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雪梅 瞿平
【摘要】介入性治療是逐漸發(fā)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主要指通過外周血管,將特殊的導管及裝置,沿血管插入到達所需治療的部位,進行藥物治療或替代外科手術治療。通過介入治療,可以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介入治療前的護理工作,了解患者病情,開展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和家屬的思想顧慮,鼓勵患者愉快地接受介入治療和心理護理[1]。介紹了心內(nèi)科介入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并給出了內(nèi)科介入病人護理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有效溝通和人性化護理。
【關鍵詞】心內(nèi)科介入病人心理護理創(chuàng)新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5)01-0303-01
1.介入治療患者的常見心理問題及護理原則
1心理問題
1.1.1焦慮
發(fā)生冠狀動脈狹窄后,出現(xiàn)心肌缺血、心絞痛、高血壓等癥狀,因缺乏對本病的認識,所有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再加上有些患者初次接受介入治療,對介入治療的方法和療效不解,感到陌生緊張、心存疑惑。
護理原則:解釋一支持一放松訓練。針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認真的解釋,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指出焦慮不安產(chǎn)生的原因及不利影響,并進行放松訓練(自我按摩,簡易保健操等)?;颊呔芙蛹{護士的意見,消除焦慮。
1.1.2羞澀心理
有的病人進行股動脈穿刺時,需要進行備皮。病人要暴露隱私區(qū)域,很多病人對此有很強的羞澀心理,表現(xiàn)為不合作,不配合,不利于穿刺皮膚的準備,加大了感染機率。股動脈穿刺術后的病人,由于體型肥胖,腹部膨隆,腹部脂肪將穿刺處覆蓋,而病人由于思想保守,不愿意將腹部贅肉托起暴露會陰區(qū)域,導致穿刺處透氣性差,傷口潰爛,不利于傷口愈合。
護理原則:體諒-尊重-保護病人隱私。針對病人的害羞心理,給予保護。備皮時,要用屏風遮蓋病人,矚病人家屬盡量離開,以消除病人的害羞感。操作中要盡量迅速,減少暴露時間,減輕病人的緊張害羞感。盡量對病人做好解釋工作,消除病人的羞澀情緒??蛇x擇病人覺得合適的時間托扶病人的腹部,暴露會陰區(qū)域,以利于病人傷口的愈合。
1.1.3悲觀消極
對自己的病情及介入治療后的預期效果沒有信心。覺得自己的疾病不會有很好的愈后。
1護理原則:關心一支持一鼓勵。病人這一心理產(chǎn)生的基礎是不敢面對現(xiàn)實,其實是一種逃避行為。針對這種情況要取得家屬的配合,主動關心病人,使病人認識到親人們愛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復,講解主動配合治療的意義,在精神上要首先戰(zhàn)勝自己。對病人每一點認識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給以肯定和鼓勵.應該指出的是,家屬的關心與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1.1.4恐懼緊張
對這類病人要給以更多的同情,護理要更加細心,服務周到,言行要謹慎,盡量滿足病人的要求,同時向病人進行必要的健康指導可以減輕恐懼心理。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介入治療的相關醫(yī)學知識,了解手術的原理。講解需要執(zhí)行的治療措施和輔助檢查的配合,術后的注意事項等。如經(jīng)右股動脈穿刺冠狀動脈造影術術后,拔出鞘管,右下肢制動12小時,沙袋加壓六小時,盡量多飲水,以利于造影劑排出。保持情緒穩(wěn)定、樂觀,避免緊張、恐懼心理,合理安排生活,增強體質(zhì),應戒酒戒煙。
1.1.5疑病
過度關心自己的病情及介入治療后的效果,對其估計得與實際情況不符。
護理原則:有充分依據(jù)的適度保證一疏導一解釋。此類患者因擔心患病、舊病復發(fā)或加重而產(chǎn)生恐懼感,有疑病傾向。一是擔心托累子女、給家庭帶來經(jīng)濟負擔,二是對生命的渴望,擔心病情發(fā)展而惴惴不安,患者總覺得自己病得很重。尤其是農(nóng)村文化程度偏低的患者,基本醫(yī)學常識薄弱,對心絞痛的癥狀認識不清,往往認為是胃疼,致此延誤治療。了解心絞痛發(fā)病癥狀后,心理壓力又大。臨床治療上較為注意醫(yī)護人員的眼神、言語舉止,有時甚至懷疑家屬對自己隱瞞了什么病情。對此,患者心情沮喪、思想負擔重,不愿做肢體活動或戶外運動,看一會兒電視心也煩,情感淡漠,情緒低沉,有一種失落感。護理要點:
1.1.5.1原則上采取超前性心理治療,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家屬的“三心”療法(即孝心、愛心、耐心),患者家庭成員作為病人生活的照顧者和心理支持者,要做好對患者的排解和安慰;二是護士的“五心”療法(即熱心、細心、耐心、貼心、愛心),對患者要微笑服務,態(tài)度和藹可親,遵循人際溝通原則,讓患者對冠心病有個正確的認識和全面的了解,解除顧慮,配合治療。
