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倩 李聯(lián)超 梁海燕
【摘要】目的:研究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間收治的40例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資料,以中醫(yī)癥候為依據(jù),將患者分為三組,分別為心氣虛弱組(15例)、氣陰兩虛組(13例)、邪氣侵襲組(12例),比較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血清心肌酶譜指標。結果:①三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對比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②邪氣侵襲組患者的指標改善效果最為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炙甘草湯加減治療在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治療中應用價值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炙甘草湯;心肌炎;治療效果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2-0247-02
現(xiàn)階段,中藥在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的治療中已經(jīng)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主要分析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的臨床療效,選取了我院收治的40例病例進行探討,現(xiàn)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間收治的40例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中醫(yī)癥候為依據(jù),將患者分為三組,分別為心氣虛弱組(15例)、氣陰兩虛組(13例)、邪氣侵襲組(12例)。在心氣虛弱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齡在24至48歲間,平均年齡(37.65±4.36)歲,平均病程(14.93±6.54)天。在氣陰兩虛組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齡在24至49歲間,平均年齡(36.95±4.32)歲,平均病程(15.43±5.94)天。在邪氣侵襲組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齡在23至48歲間,平均年齡(37.65±4.54)歲,平均病程(15.83±5.42)天。三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與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臨床診斷療效標準》中的診斷標準;臨床癥狀為氣短、心肌、乏力、胸痛等;發(fā)病前1至2周存在病毒感染史;T波、ST段改變;經(jīng)心電圖檢查發(fā)現(xiàn),每分鐘室性前期收縮>6次;患者均對本次研究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將嚴重肝腎疾病患者排除;將對本次研究藥物有過敏史者排除;將患有其他影響心肌功能疾病的病例排除;將不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病例排除。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炙甘草湯加減治療。不同癥候病例需給予相應加減治療。炙甘草湯處方:大棗10枚;桂枝9g、炙甘草12g、生地黃30g、麻仁10g、阿膠6g、人參6g、生姜9g,用水煎煮后取藥液服用。心氣虛弱組:當歸20g、酸棗仁10g、炙黃芪10g、朱茯神10g、柏子仁10g。氣陰兩虛組:黃精10g、當歸10g、枸杞子10g、桂皮10g。邪氣侵襲組:乳香6g、當歸15g、紅花6g、丹參10g、川芎6g、沉香9g、公丁香9g、沒藥6g。用水煎煮后,取藥液給予患者口服,每天2次。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與血清心肌酶譜(乳酸脫氫酶、同工酶、肌酸激酶)指標變化情況。
1.5 治療效果評價標準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為研究,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判。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徹底消失,經(jīng)心電圖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心電圖檢查的ST段升高0.05mv,不過未達到正常標準;無效:患者臨床癥狀與治療前相較無明顯變化,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為異常。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收集所有心肌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利用SPSS16.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資料,計量資料給予t檢驗,表示為均數(shù)±標準差(±s),計數(shù)資料給予卡方(X?)檢驗,P<0.05表明數(shù)據(jù)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從研究中了解到,心氣虛弱組治療有效率為60.00%,氣陰兩虛組治療有效率為61.54%,邪氣侵襲組治療有效率為75.00%。三組患者在治療效果上對比差異不大,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的血清心肌酶譜對比
經(jīng)治療后,三組患者的乳酸脫氫酶、同工酶、肌酸激酶指標均得到有效改善,與治療前相比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邪氣侵襲組患者的指標改善效果最為明顯,優(yōu)于其他兩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所謂心肌炎,就是指因受到各種病因的影響所誘發(fā)的心肌層彌漫性或者局限性炎癥病變,該病變可能會使心內膜、血管、間質、心肌等均遭到病變,中醫(yī)上將心肌炎納入心痹、怔忡、心悸的范疇[2]。
炙甘草湯包含多種中藥,例如有大棗、桂枝、炙甘草、生地黃、麻仁等藥物,除此之外,針對不同癥候的患者,可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炙甘草湯有著抗心律失常的功效,對心肌生理特征可產生一定影響[3]。配伍大棗、人參、炙甘草,可以起到補脾氣的作用,據(jù)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炙甘草湯能夠促使乳酸脫氫酶降低,效果非常顯著[4]。
臨床中值得引起注意的上,心肌炎患者在疾病產生原因、臨床表現(xiàn)上均存在差異,因此,必須明確患者的中醫(yī)癥候類型,給予對癥治療,才能夠取得更加顯著的療效。從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炙甘草湯在不同中醫(yī)癥候心肌炎治療中有著一定應用價值,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差異不大,通過臨床癥狀給予加減治療,能夠促使患者相關指標得以改善。
參考文獻:
[1]趙亞娟,裴曉燕.炙甘草湯配合黃芪注射液治療病毒性心肌炎50例[J].陜西中醫(yī),2010,(02):145-146.
[2]王書浩,曾強.炙甘草湯治療原發(fā)病毒感染恢復期并發(fā)病毒性心肌炎25例[J].江西中醫(yī)藥,2013,(07):31-33.
[3]黃星蘭,周彩云.生脈散合炙甘草湯加減液對染病毒性心肌炎保護作用的實驗研究[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06):327-329.
[4]宋桂葉,王利民.炙甘草湯加減治療病毒性心肌炎療效觀察[J].光明中醫(yī),2009,(11):2142-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