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潤文
【關鍵詞】 作文教學;培養(yǎng);留心,積累;
質疑;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7—0096—01
一、留心事物、養(yǎng)成觀察生活的習慣
文章是客觀事物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要寫文章必須認識客觀事物,占有豐富材料。要占有材料,就需熱愛生活,留心觀察生活。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礎和起點。是獲得寫作材料的一種重要方法??鬃咏逃龑W生“多識草木鳥獸名”,魯迅指出”第一須觀察”。這些至理名言無不說明觀察對寫作的意義。觀察越深刻、細致,寫出的文章質量就越高。觀察深刻,感受體驗就深,就能觸發(fā)寫作動因,發(fā)現題材價值,進而以觀察事物的原形作為參照,進行生動描寫,從而寫出高質量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學要養(yǎng)成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鍛煉學生有一雙慧眼,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美、捕捉美。
怎樣才能使作文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呢?出路有若干條,其中學會觀察,養(yǎng)成留心周圍事物、留心生活的習慣,是最為重要的途徑。素材的積累可以取材于生活,鳥蟲魚獸、山水風光、花竹林木、社會風俗或者自己對自然和生活的感慨都可以作為寫作的素材。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曾說:“生活,無非是一堆細小情況,而最偉大的熱情就受這些情況管制?!鄙畋旧砭褪且粋€百花筒,今日的生活更是豐富多彩,充滿七彩陽光。只要我們注意觀察、感受一番,就會發(fā)現周圍有許許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留心周圍的生活,認真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兒的小事,但確確實實是很好的作文素材。
二、積累素材、養(yǎng)成取人之長的習慣
對于觀察所得來的材料要勤于積累,抓住事物事件的明顯特征識記、保留,供寫作時提取選用。也可整理成書面文字記載下來,這是最可靠、最管用的積累材料的基本方法,時時處處留意聚集,養(yǎng)成用文字記載材料的習慣。材料積累好以后,就要善于選擇材料,讓學生多讀范文,從眾多的范文中吸取營養(yǎng),博采眾長,看別人如何選材,如何運用語言……從而做到取人之長。作文,雖無定法,但是積累的確是作文的基石,積累也好,模仿也罷,探索創(chuàng)新也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要從積累開始,這是不爭事實。寫作文首先要有素材,做到言之有物,切忌夸夸其談。
欲流之長必浚其源,自己在平時要能多觀察、多發(fā)現,提煉生活,就不愁寫作時無話可寫。還可以通過閱讀來積累素材,若能養(yǎng)成閱讀好習慣,不僅能開闊眼界,充實思想,還能豐富自己的閱歷,但是閱讀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要“于切要處下心力”深入思考,潛心理解,找出好詞佳句,積累下來,取人之長,為我所用。再就是要注意語言的積累,這樣做可使自己的文章言之有味。 積累最好的方法就是寫日記,養(yǎng)成這個良好習慣,天天寫、日日寫,憑借日記這個良好載體,自己的遣詞造句、行文謀篇的能力就會越來越高。
三、質疑問難、養(yǎng)成大膽創(chuàng)新的習慣
為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必須培養(yǎng)他們的獨創(chuàng)精神,鼓勵他們大膽地質疑問難,尋根究底。南宋理學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從“疑”入手,巧設懸念,啟發(fā)學生思維,換句話說,就是要善于引導學生生疑、質疑、解疑。要讓學生會疑,主動探索,大膽懷疑前人之說。要鼓勵學生敢于吹毛求疵,發(fā)現問題,通過討論,辨明是非。還要在有疑處加以強化,激發(fā)學生認真質疑,然后因勢利導地分析問題,從而達到增長知識、發(fā)展智力的目的。這就是說,學生要對任何問題都產生疑問,對任何事物都要做到“打破沙鍋問到底”,對事物探究得越深,了解得就越深,寫出的文章就越深刻,對事物的分析也就越透徹。如果要讓學生以《松鼠》為題,寫一篇文章,但學生對松鼠的生活習慣,生活范圍等一概不知的話,學生肯定不會寫出讓人信服的文章。因此,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尋根問底,對任何事都要問為什么,這樣,文章才會不失真實。
寫得越多,積累在大腦中的經驗就越多,寫起文章來就會文思泉涌、得心應手,不至于提筆千斤,如蟻負重。在勤寫的基礎上,還要養(yǎng)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清代著名學者李漁說,寫作“袖手于前,始能疾書于后”,揭示了思考對于作文的意義。同時,在審題中要讓學生開啟思路,有新的認識、新的發(fā)現,“須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隨人腳后行”(宋·戴復古<論詩七絕》);不要老寫別人寫過的主題,重復別人走過的路。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