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葉萍
諸暨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浙江 諸暨 311800
健脾通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觀察
周葉萍
諸暨市人民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浙江 諸暨 311800
目的:觀察健脾通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將60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實驗組采用健脾通絡湯治療。觀察2組臨床療效及中醫(yī)癥候積分變化。結(jié)果:總有效率實驗組93.33%,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前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實驗組96.67%,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健脾通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癥候積分。
慢性萎縮性胃炎;健脾通絡湯;臨床療效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常表現(xiàn)為上腹部隱痛、脹滿、噯氣,食欲不振,或消瘦、貧血等[1]。導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發(fā)病原因是多種原因綜合而成的結(jié)果,一般與環(huán)境因素、膽汁反流、過熱、年齡、低維生素飲食、機體對Hp感染反應性、免疫及遺傳因素等相關(guān)。筆者采用健脾通絡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觀察病例為2012年7月—2014年8月本院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 19~62歲,平均(44.52±3.68)歲;病程1~16年,平均(5.36±1.02)年;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重度3例,中度8例,輕度19例。實驗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0~63歲,平均(45.12±3.79)歲;病程2~15年,平均(5.31±1.01)年;胃黏膜腺體萎縮程度:重度4例,中度9例,輕度17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中相關(guān)標準。萎縮性胃炎內(nèi)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皺襞消失或變平、黏膜呈結(jié)節(jié)狀或顆粒、黏膜血管顯露等基本表現(xiàn)。病理診斷:慢性胃炎患者病理活檢顯示固有腺體萎縮即診斷為萎縮性胃炎。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診斷標準;無相關(guān)藥物過敏史;無其他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障礙者;18歲≤年齡≤70歲;就診前1月未接受其他相關(guān)藥物治療;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排除不符合診斷標準者;病理診斷疑為惡性病變、或消化性潰瘍者;妊娠及準備妊娠者;行過胃部手術(shù)者;有其他肝腎功能不全,精神障礙以及其他原發(fā)性疾病者;有相關(guān)藥物過敏史者;未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給予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口服;硫糖鋁片(海南省金島制藥廠),口服。
2.2 實驗組 給予健脾通絡湯治療,藥用組成:炒白術(shù)、焦楂曲、黨參、谷芽、麥芽、木香、茯苓、黃芪、丹參、石見穿、土茯苓、生薏苡仁各10 g,生甘草、干姜、桂枝各6 g。加減:胃陰不足:加北沙參、南沙參各15 g;濕熱內(nèi)蘊:加黃芩10 g,黃連3 g;濕濁困脾:加厚樸、蒼術(shù)各10 g;肝胃不和:加柴胡、香附各10 g。水煎服,每天1劑,早晚服用,3月為1療程,共服2療程,停藥半年后進行復查胃鏡與病理。
3.1 證候積分 參考《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3]中相關(guān)標準。主癥:胃部隱痛、胃脘胸脅脹滿、喜暖喜按;次癥:食欲不振、反酸、乏力、氣短、胃中嘈雜、大便稀溏、嘔吐清水等。主癥評分:輕度3分,中度6分,重度9分;次癥評分:輕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評分越高,病情越嚴重。
3.2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錄入EXCEL 2003版行邏輯校對,
4.1 中醫(yī)證候療效標準 參考《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3]。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改善,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zhuǎn),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70%;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或加重,證候積分較治療前減少30%。
4.2 綜合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相關(guān)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病理組織學檢測,腺體萎縮、異性增生消失、腸上皮化生恢復正常,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明顯好轉(zhuǎn)。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病理組織學檢測腺體萎縮、異性增生減輕2級度,腸上皮化生恢復正常,胃鏡復查黏膜慢性炎癥有所好轉(zhuǎn)。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病理組織學檢測,腺體萎縮,異型增生及腸上化生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及出現(xiàn)惡化者。
4.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傆行蕦嶒灲M93.33%,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4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 見表2。2組患者治療前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2 2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s) 分
組別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n 30 30治療前13.01±2.10 13.45±2.24 0.78 0.4357治療后7.64±1.68 5.14±1.02 6.97 0.0000 t值10.94 18.49 P值0.0000 0.0000
4.5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見表3。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實驗組96.67%,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3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例
中醫(yī)學將慢性萎縮性胃炎歸屬于胃脘痛、痞癥、嘈雜等范疇,其發(fā)病部位在胃部,與肝、脾等息息相關(guān),為本虛標實之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病情遷延不愈,病機特點多為,虛實夾雜,既有脾胃虛寒、胃陰不足、脾氣虛弱、氣陰兩虛等“虛”之一面,又有濕熱、氣滯、血瘀等“實”之一面[5]。脾胃虛弱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基礎;而主要病機為,胃是以和降為順,因氣滯而病,氣機阻滯及胃失和降;胃是多血多氣腑臟,氣虛血瘀、陰虛濕阻、感受外邪等病理因素,從而造成胃絡瘀阻之病癥。健脾通絡湯中白術(shù)、黃芪、黨參、甘草、薏苡仁、茯苓補脾益氣,木香、谷芽、麥芽、焦楂曲行氣助運,干姜溫中散寒。諸藥共奏溫中止痛、益氣健脾、活血通絡、化濕和胃之功效,且標本兼治,通過散寒邪、補脾胃、通血瘀,以達到治療萎縮性胃炎的理想效果[6~7]。
本次研究顯示,總有效率實驗組 93.33%,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前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明顯低于治療前,與本組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2組證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中醫(yī)證候總有效率實驗組96.67%,對照組80.00%,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健脾通絡湯能有效改善患者證候積分,臨床療效顯著。
[1]彭國英.自擬益胃消萎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8例[J].陜西中醫(yī),2007,28(1):40-42.
[2]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J].胃腸病學,2006,11(11):674-684.
[3]楊春波,勞紹賢,危北海,等.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雜志,2011,5(1):66-68.
[4]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5]李泉晶.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40例[J].新中醫(yī),2008,40(4):81.
[6]付烈貴.益氣健脾養(yǎng)陰通絡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yī),2014,34(11):2188-2189.
[7]張偉,閆瑞,田耀洲.健脾通絡方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2例[J].河南中醫(yī),2013,33(11):1932-1933.
(責任編輯:馬力)
R573.3+2
A
0256-7415(2015)12-0047-02
10.13457/j.cnki.jncm.2015.12.021
2015-06-05
周葉萍(1980-),女,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西醫(yī)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