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彩連
在英語教學中,所謂“動”,即讓學生動眼、動耳、動口、動手、動腦。英語教學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和較高的質(zhì)量,教師必須在課堂上使學生從精神狀態(tài)、心理準備、思維活動到身體活動都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tài),也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
綜合孩子們的天性和特點,在英語教學中我常投其所好,為他們提供一些“動”的時間和空間,充分發(fā)揮其天性,盡量培養(yǎng)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敢說英語、愛說英語,為了使我的英語課堂 “活”起來,“動”起來,我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的:
一、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課堂上,教師要 努力把靜態(tài)的詞、句、變成動態(tài)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集動腦、動口、動手為一體,在愉快的、有意義的情景中,讓他們發(fā)現(xiàn)、力爭人人是演員,無一人是局外人。
例如在講授“動物Animals”時,我讓學生模仿動物的叫聲,學生都特別積極地參與,導(dǎo)入新單詞后學生很快就記住了,之后又讓他們玩了一個“猜一猜”的游戲來練習鞏固單詞,接著給學生總結(jié)編成一個順口溜:“公雞rooster喔喔叫,鴨子duck嘎嘎說,青蛙frog呱呱叫,小狗dog汪汪吠”。熟練之后學生就紛紛舉手要求上臺表演,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玩得樂此不疲,課堂效率還特別高。
在講授“身體Body”時,我設(shè)計了一個“Touch your...”的游戲,當我說到“Touch your head/hand/leg”時,學生立即觸摸身體相應(yīng)部位,看看那位學生反應(yīng)速度最快進行比賽。再選其他學生發(fā)號施令,學生們興致勃勃,同桌互相練習時也興趣盎然。在他們眼里,這就是一項游戲,可見,讓學生們動起來就等于在給每一個學生參與的機會。
二、英語教學寓教于樂于課堂之中。
同學們由于自身能力和個性的差異,有的同學善于表達、踴躍積極,有的同學天生害羞、學習被動。為了讓學生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提高同學參與面,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設(shè)計 “做一做”的活動。簡單說就是根據(jù)情境做動作。比如在第二冊第29課,讓學生學習機器人一動不動、 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老師或請一位同學拿腔拿調(diào)模仿機器人說話。學習了fat、thin、tall、short等單詞后,請同學用手勢表達出來,一邊做,一邊讀單詞。學習了go、come、Stand up、Sit down后,讓同桌倆人一人命令,一人動作,不停站起來、坐下,走出座位。教唱“Row your boat”這首歌,讓學生邊唱邊配動作。學習“one”、“two”、“three”時,讓學生以擊掌次數(shù)表示等等。在整個活動中,除了注重活動的多樣性外,還特別注重學生的互動參與。有時往往是整個教室人人在動,人人在說,說過之后又是人人在笑。
陶行知說過這么一句話“學生有了興趣,就肯定全副精力去做,學與樂不可分隔。”因此教師通過這種簡單的方式,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實踐、獲得成功、體驗快樂的機會。誘導(dǎo)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同時加上教師對學生——特別是后進生進行激勵性評“You are so good!”“Great”等,學生必然得到成功體驗進而煥發(fā)學習熱情。
三、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師生關(guān)系。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便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qū)W這門課,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這種現(xiàn)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我一有空就和他們在一起,比如一起跑步,一起做課間操,一起踢毽子,一起玩游戲等,以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關(guān)心他們,愛護他們,尊重他們,讓自己在他們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出于同一個目的的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nèi)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guān)系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英語課堂才能“活起來。
總之,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動”起來已成為共識。而教師的責任就在于怎樣提高每一節(jié)課堂的效率。 “英語教學,興趣是首要,方法是關(guān)鍵”,課堂“活”起來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使學生真正地輕松、愉快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