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友全
【摘要】地基處理技術水平直接決定上層房屋建筑整體質量。結合地基條件,采用科學合理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升地基穩(wěn)定性,從而保障上層房屋建筑整體結構安全。本文對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技術進行簡單分析。
【關鍵詞】房屋建筑;建筑地基;地基處理;處理技術
一.引言
城市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房屋建筑項目建設越來越多,在各類地質條件下都在廣泛開展房屋建筑建設。由于房屋建筑立足于地基之上,地基是否穩(wěn)定將直接影響上部結構安全。在房屋建筑施工過程中,必須要重視對地基的處理,加強技術管控,保障工程質量。
二.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地基因素的特點
1.多發(fā)性
有時在地基基礎的設計中和施工時會出現倒塌的現象,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甚至嚴重時會造成人員傷亡。這就要求在施工過程中地基基礎要打牢,要在保證建筑材料的前提下,設計好建筑工程地基基礎的相關方案,防止事故發(fā)生。通過相關研究得出結論,導致地基基礎施工發(fā)生事故的原因通常有兩點:(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無法改變的,能做到的只有盡量避免;(2)人為因素,在施工過程中,因為施工人員一時的疏忽,也可能發(fā)生很多事故,影響了工程的交工時間,還浪費了資源。為了避免這些事故的發(fā)生,要根據以往事故原因進行分析,做出合理的設計安排。
2.復雜性
我國地域遼闊,地質環(huán)境較為復雜,各地域地質條件存在較大的差異,再加之受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各種地質災害發(fā)生的較為頻繁,這就導致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的復雜性增加。
3.嚴重性
因為地基基礎問題而發(fā)生的事故,經濟損失往往很慘重,這比在計劃中投入的資金要大得太多。所以,這就要求在施工場地的選擇和施工的設計上都要嚴格,一旦發(fā)生地基基礎結構不牢固的情況,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在建筑過程中,無論是地質問題還是人員施工問題都要盡可能避免質量問題,把人民安全和財產安全放到第一位才是最重要的。
4.困難性
由于的設計越來越復雜,地基基礎施工過程中施工技術具有明顯的困難性。往往地基事故與建設工程的事故密切相關,主要因素是:(1)地基建筑施工屬于地下施工,活動空間受限,施工時操作起來難度大;(2)當地基承擔了整體的重量時,必會影響到其原有的結構性能,再加上事故的連鎖反應,處理起來也很困難,施工人員要有很高的技術。
三.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技術
1.振沖擠密碎石樁處理技術
在測量放線時放出施工區(qū)域的前兩排碎石樁中心點和最終兩排碎石樁中心點。具體的細部碎石樁中心點由施工人員用卷尺量出。履帶吊就位后,將水壓、電壓和振沖空載電流調試正常。吊起振沖器對準樁位后,啟動振沖器,使振沖器產生高頻振動,同時開動水泵通過噴嘴噴射高壓水流,在振動和高壓水流的聯(lián)合作用下振沖器緩慢下沉到砂中的預定深度,此時高壓水翻滾,帶出孔中泥漿,且孔周圍的砂向下塌陷。振沖器達到設計孔底標高后作適當停留,隨即將振沖器上提至孔口,再次下沉至孔底,將孔內泥漿清除,同時避免縮孔。填料采用連續(xù)填料法,即邊向孔中填料邊緩慢上提振沖器并留振,振沖器不提出孔口。填料為碎石,粒徑為20mm~80mm,使用1.5m3裝載機填充,裝載機可連續(xù)填料至孔口,確保振沖器連接桿與孔壁之間充滿碎石。
振沖器下放至孔底并填料后,振沖器上提0.5m,上部碎石漏至孔底,振沖器錐頭擠壓下部碎石,碎石被擠壓到孔壁中,同時錐頭下部碎石被擠密,振沖器電流增大,達到密實電流70A后留振5s,完成孔底留振后上提0.5m。