1.1.5.2采取事例療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患者感受目睹治愈成功案例的啟示教育,或聯(lián)系過去治愈的患者進行電話溝通交流。通過交流、學會傾聽,注重“第一印象”,使患者增強信心,消除恐懼多疑心理,保持良好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
2.有效溝通和人性化護理在介入治療中的應用
2.1有效溝通的意義及其應用
介入治療患者常常需要更多的與護士進行合作。根據(jù)患者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層次的心理特點,針對性地進行有效的溝通,可使護患雙方增進了解和認識利于介入治療的進行和患者的痊愈。護士只有對自已的角色有全面充分的認識,很好地承擔自已的角色責任,履行自己的職責,才能進行有效溝通。
2.2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
2.2.1非語言交流;通過眼神、動作、表情、姿勢等將信息傳遞給對方,是無聲的,它有輔助表義、強化感情的作用。護士舉止端莊大方,操作技術嫻熟,才能給患者留下美好印象,消除不良情緒,產(chǎn)生親切感、依賴感、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2.2用關注的目光;微笑的表情穩(wěn)定患者情緒,減輕患者的恐懼與焦慮心理,護士接診時應以熱情、主動、微笑的面容,平靜的目光注視患者,傾聽敘述表示同情、關心、使之產(chǎn)生溫暖安全親切感,平靜地接受治療。
2.2.3建立良好護患關系;護患關系是幫助與被幫助關系,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如介入手術前的病人,常表現(xiàn)為焦慮抑郁,對護士的工作不理解,不配合。經(jīng)過護士的耐心細致與病人進行交流、耐心傾聽、給予安慰、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之積極配合治療。
2.2.4鼓勵病人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減少下肢血栓。鼓勵病人增強自信心,克服困難。
2.3人性化護理的意義及其應用
人類的護理經(jīng)歷了很大的演變。這種演變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以病人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過度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責任制護理,進而演變到以人為中心的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在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中,護理關注的重點是疾??;功能制護理則以完成各項醫(yī)囑和常規(guī)的基礎護理為主,注重發(fā)揮護理的職能;責任制護理以病人為中心,其特點是一個護士自始至終負責幾個患者并按護理程序和方法進行全面的護理,注重護理質(zhì)量和護理工作的連續(xù)性及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是一種較為先進的護理理念;現(xiàn)階段的以人為本的整體護理,是基于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zhì)文化需要,對心血管患者的全面、整體的關懷和照顧[2]。
對于介入病人實施人性化護理,以病人為中心,更能將病人的心理狀態(tài)調(diào)試到最佳狀態(tài),利于病人的康復。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良好的職業(yè)素質(zhì)和溝通技巧,更注重以人為本的整體化護理。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對心血管介入患者實施人性化服務。對介入患者實行人性化服務,要盡量滿足患者身心的需要。護士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對病人的隱私要注意語言的保密性,還要注意語言的科學性,護理人員必須要能夠被患者所信賴[3];要提高自身素質(zhì),掌握基本技能做好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護理。要善解人意,充分掌握與患者溝通的技巧,做好介入患者的心理護理。
總之,心內(nèi)科介入病人面臨的心理問題比較多,心理護理方面不可忽視,根據(jù)病人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運用有效溝通的技巧,和人性化護理的原則,對其進行心理護理,利于介入治療的成功和病人的康復。
參考文獻
[1]高潤霖.介入治療的現(xiàn)狀.中國醫(yī)學論壇報,1998,6.
[2]李遵清,李傳平,岳淑英,等.人性化護理管理對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影響.護理學雜志,2006,21(1):12-13.
[3]許志偉.中國當前的醫(yī)療危機與醫(yī)護人員的專業(yè)責任和使命。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6,2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