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摘 要]研讀能力的培養(yǎng),常常是從一些容易忽略的問題開始的。語文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易忽略的問題,提高學生文本細讀的能力。由“琵琶女為什么生活在船上”這一問題入手,品讀《琵琶行》。
[關鍵詞]琵琶行 問題解讀 文本細讀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
我們的學生關注的問題,有時真不是老師教學的重點,比如學習《琵琶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琵琶女已經嫁人,怎么還會生活在江邊的船上?”也許一句話可以搪塞,這是個偶遇嘛,這個女子就是正好在船上。 可是,研讀能力的培養(yǎng),恰好是從這樣容易忽略的問題開始的。孫紹振先生說:“關鍵在于,要在學生忽略掉的、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精彩,而且揪住不放,把問題提出來,也就是把矛盾揭示出來?!?/p>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就從這看似與文本理解關系不大的問題入手,品讀《琵琶行》。
一、從學生提出的問題入手,分析文本
問題之“何以在船?”
“已經嫁了人的琵琶女,她怎么還會生活在一條船上?”帶著學生,我們再回到文本,教師的敏銳和智慧就體現在從學生回答中找突破口。夏丏尊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要引發(fā)一種對語言的敏感。”
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年長色衰而嫁,此嫁和少女媒聘而嫁顯然不同,此女本是長安倡女,此嫁的意思是從良,年紀大了,終身無托,跟了一個商人。商人把琵琶女安置在船上,一個曾經名噪一時的歌妓,所在的船可能是雕梁畫舫,但是,無論是怎樣華美的畫舫,終究不是家,不是一個女子終身的歸宿。這樣年紀的商人一定是有家室有子女的,他的家室不會生活在船上。從女子嫁人之后依然在船上,可以看到這個女子在商人眼中的地位之卑微,終身所托的這個人對待她的感情之寡淡。這樣的關系如浮萍聚散,也就是用錢在維系,“商人重利輕別離”, “浮梁賣茶”一去多久不能預知,走后何時回來,會不會回來,恐怕也要在心里反復思量,畢竟“年長色衰”,這樣的女子讓人同情。女子嫁人,依然在船,正是她命運艱難的外化體現。
問題之“愛慕虛榮?”
那學生的下一個問題來了,這個女子是個風塵女子啊,她在船上,想的就是年少時的風流熱鬧的生活,“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她愛慕虛榮,這樣的女子有什么值得同情呢?這樣的“淪落”引起詩人的同感,那詩人也太容易傷感了。
詩人有沒有在其他地方藏著解讀琵琶女的密碼呢,我們要在文中再尋覓。就從詩人筆下寫琵琶女情態(tài)的語句開始尋找?!坝Z遲、千呼萬喚始出來、半遮面”這些特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矜持端莊的女子。為什么不是“羞澀”?因為這是一個年長已嫁的女子,這也是一個看盡大場面的女子。她是待詩人們說明了緣由多次邀請才出來,但還是用琵琶半遮著面。她不是用琵琶聲來有意吸引行人而賣藝,也不是在丈夫出去經商時的不甘寂寞,她只是在這江上寂寞孤獨時,忽然有人在欣賞她的琵琶聲,一時感動而出來,然而還是保持著矜持。
這是一個琵琶技藝超群的女子,十三歲就“名屬教坊第一部”。天分高,成名早,技藝精湛,曲服善才。一個天資聰慧,才華過人的人,在年輕的時候又得到的追捧,不論日后是榮是辱,在年紀大的時候,都會是一份很美好的回憶,更何況,這又是一個曾經容色絕佳的女子,“妝成每被秋娘妒”。這樣的女子以為容顏老去的一天還遠遠沒有到來,更認為自己精湛的琵琶技藝會是終身的技藝能夠帶來生活的富足??墒?,當容色衰減,年華老去,門前冷落才發(fā)現,琵琶技藝遠不是五陵少年爭搶的目標,可是她的青春,就在這樣的“秋月春風”中虛度了,她沒有尋得一個知音,沒有找到一個依靠。多年以后,她的琵琶技藝因為身世的遭遇一定是更加精進了,然而“弦斷有誰聽”?她的回憶中,恐怕不會是對“血色羅裙翻酒污”的奢靡生活的向往,多的應該是悔,是恨,恨薄情寡義之人,悔自己糊里糊涂而度過了青春?,F實的冷酷早就把她澆醒了,她只是傷感,她只是為自己人生盛衰的跌宕而傷感,為生命終究找不到歸宿而哀痛。
問題之“不當類比?”
