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戲珠龍紋與火珠龍紋
戲珠龍紋始于五代,是明清瓷器裝飾上典型龍紋的一種,構(gòu)圖上,以龍和寶珠(火珠)組成畫面,通常是寶珠在前,龍在后追逐,俗稱趕珠龍,又稱二龍戲珠。火珠龍紋為龍紋的一種,在表現(xiàn)形式上與戲珠龍紋沒有太大的差別,構(gòu)圖上通常以龍為主體紋飾,輔以火珠及云朵,具有強烈的動感。清代戲珠龍紋與火珠龍紋基本上不脫本朝龍的風(fēng)格。
順治朝戲珠龍紋的火珠呈條紋狀,動感不強。清順治款青花凈水碗(圖17),高8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4厘米。碗為圓缽狀,口沿外撇,鼓腹,底足細(xì)小且無釉露胎??谘貫樽攸S色鐵銹口,口沿下有青花圈,碗外面為青花趕珠龍紋,正面有豎式方池,內(nèi)書寫文字:“信士弟子程繼漠嘉,助凈水碗一幅供奉,順治拾捌年夏月吉旦”。順治云龍的龍鱗一般多用斑片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云朵用勾廓露白的畫法?;鹧鏇]有燃燒的質(zhì)感,火珠生硬、沒有活力。
康熙朝的二龍戲珠紋造詣頗深,品種齊全,器型多樣。清康熙款黃地三彩紫綠龍盤(圖18),高7.4厘米,口徑40厘米,足徑26.5厘米。盤直口折沿、淺腹、圈足。盤內(nèi)心有姿態(tài)矯健的紫、綠雙龍戲珠,在祥云、火焰中相對盤旋;雙龍外圈飾三彩四季花卉;折沿上飾6組相間排列的紫、綠色行龍逐珠,在云朵中穿行;盤外壁口沿處繪云鶴,外壁飾四組紫、綠行龍戲珠。底有藍(lán)色雙圈,內(nèi)為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該盤為清宮原藏之器,現(xiàn)為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級一級藏品。盤上的火珠呈連續(xù)的“山”字形,紋飾新穎別致,龍發(fā)分束向后,面目有蒼老之感,動感十足,是康熙朝的特征。
清康熙款綠釉紫龍盤(圖19),高4.7厘米,口徑25厘米,足徑16.3厘米。該盤造型古雅端莊,胎體厚重,口沿外撇,盤壁呈弧形,平底,圈足,表面釉汁肥厚,色彩強烈。除盤底為白釉外,通體施深綠釉,并繪以深紫色云龍紋圖案,盤內(nèi)心有紫色單圈,內(nèi)繪一條立龍穿行于火焰、云海間,張牙舞爪,躬身逐珠;盤內(nèi)、外壁各繪兩條紫色趕珠龍,間以火焰、流云紋,外壁下部另有一圈較短須彌紋;底部圈足露胎,在白色盤底中央有青花雙圈,內(nèi)為楷書“大清康熙年制”6字2行款??滴醯膽蛑辇埡突鹬辇埣y飾,其總的特點就是氣勢宏大,動感強烈,且繪畫工巧。
雍正官窯戲珠龍紋基本上保持了本朝龍紋的傳統(tǒng),即繪畫精細(xì),如意形的云朵采用雙勾的畫法,顯得流暢?;鹬閳A潤,有旋轉(zhuǎn)之感,紋飾的線條俊秀工巧。清雍正款斗彩龍鳳大盤(圖20),高6厘米,口徑45.2厘米,足徑25厘米。盤為折口板沿,底部為圈足。盤口沿有青花圈,圈內(nèi)為五彩流云;內(nèi)壁為紅色、淺綠色并蒂而生的番蓮花各8朵,花蕊中均書寫團(tuán)壽字,花朵周圍滿飾花葉紋;盤內(nèi)心繪一龍、一鳳圍繞火焰珠翩翩起舞,龍背上舒展的雙翅更增添了它的雄姿與魅力;盤外沿有青花圈,內(nèi)為白釉素地,外壁繪4組海水江崖圖案,海水洶涌激蕩,江崖之畔生有靈枝,天空中另繪有紅色的蝙蝠,其祝壽祈福之意不言而明;盤底部中央為青花雙圈,內(nèi)有楷書“大清雍正年制”6字2行款。該盤現(xiàn)為沈陽故宮博物院藏國家級一級品。盤心的龍與火珠均為本朝典型,特別是火珠,具有旋轉(zhuǎn)的感覺。
