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內容摘要】在漆器工藝中,綠色概念不僅是一種符合大自然法則的概念,也是一個自然的混合共存的概念。在大自然中,任何物質都不能排斥其他物質而單一的存在,只能是萬事萬物和諧或矛盾的相互依存。因此,綠色工藝概念是各種工藝可以在漆器中和平共處的工藝概念。
【關鍵詞】綠色工藝 ?自然法則 ?混合工藝 ?包容性 ?和諧性
一、綠色工藝:自然、包容和混合的工藝
所謂綠色工藝,就是不同的工藝和媒介進行混合,在創(chuàng)作中和諧或矛盾的共處、相互尊重、相互襯托,這種混合、包容和尊重就是綠色內涵和意義。綠色工藝的內涵,提倡工藝的敞開和包容,包容和混合的狀態(tài)就是自然狀態(tài)。因此,綠色工藝也可以稱之為包容和混合的工藝。不同的工藝和媒介,從美學、精神和感覺靈性的意義上講,應該是平等的,可以和諧與平等地相處。2014年10月,在湖北武漢舉辦的“國際漆器三年展”中,有許多美學效果神秘莫測的漆器,用的是混合工藝??梢灶A計,混合工藝的漆器將成為漆器未來發(fā)展的趨勢。
二、綠色混合工藝的當代性
如今,過去那種戒律重重的漆工藝受到當代藝術的挑戰(zhàn),與此同時,這也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漆藝可以從豐富的大眾文化和生活工藝模式中獲得養(yǎng)料,獲取新的性質和象征。大漆和桐油這種極其古老和大眾化的混合工藝,將重新被關注,從而讓漆器脫離一色漆的冷漠和單調,通過混合工藝被注入活躍的生命感??傊?,漆器的混合工藝可以與大眾生活模式緊密相連,讓漆器工藝同時具備世俗性和神話性。
當代性要求漆器工藝應該保持一個核心的歷史范疇,這個核心的歷史范疇,可以將其看成漆器工藝本來的混合工藝歷史范疇。如今,這個范疇已經被喧囂的時尚文化破壞和遺忘,恢復傳統(tǒng)漆器工藝的混合性質和綠色性質,就是對漆器工藝核心范疇以及綠色工藝歷史的恢復。因此,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是當代漆器工藝必須首要看護的古老工藝。
如今,漆器采用了很多現(xiàn)代材料和現(xiàn)代工藝,追求工藝效率、工藝方便、工藝低成本,因此反而成為一種工藝機械主義和工藝保守主義。在這種情況下,對自然材料以及費工費時的傳統(tǒng)混合工藝的恢復,反而成為一種實驗。
因此,對大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的恢復,就是繼承古代漆器工藝本來就有的混合性、實用性、靈活性和大眾性,從而將漆器工藝從純粹性的狹隘的工藝束縛中解放出來,具備當代綜合性。當代文化的綜合性,就是要求放棄單一純粹材料,提倡混合材料和混合工藝,這在文化上和人類學上都具有反思的意義。因此,研究混合工藝既是繼承和破解古代工藝觀念、古代工藝材料和古代工藝活動,也能夠詮釋和展現(xiàn)當代觀念??傊?,研究古代混合工藝,就是破解和闡釋當代綠色工藝觀念的歷史淵源,對于我們理解當代綠色的工藝觀念,是有參考和指導意義的。
三、大漆與桐油混合的綠色工藝
古代漆器的大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絢麗的彩繪、斑駁厚重,讓現(xiàn)代人十分震驚,這是自然的混合工藝和綠色材料造就的藝術奇跡??梢?,自然會給藝術提供豐富的工藝和原料,來自自然的工藝和原料就是綠色的工藝和材料。假如當代漆器創(chuàng)作使用這些天然的工藝和材料,就仿佛踏上古代漆器工藝的綠色征程。更進一步講,對古代混合工藝關注,以及破譯古代混合工藝的謎題,就是破譯綠色工藝的意義。
古代漆器工藝展現(xiàn)的綠色混合工藝歷史景象,使我們產生守護的欲望,守護和恢復古代混合工藝。因為古代漆器混合工藝代表民間的集體工藝智慧,是直接從生活實踐中產生的集體工藝智慧,來自最樸素的生活,來自最原始的自然。所以,混合工藝是漆器工藝最自然和最真實的狀態(tài),是集體實踐自然而然生成的工藝狀態(tài)。所以,漆器混合工藝可以代表我們的綠色鄉(xiāng)愁,因為它們展現(xiàn)了迄今被我們遺忘和不知道的自然的混合工藝,幫助我們尋找綠色工藝的原初要求、原初自然混合情景和源泉。
因此,召喚和恢復傳統(tǒng)漆器中大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就是召喚和恢復一種純粹的工藝鄉(xiāng)愁,就是守護一種尊貴和失傳的工藝,這種召喚和恢復,使我們跨越喧囂時代的門檻,踏上尋找綠色工藝故鄉(xiāng)的漫漫長路,而不是對浮躁的時代的一切盲目迎合?,F(xiàn)在,古代漆器的大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被當代漆器實踐所遺忘,守護古代漆器原初的混合工藝,回溯到原初的漆與桐油的混合工藝,將其恢復,是四川美術學院要嘗試的主要課題。但是,四川美術學院漆器研究既要立足于守護,也要立足于實驗。應該說,從守護和實驗這兩個方面出發(fā),才能建構漆器的綠色混合工藝。
綠色的混合工藝的價值就是恢復工藝的原初精神。工藝的原初精神,就是工藝原本最初的混合,就是一種古老的混合工藝觀念,即不分類別地選擇大自然提供的一切材料,而不是人為地進行分類和限制??傊謴筒牧虾凸に嚨幕旌蠈嶒?,恢復大漆和桐油的混合工藝的實驗,可以重新開啟漆器混合工藝的綠色未來。
(注:本文為2013年重慶市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ig1330741)
參考文獻:
[1]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2]羅蘭·巴特.顯義與晦義[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責任編輯:曹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