“為什么要拿自己和倡女相比呢,倡女畢竟是風塵女子,倡女的‘淪落,在現在看來,是非常污穢的行為,我們現在誰會用賣笑女子來類比自己的遭遇?”
是啊,白居易為什么會如此感動?遷謫之意不一定會與友人道來,不一定會與家人訴苦,也許只是在“醉不成歡”的生活中打發(fā),為何對一個陌生的琵琶女,卻如此感懷,書如此六百一十六言,陳內心“淪落”之感?
我們細讀序言,此女彈奏的琵琶曲中“有京都聲”,彈的似乎是京城曾經流行的曲子。詩人和朋友“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的原因首先就是,在這偏僻的潯陽,怎么會有同樣來自京都之人?樂聲所言是何境遇?同樣來自京都,同樣落到了這樣一個偏僻的地方,同樣不如意,這是心生同感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相同的才華橫溢。琵琶女技藝之精湛,詩人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調音便“未成曲調先有情”,彈奏時,流暢如花底鶯語,凝澀如冰下泉流,聲歇時無聲勝有聲,激昂如水迸槍鳴。這樣高超的技藝才華,幾人能及?詩人也是精通音樂的人,也折服于這樣的技藝,能讓人在音樂中聽出形象和感動。白居易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大詩人,他因為詩才而得以賞識提拔,但也因上表奏言與詩作而無辜遭貶,正如琵琶女的圣手之技,是她成名的原因也是她一生跌宕命運的源頭。天妒英才,白居易在看到這樣一個名歌伎的命運時,怎能不感懷傷己!
原因之三,是從內心對彼此際遇的深深理解。琵琶女色雖衰,但藝卻精,琴技的高妙傳出內心的悲戚與憂憤。在這茫茫江上,幾人能聽懂?聽懂了,又有幾人會理會?琵琶女的命運,在世人看來,本應如此,歌伎的命運,本就不會如尋常女子,榮辱均沾,又有何奇怪?然而白居易這位大詩人,聽懂了她的“琵琶語”,每一段音樂所傳達出的情感都引發(fā)了自己相似的感懷。低濕的湓江是詩人的貶謫之地,何處是故鄉(xiāng)?琵琶女漂泊在船,何處是歸宿?何其相似??!不僅如此,詩人感到“杜鵑啼血猿哀鳴”的苦悶和琵琶女“繞船月明江水寒”的孤寂何其相似,自己“取酒獨傾”以借酒澆愁和女子借琵琶訴心事又何其相似!最終,這種彼此的理解化成了愈加“弦轉急”的凄凄琵琶語,化成了這位江州司馬淚濕的青衫?!巴翘煅臏S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惺惺何相惜!
二、提高學生文本細讀能力方法的幾點思考
文本閱讀的能力是語文能力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對于詩詞而言,字詞的表現力、意象所承載的意義本身就比現代漢語要復雜。教師在教學中,是否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思考?