乾隆朝的戲珠龍紋具有表現(xiàn)形式多樣、紋飾繪制精細(xì)的特點。清乾隆款綠雙龍趕珠盤(圖21),高4.4厘米,口徑17.9厘米,足徑11厘米。盤撇口,淺腹,圈足。盤心繪綠龍戲珠,雖乾隆的龍紋承襲了康熙時的傳統(tǒng),但與康熙同類器物的紋飾相比較,便可發(fā)現(xiàn)乾隆紋飾具有纖弱的風(fēng)格,明顯不及康熙粗獷,如此盤的龍紋,不僅龍軀瘦弱,而且須發(fā)亦不及康熙動感強烈,寶珠的火焰為“山”字形,且層次很多。
清乾隆款五彩龍鳳碗(圖22),高7厘米,口徑15.2厘米,足徑6.3 厘米。該碗器型端正,繪畫精細(xì),色澤艷麗,為清宮原藏之器。碗口內(nèi)沿及里底均有青花雙圈,里底心為紅色火珠龍紋,龍身周圍滿飾綠色火焰紋;碗口外沿有青花雙框,框內(nèi)有一圈五彩“八寶”紋飾及花卉、幾何圖案,碗外壁有紅、綠色二龍戲珠紋,兩龍之間各為五彩飛鳳圖案,雙龍、雙鳳之間滿飾花卉紋,碗足外面為青花雙圈;碗底部有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方款。乾隆朝火珠龍的突出特點是紋飾密布,遍及全身,繁縟感十分強烈。
嘉慶朝二龍戲珠紋沿襲康雍乾時期龍紋的特點,但在龍爪的轉(zhuǎn)折處有所不同,呈“個”字形或竹葉形。清嘉慶款青花雙龍趕珠碗(圖23),高5.9厘米,口徑11厘米,足徑4.2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通體白釉,碗外壁飾青花雙龍戲珠紋,近底處飾青花海水紋。底有篆書“大清嘉慶年制”6字3行方款?!皞€”字狀的龍爪轉(zhuǎn)折處,呈重復(fù)“山”形層次,增多的火珠火焰,此為嘉慶朝二龍戲珠紋的特色。
道光朝的二龍戲珠紋主要繼承了乾隆朝的特點,披頭散發(fā)的龍頭,略顯呆板,火珠無層次,顯得簡單。清道光款白釉綠龍紋盤(圖24),高4.4厘米,口徑18厘米,底徑11.1厘米。此盤為道光官窯器物,亦是清代傳統(tǒng)器物和紋飾,盤心繪綠龍一條,其盤旋器物的姿勢較乾隆朝要僵硬呆板,缺乏神采飛揚的氣勢,火珠仿乾隆朝火珠。
咸豐、同治的戲珠龍紋總體和前面類似,刻劃不精、須發(fā)處理得十分草率是其共同點。清同治款抹紅雙龍趕珠杯(圖25),高4.8厘米,口徑5.9厘米,足徑2.2厘米。杯撇口、深腹、圈足。杯外壁抹紅雙龍趕珠,底白釉,上有楷書“同治年制”4字雙行款。此杯中主題紋飾的龍雖有張牙舞爪之勢,但全無龍的威嚴(yán)。龍頭小,軀體胖,龍爪伸張幅度過大。火焰紋雖沿襲清前期的“山”字形,但層次較簡單,為單排“山”字形,龍爪的轉(zhuǎn)折處為須發(fā)狀,較清前期同類紋飾粗糙。
清光緒款抹紅雙龍趕珠杯(圖26),此杯與圖25屬同款,不過趕珠龍紋具有光緒朝特色。龍的頭大,軀體細(xì)長,龍頭刻意描摹,火焰紋彎曲飄動,突出層次,火珠的火焰呈向上的姿勢,亦突出火焰的動感。
宣統(tǒng)二龍戲珠紋同光緒朝類似,清宣統(tǒng)款黃釉綠龍鳳紋碗(圖27),高6.6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5.7厘米。碗撇口、深腹、圈足。碗內(nèi)白釉,外壁黃釉,上繪綠釉二龍戲珠紋,近底處繪綠釉海水紋。底白釉,上有楷書“大清宣統(tǒng)年制”6字雙行款。此碗畫工較為精細(xì),但略顯刻板,且火珠的火焰呈橫向排列。
