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前四個月,至少兩次提起要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2015年3月8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參加廣西代表團審議時說,要把扶貧攻堅抓緊抓準抓到位,堅持精準扶貧,倒排工期,算好明細賬,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qū)掉隊,堅決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4月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并指出,發(fā)展鄉(xiāng)村教育,讓每個鄉(xiāng)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那么,如何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很多人回答是文化扶貧和產業(yè)扶貧。在筆者看來,扶貧先扶智,文化扶貧是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的關鍵。
在貧困地區(qū),人們的貧困不僅僅是物質資源的貧困,更是社會資源的貧困,即智力貧困、信息貧困、觀念貧困、文化貧困。
“文化貧困”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貧困”。貧困地區(qū)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化特性和生活方式,如果愿望或目標超出了他們生活現實的范圍,他們總會抱著傳統觀念不放,表現出來的情緒往往是失望和無奈,而不是積極地去進取。因此,對于貧困地區(qū)的人們來說,“文化扶貧”扶的是一個觀念,一個素質。
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劇情中有這樣兩個片段:一是孫玉厚告訴大兒子孫少安,孫家的祖墳里埋進了窮鬼,窮命是不可更改的,但孫少安未向命運屈服,歷盡波折,終于靠開辦磚廠,帶領雙水村群眾走出了貧困;二是孫家兩個孩子孫少平、孫蘭香靠讀書,一個當了煤礦工人,一個考上了名牌大學,徹底改變了命運。
盡管這是小說的情節(jié),但這兩個片段映射在現實生活中,給我們的最大啟示——要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一則要靠教育,二則要靠產業(yè)。
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多少貧困人士的夢想。很多家庭祖祖輩輩、幾代人處在貧困的水深火熱中,看不到頭,就像孫玉厚、孫玉亭這一輩人一樣。他們每個人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孫少安一樣,在他這一代能摘掉貧困的帽子,生活得更加體面。
盡管造成貧困的原因很多,但長期以往的扶貧觀念,讓貧困很容易陷入怪圈。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路通財通百事通。這說的就是基礎設施對扶貧的重要性。但是恰恰相反,越是貧窮——基礎設施越落后——信息閉塞——觀念落后——難以找到脫貧的路子——貧窮。周而復始,陷入這樣一個怪圈
分析其原因,我們現在大多數地方的扶貧還是按部就班的在產業(yè)和資金上做文章,沒有扶到另一個關鍵上,這個關鍵就是文化扶貧,也就是人的扶貧上。這方面往往力度不夠,效果不明顯。
世間萬事重在于人。扶貧也是一樣,扶貧重在“扶人”。治貧必先治愚,扶貧要先扶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等等。所有這些的核心都是圍繞“人”?!胺鋈恕币馕吨辛诵掠^念,有了新思想;“扶人”意味著不再固步自封,不再等靠要。通過“扶人”,腦子換了,人心齊了,思路活了,即便是些許的“輸血”,也會感恩的接受,理智地用在刀刃上,即便是一點點“造血”,只要你給了種子,我就能發(fā)芽,進而果實累累?!镀椒驳氖澜纭分袑O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人的命運再一次印證了扶貧先扶智,扶智的背后是“扶人”。
“扶人”就是一種“扶文化”,根本手段是發(fā)展教育。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chuàng)造源泉,讓文化在教育中生發(fā),才可讓貧困人口擁有挖掉窮根的精神志向和具備脫貧致富的能力及創(chuàng)造力,才可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