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傳記文學的翻譯策略
張坤
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
摘要:本文從傳記文學的翻譯角度來論述翻譯實踐的整個過程。以Breaker/Juhan Family History這本家族傳記性紀念冊英漢翻譯為例,研究傳記文學翻譯的策略。傳記文本兼具歷史性和文學性的雙重特征,而且傳記翻譯跨學科性明顯,不僅涉及歷史與文學,還涉及藝術(shù)、心理學、人類學、教育學和神學等。因此翻譯時要選取盡可能準確、貼切的詞語和句式來表達原文的含義和語言特色,靈活地運用翻譯策略才能實現(xiàn)最佳的翻譯效果。
關(guān)鍵詞:傳記文學翻譯策略文化差異
直譯和意譯是翻譯最基本的兩種方法。在翻譯過程中,直譯強調(diào)譯文與原文在形式上和內(nèi)容上的一致性。對于約定俗成的譯名,應遵循規(guī)范性和歷史性要求,找出其替代詞語;如果是純外來詞,沒有明確的性質(zhì)類別,可適當采用音譯。廣義上講,音譯也是一種直譯。
Breaker/Juhan Family History中涉及的人名及地名較多,如:“The Christian Review”直譯為“《基督教評論》”;“The Kodiak Orphanage”音譯為“科迪亞克孤兒院”;“Alexander Reinagle”音譯為“亞歷山大·內(nèi)加勒”;“Light of Life”意思是真光之神主耶穌,在約翰福音里,主耶穌多次提到他自己就是光?!吧墓狻贝硪d使陽光普照、普度眾生之意,這里直譯為“生命之光”,另加雙引號強調(diào)其帶有的宗教色彩,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特色,使其簡明易懂、一目了然。
意譯強調(diào)“神似”,要求靈活地表達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種語言形式將源語言形式進行闡釋性說明。當原文在詞匯意義、句法結(jié)構(gòu)、文體風格上與譯文有較大差異時,就不能拘泥于原文,應當采用意譯的方法,正確地表達出原文的思想、主旨。如:
例1:His remarkable commitment to support foreign missions was honored by dedicating Breaker Hall in his name in 1915, the year of its completion.
譯文:他對對外傳教事業(yè)的不懈努力為他贏得了榮譽,為了紀念他,人們在這棟建筑1915年落成時,以他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思裴堂。
分析:此句中,順序上與漢語表達習慣有較大出入,如果直譯效果會相差甚遠,翻譯時必須打破其原有的順序,靈活地處理每一個字詞,按照漢語表達習慣進行優(yōu)化處理,才能達到形神兼?zhèn)洹1热鐚ⅰ癰e honored”翻譯為“為了紀念他”,翻譯時適當采用增詞法,把原文中隱含的詞在譯文中補上去,以便更清楚完整地表達原文的意思。
例2.I knew I had to pursue this, so I called first Baptist Houston immediately.
譯文:我覺得有必要進行深入的了解,于是便立即給休斯敦第一浸禮會打了個電話。
分析:“pursue this”在此句中采用轉(zhuǎn)性翻譯法,根據(jù)譯文的語言習慣將動詞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為名詞性結(jié)構(gòu),意譯為“進行深入的了解”,便一目了然,言簡意賅地表達出原文意思。
例3.She was greeted by former Sunday School students and missionary friends at every port and was the“belle of the ship”.
譯文:在每個港口她都會受到以前主日學校學生們和傳教士朋友的迎接,被稱贊為“船上美女”。
分析:在英文中,“belle”是美女的代稱,翻譯時不能從字面意義上翻譯為“船上的貝爾”,而應根據(jù)上下文的風格,譯為“船上的美女”。這樣既能表達出長相的漂亮,又從客觀意義上贊揚其傳教事業(yè)的崇高之美;同時帶有其航行所到之處給當?shù)貛砹嗣篮弥狻?/p>
直譯有助于保持原文格調(diào),帶有“洋味兒”,而意譯則要符合譯入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調(diào)和原文與譯文在形式上的矛盾,使譯文更加流暢自然?!爸弊g不是死譯或硬譯,不是生搬硬套、逐字照譯。直譯強調(diào)‘留其形’而‘達其意’,意譯不是任意增刪,不是胡譯亂譯。意譯強調(diào)‘傳其神’,不需要‘留其形’。兩者要求不同,又相互依賴,不可分割”(黃成洲,劉麗蕓,2008:29)。在傳記文學中,本文語言形式較為隨意,再加上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差異較大,譯者不能自始至終堅持直譯,應根據(jù)需要靈活采用意譯法,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翻譯效果。
英語作為一種形合語言,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傾向于外顯;而漢語作為意合語言,句子與句子
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則在更多情況下是隱含的(楊林,2007:序言)。分句法與合句法、正譯法與反譯法、從句譯法與長句譯法等翻譯手段對句子與句子之間關(guān)系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研究句子結(jié)構(gòu)對譯文的影響意義在于更好地指導翻譯實踐。
例1.Her sewing had a purpose and she worked to make this prayer come true
譯文:她做針線活兒時總是在祈求著什么;她努力地工作,懇求能實現(xiàn)自己禱告中的愿望。
分析:此并列句翻譯時運用拆譯法,一分為二;并將“sewing”和“purpose”名詞進行動詞化處理;適當?shù)夭捎迷鲈~法,將“prayer”增譯為“禱告中的愿望”,這樣使語句更加連貫。
例2.In 1986,we taught a Bible study to a group of“drug”kids at our school who were dabbling in satanic worship.
