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芳
文言文對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文化、提高自身修養(yǎng)、陶冶高尚情操和提高人文素養(yǎng)至關重要。但是由于文字艱澀難懂,內容主旨更是難以把握。初中生學習文言文還處于初始階段,主要是在理解的層面上明其義,會其意。那么只有“言”、“文”兼顧,重在對“文”意的理解才能真正走出文言文教學的誤區(qū)。避免單純串講和翻譯。因此,只有收集作品背景,注重利用人文因素,引導學生走進作品,走進作家心靈,才能領悟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才能傳承古文精髓、汲取古人智慧,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下面以《小石潭記》為例談談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體會與思考:
一、作者為何作文?(寫作目的)
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切入點是避開生澀難懂的文言詞匯的理解。首先提出問題:作者因何作文?這就引出了寫作目的。以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歷、理想抱負等為切入點領會主旨,給學生介紹作者的遭遇和心境,還原歷史背景,使學生感同身受,真正懂得一篇佳作美文是如何得來的。
安史之亂后的唐王朝社會矛盾急劇發(fā)展,逐漸衰朽。早有大志,后入朝為官的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慘遭失敗,遭遇貶謫。滿腔苦水何人訴說。一介文人只好寄情山水,排遣抑郁。一切景語皆情語!小石潭再也不是單純的美景,而是柳宗元內心情感的釋放抒懷。小石潭的清幽孤寂不正是柳宗元遭受貶謫的境遇嗎?初見的心樂之,而后的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不就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嗎?觸景生情。一個抑郁不得志的文人心境躍然紙上。學生再讀文時就不是單純地欣賞美景,而是走入了柳宗元的內心,柳宗元為何作《小石潭記》不言而喻。
二、作者如何作文?(寫作手法)
人行走于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的將情感訴諸于文字。正如歐陽修所訴:“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歐陽修也?!币虼耍糯娜耸送镜牟恍?,卻豐富了古代文壇,給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佳作。作者如何作文?表情達意、行文技巧、感情抒發(fā),看是信手拈來,卻獨具匠心。值得后人推敲,借鑒學習。因此,疏通“文”意,寫法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小石潭記》就如一位滿懷愁緒的士大夫在風中吟嘆。竹林下、石潭邊徘徊,人魚相樂。柳宗元一生仕途坎坷,壯志未酬,憤懣不平,苦悶幽怨,欲解脫而不能。因而游覽山水,抒閑情,慰愁腸,暫得自適。作者“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使得他暫且忘卻了切身之悲,“心樂之”。潭中魚悠然自樂,仿佛“與游者相樂”。但過于幽清的石潭如明鏡一般,既引發(fā)作者的閑情逸致,又臨照出作者內心的憂傷,并覺得“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最終小潭的環(huán)境氛圍竟逼得他“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作者寄情山水求得文章,為我們展示了一幅作者沉吟潭邊的圖畫,靜寂中帶著蒼涼。經過對經典美文表達技巧的賞析,學生領悟了如何運用表達技巧體現主旨。
三、我們?yōu)楹螌W文?(學習目的)
我們鑒賞美文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人文素養(yǎng)。學生只有在理解作者因何作文、如何作文的基礎之上,在賞析過程中受到感染熏陶。小石潭的幽深冷寂讓我們同情柳宗元的謫居生活的孤凄悲涼。
傳承古文精髓,汲取古人智慧。當學生文章積累到了一定數量后,利用韓愈的感嘆:“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貫穿大部分作者的遭際,加深對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的譴責,對人才被埋沒、被摧殘命運的同情,理解封建文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可是,很多遷客騷人只能以物喜以己悲,一生抑郁空悲切!人生需要自己去經營。只要心系國家,心系人民,不計較個人得失,就會展現不同的人生境遇。教育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從而提高人文素養(yǎng)。開闊胸襟,海納百川。樂觀的面對榮辱得失,在充滿艱辛與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一路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