1.關注容易忽略的問題
容易忽略的問題之一是教師容易忽略的學生意外的提問。教師在經過備課環(huán)節(jié)大量的閱讀之后的理解和思考,沒有咀嚼發(fā)酵的過程,很難成為學生自己的理解和判斷。教師很難重回原點,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學生的理解起點?!芭门呀浖奕?,為什么在船上?”可以深化對人物命運的理解,“為什么《品質》中個格拉斯兄弟只出現弟弟?”可以開啟對小說敘事方法的探討,看似和文本無關的問題,在教參和注解上不會出現答案的問題,有時,恰恰是解讀理解的一扇窗。
容易忽略的問題的另一個表現是師生問答中暴露出的問題。學習《琵琶行》第一節(jié),哪些詞句寫出了詩人的情感?有一個學生找到“別時茫茫江浸月”中的“茫?!保f說為什么呢,說不出,就是感覺。這個詞找得好,說明這個學生感受力是很強的,但為什么好,往往就忽視了,教師的任務就應該是在這樣的地方教會學生沉進去。茫茫,是邈遠開闊,詩人與朋友離別,將別離之時,心中哀傷,這一別不知何時再見,茫茫的水面正是茫茫的去途,如柳詞言“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千里煙波”,茫茫的水面,既言離別路途之遠,又言渺渺愁懷之廣。詩人貶謫至此,此種身份際遇中,來看望他的朋友,必是至交之人,離別更傷感。一葉知秋,文字感受的細敏就見于會體味藏在細處的字詞。師生問答中的這些要點,就是教學機智,抓住這些點,才能引領學生在文本中走得更深遠。
2.教學生沉入詞語
南帆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沉入詞語?!苯處煹纳砩?,扛著應試的負擔,準不準確?是不是教參的規(guī)范說法?顧慮太多。把自己融入文本中去吧,站在作者的視角,把握文本,理解文本。夏丏尊先生說:“文本細讀就是要引發(fā)一種對語言的敏感?!?/p>
比如為什么是“幽愁”而不是“憂愁”?為藏在內心深處的情感,阻塞不能出之意,“幽愁”與“暗恨”是一組同義的詞,音樂的表現對應是“凝絕不通聲暫歇”,所以這是深潛的情感。再如為什么說“今夜聞君琵琶語”,不是“琵琶聲”?琵琶為語,正是女子以琴為聲在傾訴,也表達詩人聽懂了女子心酸與愁苦的心語。
3.用“還原”的方法分析
“依靠抽象能力把構成藝術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來,作為分析的起點,我把這種方法叫做‘還原法?!保▽O紹振)還原法,就是要找到差異,找到現在理解中的審美價值和文章中的審美錯位的地方,對情感邏輯、理性邏輯都進行深掘,讓自己的思維與文章作者的思維發(fā)生碰撞,這樣,思維才能得到訓練和提升。對琵琶女回首風流歡娛的青春,很多學生是會聯(lián)系當下的社會世風去理解的,愛慕虛榮的理解就自然產生了。然而過去女性的社會地位,用以謀生的手段與現在相差多少,社會對從藝女子的理解度相差多少?學生對女子的理解和認同感和詩人顯然有錯位。學習從作者的境遇、經歷去理解,才能真實入微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
4.用“比較”的方法分析
“比較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作者的定稿和原稿進行比較,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可以把相同內容不同形式的作品進行比較……”(孫紹振)
《琵琶行》是唐代歌行體,我們可以與宋代晏殊的一首詞《山亭柳 贈歌者》作比較?!凹易∥髑兀€博藝隨身?;希芳庑?。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云。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咸京道,殘杯冷炙謾消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大晏詞筆下的這個女子形象顯然有唐代大詩人筆下琵琶女的影子,這個技藝高超的歌者形象,她紅極一時的“蜀錦纏頭無數”與琵琶女“一曲紅綃不知數”極其相似,晏殊表達了女子遭逢坎坷、知音難覓的傷感。這種表達顯然是聲情激越、感慨悲涼的,這不像晏殊詞一貫圓融平靜的風格,這首詞正是寫于晏殊以非其罪的罪名被罷相的逆折之時。如果說白居易是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傷,那晏殊就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 。白詩是以歌行體表達,描摹細膩情感豐富,晏詞是以小詞來傾訴,形象鮮明托意其中,各自不同的特色正是品讀之有味處。
[ 參 考 文 獻 ]
[1]孫紹振.名作細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