隨機應(yīng)變,甚至改變話題的走向。試比較:
例7-1.an iPod,an iPad,and an iPhone that everybody likes
例7-2.an iPod,an iPad,and an iPhone that together make up the i-Family.
例7-2里的that從句可以理解為對iPod,an i-Pad和iPhone三者共有的描述。又如:
例8-1.a new,young city,a centuries-old river and a legend that no longer attracts young people today
例8-2.a new,young city,a centuries-old river and a legend that many experts might fail to give an overall and accurate description of,and...
例8-1中a legend后面的從句與例8原句中的從句形成對比,使得整句話反映出說話人的態(tài)度也截然不同。例8-2中則是最后的從句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此可知,英語的這種結(jié)構(gòu)從語法上就提供了很靈活的表達手段,英語似乎更適合即興的閑談、聊天、演講等等。
中國有句古語“心有靈犀一點通”,中國還有很多這樣的古語,如“響鼓不用重錘”“心心相印”“英雄所見略同”等。這些話都是從正面描述當兩個人的志趣、愛好趨同時,語言上的溝通、交流就很容易。也有反面的,如“對牛彈琴”“話不投機半句多”等,是說當兩個人觀點不同時,語言上的溝通也很難順利進行。這一正一反,固然說明了中國人“愛憎分明”的人品,但似乎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一個現(xiàn)象,即當兩個人觀點不一致時,語言上的溝通也似乎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語言工具上,其“弱標記”的特點,似乎也是原因之一。當然,這只是筆者一個貿(mào)然的推論,只是試圖從側(cè)面來說明英語的“強標記”的特性。
如今是一個西學東漸的時代,漢語已經(jīng)接納了許多世界上其他文明系統(tǒng)中先進的東西。阿拉伯數(shù)字是來自阿拉伯的。如今,雖說漢語中依然還在使用“一二三四五”等,甚至在我國的港澳臺地區(qū)還在使用“壹貳叁肆”等,但“甲乙丙丁……”已經(jīng)很少使用了,(農(nóng)歷、航天部門的長征火箭編號中還在使用)。古漢語中原來是沒有標點符號的,現(xiàn)在已普遍使用了,甚至還有所創(chuàng)新,例如:中文的句號“?!薄枴啊丁贰钡?。甚至許多古文中的標點符號都是今人加上去的。
英語與漢語比較,的確有許多強勢的地方,每每高端峰會開場,中英文對照比比皆是。新編的漢語詞典也收錄NBA、CCTV這樣的字母詞了。某種意義上說,強勢意味某些方面的“滲透”。但不強勢也不一定就意味著“消亡”。不是也有許多中文詞進入英語么?漢語中沒有“關(guān)系代詞”,沒有定語從句,但并不妨礙漢語與其他語言之間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漢語的優(yōu)點是簡潔和精練,一句“同舟共濟”,已經(jīng)讓國人在世界上傲視群雄;一句“韜光養(yǎng)晦”,也愈加促使其他文明對華夏文明刮目相看。
本文主要討論了英語中“關(guān)系代詞”和從句的作用,及其對思維活動的影響。就此而言,本文認為英語在此有其優(yōu)越性,也就是所謂的“強勢”。當然,就是這種強勢將怎樣影響漢語,目前尚看不出。但筆者認為今天的中華文明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淖孕?,能夠坦蕩地面對全球化的浪潮,平靜地接受外來文化的挑戰(zhàn)。
[1]LuJing.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English Educ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J].Bridge of Century,2008(18):92-94.
[2]Fan Junyu.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imes of Globalization[J].Frontiers,2006(2):235-237.
[3]Fan Zhenhui.Influence of and Strategies against Linguistic Hegemony o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he World[J].Journal of HeZhou University,2003,19(2):19-21.
[4]陳月紅.英語歧義簡析[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4):77-80.
[5]劉敏,張國申.管窺英、漢語交際中的歧義現(xiàn)象[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4(6):129-132.
[6]霍穎.從認知語義學闡釋英語習語[J].理論界,2008(5):207-208.
[7]唐玲.中國學生在線理解英語習語的學習策略[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6):926-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