螭龍紋
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蛟龍類,也稱蚩尾。螭龍紋作為紋飾出現(xiàn)在瓷器上始于宋代,盛行于明清。清代瓷器上的螭龍紋有蟠螭、團(tuán)螭、雙螭等多種形態(tài),通過繪畫、貼塑等表現(xiàn)。
康熙螭龍紋寫實與圖案并存,寫實細(xì)膩自然,圖案簡潔傳神。清康熙青花釉里紅螭龍扁瓶(圖28),高14.5厘米,腹徑9厘米,足徑4.5厘米。瓶為直口,長頸,腹部呈扁圓狀,底部圈足;全器施以青花、釉里紅兩種釉色??谘叵聻榍嗷ㄐ睏l紋,頸部分層繪有珍珠紋、雷紋、斜條紋、回紋,瓶腹部以釉里紅繪螭龍追逐火焰珠形象,龍身及火焰珠、火焰均以青花勾勒輪廓線;底足外面有青花圈紋,瓶底有青花雙圈紋。此件瓷瓶器型雅致,青花、釉里紅相映生輝,反映了清康熙朝青花釉里紅的獨特之處。康熙朝螭龍昂首,雙尾高高揚起,頭上無角,神態(tài)自然。
雍正螭龍紋基本和康熙朝一樣,整體紋飾更為生動活潑,細(xì)節(jié)處理更是一絲不茍。乾隆朝的螭龍紋更為細(xì)致,制作精美。清乾隆款粉彩綠地云螭蓋罐(圖29),全高19.5厘米,腹徑14厘米,足徑7.6厘米。此蓋罐由上蓋和下罐兩個部分組成,蓋上鏤空雙圈,蓋鈕為金色,罐肩部為如意云頭紋,腹部主題紋飾為云螭紋,近底處為變體須彌紋及錦文,底部有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印章款。 本蓋罐的螭龍密布麻點,體態(tài)渾圓,造型生動,曲身飛舞,動感極強。
嘉慶朝螭龍紋的細(xì)節(jié)刻劃真實,制作精致。道光時期的螭龍紋的龍身較長,龍爪細(xì)長無力,龍發(fā)如飄散的火焰,如馴服的小獸。
除上述龍紋外,還有團(tuán)龍紋(圖30)、夔龍紋(圖31)、魚龍紋等等,基本不脫本朝的風(fēng)格???、雍、乾三朝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jì)繁榮,統(tǒng)治者對藝術(shù)極度熱愛,使此三朝的瓷器成為清代瓷器的代表。清代陶瓷龍紋裝飾的發(fā)展變化也主要體現(xiàn)在康、雍、乾這三個時期,此時的龍紋裝飾技法多樣,繪畫精致,表現(xiàn)形式十分豐富。
小結(jié)
龍,作為中華民族古老信仰的產(chǎn)物,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地位尤為顯著,在陶瓷裝飾上運用頗多,它寓意著吉祥,象征著皇權(quán)。同時,瓷器上的龍紋不僅是帝王的象征,同時與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社會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yè)之時,龍呈威武雄壯之態(tài);社會黑暗、國力衰弱,民不聊生之際,龍變軟弱無力,徒具其表??v觀整個清代瓷器上的龍紋,它與皇帝的命運一樣,氣勢日益虛弱,康熙、雍正時期的龍紋尚存一絲兇猛,而乾隆晚期以后的龍,下顎低垂,狀似威嚴(yán),實則無神韻。準(zhǔn)確掌握不同時期瓷器龍紋的特征,是龍紋瓷器鑒定的重要依據(jù),對龍紋瓷器的斷代和鑒偽辨真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