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莉
學生們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一般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和三個部分“引論、本論、結(jié)論”都比較重視。這些是議論文最基本的東西,應(yīng)該抓住。但要寫好一篇議論文,僅僅只注意這些是不夠的。還要注意一下兩點:
一、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
議論文是以議論和說理為主的文章,它不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而是直接闡明客觀事理,直接表達作者的意見和認識的文章。它有很強的理論性。因此,初學者往往只顧說理而忽視了語言的生動性,寫出來的文章自然也就平板枯燥,味如嚼蠟了。議論文中“說理”的目的,是要讓人信服,如果你一味地板著面孔訓(xùn)人,就可能把人嚇跑了,那就很難達到使人信服的目的了。所以,議論文的語言,不僅要求要準確、鮮明,而且還要生動。就是說,我們在寫文章時,表達意思要具體明了,通俗易懂;還應(yīng)力求生動活潑,講究修辭方法的應(yīng)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你的文章就不會讓人看了就昏昏欲睡,而是相反,令人興趣盎然了,甚至于會因之為開懷大笑了。
舉個例子,魯迅先生的《文學與出汗》,是論述文學觀念上的一個大問題:文學有沒有階級性。對這個嚴肅的問題,作者沒有虎著臉作訓(xùn)人狀,而是信手拈來一個令人發(fā)噱而又頗能說明問題的例子:“譬如出汗罷,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將來一定暫時也還有,該可以算得較為‘永久不變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風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長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長留世上的文學家,是描寫香汗好,還是描寫臭汗好?”“汗”本無所謂階級性,可流“香汗”或“臭汗”的人卻分別屬于“有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的,因此不管你描寫的是“香汗”還是“臭汗”,都會相應(yīng)地帶有“有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的屬性,這就證明“永久的共同人性”的不存在,文學是有階級性的了。深奧的道理在作者筆下變得如此淺顯,非常嚴肅且理論性很強的問題卻讓人百讀不厭,愛不釋手,作者真是駕馭語言的大手筆。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就應(yīng)當像這樣,多動腦筋,在語言上、在修辭上多下些功夫,把文章寫得生動有趣,力避板起面孔訓(xùn)人。
二、要注意過渡
過渡是指上下文之間的銜接轉(zhuǎn)換,也就是語氣的承上啟下。過杜絕非記敘性文字的專利,但學生們卻常常忽視這一點。他們有的文章就好比一堆柴火,遠看龐然大物,近瞧原來根根分離:節(jié)與節(jié)之間、段與段之間、這個例證與那個例證之間、這個問題和哪個問題之間,常常缺少轉(zhuǎn)換性的語言過渡,使文章讀起來疙里疙瘩,很不自然。議論文邏輯性強,因此更要求文字上要銜接得天衣無縫。只有銜接緊密,脈絡(luò)暢通,才能增強說服力。所以,我們寫議論文時更應(yīng)重視過渡照應(yīng)。例如韓愈的《師說》:這篇文章著重論述“師道”的重要性,批判當時的不良風氣,提倡從師而學,從多方面向別人學習。文章一開關(guān)就指出,古代學者“從師而學”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就是古人的“師道”。第二節(jié)論述從師學習的重要性,作者用這樣一句話來承上啟下的:“嗟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里的“師道”,是承上文而來,即上節(jié)所說的古代學者“從師而學”、“無貴無賤”之道,這是承上;“不傳也久矣!”說的是今天的情況怎樣了,這是啟下。下文正是用對比的方法論述現(xiàn)在風氣不良的。第三節(jié):“圣人無常師”這是啟下,是說下文用孔子的言行來證明上面作者指出的古人“師道”的真實和正確,同時這句話也照應(yīng)了前文的“古人從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矣”,是用事實來證明這些說法是正確的,這篇文章文字不長,但作者處處注意過渡照應(yīng),不僅使文章流暢,而且文氣貫通,說理透徹,容易使人信服。從這里可以看出,議論文中過渡與照應(yīng)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