譯文:1986年,我們向?qū)W校崇拜撒旦的“問題”學生上了一堂圣經(jīng)課。
分析:此句的定語從句“who were dabbling in satanic worship”譯為帶“的”字的定語詞組“崇拜撒旦的”,將其放在被修飾的詞“‘drug’kids”前面,從而將復合句譯為漢語單句,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翻譯的前提是要準確、深入地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靈活地處理上下文的關(guān)系,適當?shù)馗淖兙渥咏Y(jié)構(gòu),尊重原作的語言特點和漢語的表達習慣,才能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原文的美感。
翻譯的基本任務(wù)就是忠實地再現(xiàn)原文,所以譯者對原作風格的追求是必需的且必要的。做到風格表現(xiàn)上的對應,譯者需要對原作中的風格標記進行分析和鑒別。原文文本含有民族語言特色及歷史典故和宗教信仰,因此帶有文化的差異性,翻譯時要相應地體現(xiàn)原文的風格,有針對性地進行優(yōu)化處理,以實現(xiàn)風格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適應目的語的交流。
例1.He realized the force and truthfulness of the words:“If every lamp was well lighted, and steadily blazed in a line, Oh what a girdle of glory round the whole world would shine.”
譯文:他理解話語具有的力量和真實感:“如果點亮每盞燈,讓它們排列著穩(wěn)穩(wěn)地燃燒發(fā)光,哦,那將會是多么閃耀的一條腰帶,整個世界都將被照亮?!?/p>
分析:從原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引用的句子帶有古雅的韻味,通過圣經(jīng)式的語言來表達祈禱的內(nèi)容。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差異使得我們很難通過文字形象地表達出原宗教信仰的內(nèi)涵,但可以遵循原文的風格特色,進行對應式轉(zhuǎn)換,從結(jié)構(gòu)上保證譯文與原文的適應性。
例2.“Trust in Lord with all your heart and don’t lean on your own understanding.In all your ways, acknowledge Him and He will direct your path”.I am going to Shanghai, China in April,2009 to touch Breaker Hall as a prophetic act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Light of the Lord round the world.
譯文:“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我將于2009年4月出發(fā)去中國上海,將親臨思裴堂,緬懷先知,將這上帝之光傳遞至世界四方。
分析:原文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內(nèi)容,樸實中帶有虔誠的信仰,句句流露出對傳教事業(yè)的熱情與激情。翻譯時既要表現(xiàn)出傳教精神,又要優(yōu)化語句風格,適當進行異化處理,把讀者帶到原文的文化背景中,讓讀者能夠感受到這份虔誠,從而明白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文體風格的塑造,關(guān)鍵在于與原語風格的適應性。采用適當?shù)姆g方法,深刻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巧妙地對原文風格進行適應性轉(zhuǎn)換,才能將原文的風格意義再現(xiàn)于目的語中,更好地體現(xiàn)其神韻與意境。
總而言之,想要把一篇傳記性文本較好地表現(xiàn)出來,使之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首先需要深入地了解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站在原作者的角度想其所想,才能體味到原文本的中心思想;翻譯的前提是譯者要具備較深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不同的背景文化所帶有的特殊性,具有較好的譯語駕馭能力;然后再靈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尊重原作的語言特點,從整體上把握其文本風格。翻譯過程是一個不斷思考、不斷推敲、不斷積累與學習的過程,通過對翻譯理論認識的不斷深入,再去指導我們的翻譯實踐,通過這種磨煉才能逐漸充實和完善我們的翻譯活動。
參考文獻
[1] Chesterman,A.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or Studies[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09.
[2] Christiana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1.
[3]黃成洲,劉麗蕓.英漢翻譯技巧———譯者的金剛鉆[M].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8.
[4] Tyter,A.F.翻譯的原則[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5]楊林.英漢文學語篇翻譯中的連貫問題研究[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
[6]葉子南.散談傳記翻譯[J].中國翻譯,2005(5):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