完成孔底留振后上提振沖器0.5m,上部碎石下漏,下放振沖器,振沖器擠壓下部碎石,達到密實電流70A后留振5s,之后上提振沖器0.5m再留振5s。按照上述步驟反復上提0.5m并留振,直至±1.0m標高處碎石振沖密實。在成樁附近挖排水溝和集水坑,設置污水泵,將清孔、振沖成樁時排除的泥漿、污水排放至業(yè)主指定地點。振沖結束7d后,由檢測單位對成樁質量進行檢測,檢測內容包括樁體密實度、樁間土處理效果。檢測樁體密實度、樁間土標貫值檢測數量為總樁數的1%~2%。樁體密實度檢測采用重型動力觸探進行檢測,樁間土承載力采用標準貫入法進行檢測。
2.沉管碎石樁處理技術
樁機根據碎石樁位置就位,待樁機調整平穩(wěn)后吊起沉管、振動錘,先穩(wěn)定沉管,在垂直的兩個方向上用線錘校正沉管,保證沉管垂直對準樁位中心,即可開始作業(yè)。樁管對準樁心后利用自重下沉1~2m,開啟振動打樁錘將套管邊振動邊沉入土層,每下沉0.5m,留振30S,直至設計深度(打開電源前,檢查電壓和振動錘的空載電流是否正常)。施工中應及時挖除樁管帶出的泥土,孔口泥土不得掉入孔中。若在下沉過程中有大量地下水進入樁管內,可用水泵或人工清理干凈,下沉過程中嚴格控制沉管的垂直度,如有傾斜立即糾正,保證垂直度偏差小于1.5%。成孔時速度不宜過快,控制在1~2m/min。
樁管沉至設計標高后,稍提升樁管使樁尖打開,停止振動,快速灌入粒徑2~8cm碎石(碎石含泥量不的大于5%),灌入量按樁身理論方案量值與充盈系數計算。并做好現場施工記錄,嚴格控制每根樁的碎石充盈系數(充盈系數一般控制在1.02)。開動振動器振動擠密,拔管前留振1min,以后邊振動邊拔管,若有吞尖現象,則應先灌入少量碎石,然后拔出樁管,重新安放樁尖使打樁孔成樁。碎石灌入應設專人負責,防止多灌或少灌。
拔管多振慢拔,嚴格控制拔管速度。拔管過程是碎石從樁管向外排出的過程,在樁管的振動作用下,樁體振密、樁間土振密、擠密。如拔管過快,樁體不易振密,反而會因振動引起縮徑,影響下料,同時,由于擴大頭型樁尖擴徑段向上帶土,引起樁間土隆起。此外,在摩阻力作用下,碎石會隨樁管向上運動。拔管速度需均勻且每拔1m留振30~60s。根據單樁設計碎石用量確定第一次投料的成樁長度,管內灌入碎石高度需大于1/3 管長,進行數次反插,直至管內碎石全部投出。提升樁管,開啟第二次投料口并停止振動,進行第二次投料直至灌滿。啟振拔管,邊振動邊上拔,并進行數次反插,直至管內碎石全面反出,反插深度小于樁管長度一半。提升管樁高于地面,停止振動,進行孔口投料(第三次投料)直到地表,啟動反插,并及時進行孔口補料至設計碎石樁用量投完為止,孔口加壓至前機架抬起,完成一根樁施工。
3.高壓噴射注漿
在常規(guī)注漿技術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現無法滿足建筑工程的實際需要,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與實踐,高壓噴射注漿技術不斷在我國得到應用,通過高壓噴射技術,可以完成地基加固處理工作。該方法通過鉆機完成鉆孔,并且在地基預埋位置放置噴射管,使用高壓泵進行高壓漿液噴射,給土體造成沖擊,土地結構受高能噴射漿液沖擊,不斷將土粒與漿液混合,一部分松散的土粒被漿液沖到地面,另一部分直接與漿液融合并凝固,形成承載力較大的地基結構,實現地基加固目的。使用該方法進行地基處理,在淤泥地基環(huán)境的使用效果最佳,其他使用情況則需要根據實際土體情況,以及其中的粘性土含量進行設計。
四.結束語
地基穩(wěn)定性對整體房屋建筑結構安全影響較大,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地基處理技術,提升地基穩(wěn)定性,避免發(fā)生房屋建筑沉降,保障房屋建筑結構安全。
參考文獻
[1]樊桂花.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技術[J].江西建材,2011,(4):107-108.
[2]尹建波.房屋建筑施工工程中的地基處理技術探究[J].建筑·建材·裝飾,2014,(12):67-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