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敏敏
【摘要】船用燃油粘度控制模塊為燃油供給系統的核心部件。在這套系統中,最為關鍵的是對燃油粘度的控制。本文提出了供油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粘度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并以一款MAN-B&W二沖程主機為對象,根據PID控制原理對系統中的粘度控制模塊進行優(yōu)化設計,確保燃油粘度在合適的范圍。
【關鍵詞】船舶;燃油供給系統;粘度控制
引言
在大中型運輸船上,主柴油機及發(fā)電機組柴油機多使用重油(Heavy Fuel Oil)作為原料,而重油由于雜質多、粘度大,不能直接進入柴油機。而且出于成本考慮,所使用的重油品質越來越低,HFO (600cst@50deg)正逐漸替代HFO(380cst@50deg)。重油粘度高,水分雜質多,因此,需要配置一套供油系統,將重油分離、加熱,以滿足柴油機的對燃油品質的要求。重油在進入柴油機前,需通過分油機凈化去雜質,此后再加熱至符合柴油機要求的粘度。通常,主機燃油噴射粘度要求在12~14cst。不同品質的燃油粘度與溫度的關系,可見下圖1。由此可見,燃油粘度與溫度存在特定關系,可以通過調節(jié)燃油溫度,達到控制燃油粘度的目的。由于各港口油品的不同,同時在燃油加熱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波動,直接監(jiān)控溫度會使得燃油進機粘度失真,因此需要監(jiān)測進機粘度,并將結果反饋至燃油加熱調節(jié)機構。這一套粘度控制系統,也是船舶燃油供給系統的核心。
1、燃油供給系統
燃油供給系統通常為燃油日用柜至主機燃油進口的一套管路。由燃油輸送泵、自動反沖洗過濾器、混油柜、燃油循環(huán)泵、燃油加熱器及粘度控制模塊等組成。該系統主要是對日用柜中的燃油進行最終處理,以滿足主機的噴油粘度、壓力及雜質的要求??荚撓到y對主機運行的重要性,其核心裝置均設置有備用設備。如,輸送泵、過濾器、循環(huán)泵、加熱器等均設置有一用一備。常見的燃油供給系統如圖2所示
其中A為日用柜燃油入口,在經過燃油輸送泵組后,通過自動反沖洗濾器,該濾器的需完全滿足主機對燃油雜質的要求,否則會引起噴油嘴堵塞等嚴重后果。此后燃油與主機回油在混油柜中混合沉淀后,進入循環(huán)泵加壓后進入燃油加熱器。加熱至適當的溫度后,從D出口通過管路進入主機燃油進口。
2、粘度控制及反饋
扭轉振動粘度計ViscoSense2是針對燃油粘度進行精確測量并調控的設施。它與粘度及溫度測量傳感器、傳送電纜及界面盒一同構成了粘度測量反饋系統。粘度傳感器由不銹鋼制成,探頭及流管經過特氟龍表面特殊涂層處理。傳感器探頭部件如圖3所示。
探頭內放置有兩套壓電陶瓷元件,一套驅動一根會可在一定范圍內扭轉的小短管,另一套通過反饋信號測量和控制小短管的扭轉角度。當燃油流經傳感器時,小短管會對不同的粘度做出不同的變化,觸發(fā)出相應的電子信號,經電纜傳送至界面盒。界面盒內安放有電子裝置,處理來自傳感器的信號。信號處理完成后將4-20mA電流信號輸出至燃油加熱裝置,控制加熱介質的流量。由于燃油溫度與粘度的變化之間存在一定的滯后及波動,一般會將該系統設置成控制反饋回路。目前,燃油粘度控制多采用PID(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控制。其典型控制回路如圖4所示。
設定值r(t)和實際輸出值c(t)構成控制偏差e(t)。即,輸入:控制偏差e(t)=r(t)-c(t);輸出:偏差比例(P)、積分(I)和微分(D)的線性組合。其中:KC為比例系數;TI為積分時間常數;TD為微分時間常數。對KC的選擇,如果對象較穩(wěn)定,即放大系數較小,時間常數處于中位,滯后時間較小的,其比例系數范圍可選擇小一些,這樣可以提高系統的靈敏度,是反應速度加快。反之,則應該選擇較大的,以提高系統穩(wěn)定性。通常,對粘度調節(jié),KC為20%~60%。積分調節(jié)建立在比例調節(jié)之后,積分動作的目的是消除系統殘差,因此對積分時間的設置同樣需要考慮對象及系統穩(wěn)定性。微分調節(jié)則是根據偏差信號的變化進行動作,主要是克服傳遞滯后和容量滯后。根據燃油加熱特性,積分時間跟微分時間范圍可定為30s~90s。利用PID控制原理,可方便的建立燃油溫度與粘度間的調節(jié)關系。對于各系數的選擇需要按照燃油粘溫特性,并根據具體船舶所使用的燃油進行調整。因此,在對每一船型的燃油粘度控制系統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每船的實際情況,包括主機功率、噴油粘度、燃油消耗率、燃油品質、加熱介質等。現以一大型油船為例,其所配主機為MAN-B&W 7G80ME-C9.2型二沖程柴油機。最大輸出功率24,500kW,額定油耗162.7g/kWh+6%,燃油型號HFO 600cSt@50deg,燃油噴射粘度12cst,最大噴射溫度146℃,加熱介質為蒸汽(0.7MPa),日用柜溫度~80℃,混油柜溫度~117℃,回油溫度損耗~3℃。對比以往同類船舶,該船使用的燃油粘度較高,需要加熱至較高溫度才能滿足主機噴油要求。通過對PID模擬控制器的測試試驗,該船的比例系數選擇25%,積分時間60s,微分時間70s。
3、加熱系統調節(jié)模塊
粘度傳感器得到信號,并在界面盒內處理完畢后,將輸出電信號至加熱系統,調節(jié)加熱介質的流量,最終實現粘度控制。按照傳熱學熱量動態(tài)分析,加熱器中的蒸汽及燃油換熱屬于強制對流換熱,其換熱系數及熱效率可由加熱器廠家提供。由此可得出蒸汽流量與燃油溫升間的關系。然而,重油的加熱后的粘度不僅與加熱流量及時間有關,同時還與壓力成線性關系(即胡可定律σ=Mε)。因此,在控制模塊的設計中,其反饋因素還需考慮燃油壓力。對單一型船舶,其燃油壓力由泵組提供,一旦泵組確定后,燃油壓力變動范圍有限,為簡化操控,通常將燃油壓力作為一定量,而蒸汽耗量作為變量,對燃油加熱溫度進行調節(jié)。加熱系統調節(jié)模塊通常由電纜、電動驅動頭及控制閥閥體組成。電動驅動單元根據接收信號調節(jié)閥芯開啟高度或開啟角度,以此調節(jié)進入燃油加熱器的蒸汽流量,最終實現燃油粘度的自動控制。
4、結束語
本文闡述了船用燃油供給系統中粘度控制原理。通過對燃油供給系統的介紹,解釋了粘度控制對船舶主機運行的重要性,并采用工業(yè)上成熟的PID控制原理對粘度控制反饋系統進行設計,同時針對一型船舶進行參數優(yōu)化,最終實現了主機燃油進機粘度的自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