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珍
摘 要 引入三分屏錄播機系統(tǒng),現(xiàn)場將多路音視頻信號實時轉成流媒體格式,省時省力,降低后期制作的工作強度,這種實踐無疑為今后的課堂錄像提供了可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 課程錄像;教學內容;錄播機
中圖分類號:G43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18-0075-02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urriculum Recording//WANG Guozhen
Abstract Real-timely transfer multi-channel audio and video signals to streaming media formats on site with three split screens recording machine system could save time and effort to reduce the intensity of post-production work. This practice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referential ideas for future curriculum recording.
Key words curriculum recording; teaching contents; recording ma-chine
徐州醫(yī)學院每年要求課程錄像的學科不斷增加,如果沿襲傳統(tǒng)的后期編輯模式,在這么短的申報期間完成,無論人力、設備和時間都不允許。近年來,引用新的錄播設備,現(xiàn)場合成多機位音視頻信號,實時達到網上傳輸標準,省時省力,效果明顯。
1 傳統(tǒng)的課堂錄制模式
傳統(tǒng)的課堂錄像是在多媒體教室架設三臺攝像機,一臺全景拍攝教師與屏幕,其余兩個機位重點拍攝教師和學生場景。這樣在后期剪輯時,看到教師開始指點屏幕時,插入全景畫面,能夠看到教師和屏幕內容。但壓縮流媒體后,屏幕畫面小,內容只能勉強看到,想兼顧教學性的思路受到限制[1]。況且,將三個機位的素材上載、編輯、壓縮出來的錄像,要耗費近十倍的課時。課程多的時候,通常是前期一批人在課堂拍攝,后期幾個人在中心編輯,從早到晚緊張勞累,編輯后的錄像仍不能充分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科學性和課件內容的完整性。
2 錄播機的錄制模式
學校最近幾年添置了三分屏錄播機,使輸入的多路信號實時轉換成流媒體,錄制課程高效、便捷,教學內容清晰、完整。
實時錄制視頻模式 將錄播機能夠直接生成流媒體視頻這一技術優(yōu)勢,引用到傳統(tǒng)課堂錄像上。利用現(xiàn)有的小型特技臺,將三路視頻信號切換傳送到錄播機進行采集和編碼。同時,教師的無線胸麥與計算機動態(tài)屏幕信號通過網絡或者VGA信號線也傳入錄播機系統(tǒng)。這樣,無論教師走動講授,或者變換電子幻燈片,特技操作人員只要將鏡頭跟蹤教師動作與PPT切換,或者提問時與學生畫面有機切換,其音視頻與課件內容實時記錄為預設的畫面尺寸和碼流,且PPT課件圖文清晰,也能看到鼠標移動指示的軌跡,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的錄制愿望就得以實現(xiàn)[2]。加上片頭片尾,一節(jié)精品課程就完整地合成,整個課堂的教學氣氛也得到完整的體現(xiàn)。一堂課的實時錄制,免去了后期幾倍的制作時間,這音、視、屏一氣合成的嘗試,解決了困繞已久的攝制模式。
專用教室錄制模式 一臺錄播機,一個特技臺,一節(jié)課時,當場就完成了課堂錄像。但每天四五個人拖著幾箱設備在教室、實驗室來回奔忙錄制,架機、連線,每次光準備設備就要耗費半個小時,非常麻煩。面對各學科不斷送來的拍攝申請單,向領導申請課程錄像專用教室并得到批準。為此,在室內固定三臺攝像機,分別拍攝教師近景、教室全景和學生場景。學生座位上方吊垂兩個話筒,用于采集師生互動應答,多路音頻信號通過調音臺傳送至錄播機系統(tǒng)。教師講臺上方安裝了三盞冷光燈,保證教師的形象明亮光彩,并避免照明影響投影屏幕的清晰度。所有的線路包括音視頻線和燈光電纜沿著線槽集中到教室后面的操作臺,便于連接控制。錄前準備時間縮短到10分鐘,錄制人員減少到1~2人。有了固定教室,無論白天晚上、晴天陰雨,都能保證全天候的拍攝環(huán)境。
三分屏錄播模式 錄制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有的教師習慣用激光筆指點圖文時,不愿定位在講臺使用鼠標,這樣錄制的畫面看不清光點所指,這是攝像機白平衡調整的色溫高于激光筆色溫所致。這樣的畫面?zhèn)鞯骄W上瀏覽就缺失知識點。如何解決?讓教師拿著教棒指指點點有人不習慣,運用鼠標描述,又限制了教師的活動范圍。另外,錄播機雖然現(xiàn)場完成了課程電視錄像,但所講授內容的完整性主要靠操作人員不斷切換畫面來實現(xiàn)。
這就要求操作者一直要盯著教師集中精力聽講,稍有松懈就錯過了切換指示內容,又如何解決?由此想到錄播機三分屏特點:集視頻、PPT課件及PPT索引于一屏網頁的功能。改用三分屏錄制課程,就能夠完整記錄授課教師形象、教學思路和PPT課件的圖文內容,達到形象與內容二者兼顧的目的。錄制完成后, 支持點播時按照相關字段進行檢索,方便查閱學習。與傳統(tǒng)以線性的時序畫面來體現(xiàn)授課內容的單畫面電視錄像比較,三分屏錄播機更能突出精品課程的精髓:既記錄教師風范,完整地進行課件展示,又方便網上學習[3]。
想到了就要做到,于是錄制思路又一次得到延伸:應用三分屏畫面替代單屏電視畫面。改用第一臺拍攝全景的攝像機固定拍攝投影屏幕,解決了激光筆和教棒指示內容看不清的問題;操作者不要再顧及PPT內容的切換,只要安心切換不同景別的攝像機鏡頭,一堂課的教學進度、教學氣氛就完整地記錄下來。
對于重點學科申報的課程錄像,通常由坐在操作臺旁邊的學科專家對講授內容把關。依據教師的講述大綱分段錄制,聽到出現(xiàn)明顯的口誤,示意停止后經指正重新錄制。雖然延長了課時,增加了編輯時間,但更能體現(xiàn)精品意識。
從傳統(tǒng)的攝像編輯到采用錄播機數據流當場合成電視錄像,并申請固定教室,是工作強度的一次解放。從單屏電視錄像到三分屏記錄課程是錄制模式的一次變革,讓人受益非淺。
3 錄播機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課件合并時對模板要求太高,必須兩段課件使用了各種碼流都完全相同的模板才能合并。這樣,為了合并課件,常常不得不把其中一個課件重新編碼,耗費很多時間。另外,錄制時,傳入系統(tǒng)后臺的攝像機視頻信號和教師計算機屏幕信號之間的切換不能加轉場,只能硬切,會有“跳”的感覺,視覺上不夠柔和。
二是使用快捷剪切功能時,每四秒才一個關鍵幀,常常因為不能正好切在關鍵幀前而造成畫面靜止的情況,必須反復多次嘗試,這給后期剪輯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如果使用非編系統(tǒng)精剪,又不能同步剪輯索引信息,容易造成剪輯后索引、屏幕信號和視頻信號不同步。另外,只有開始錄制后才能在視頻信號和教師計算機信號之間切換,并且總是以視頻信號開始,不能在錄制開始之前自由選擇所需的第一路信號,不夠人性化。
三是錄播機雖然支持自動插入靜態(tài)圖片作為片頭、片尾,但是沒有屏蔽片頭、片尾的音頻信號,造成片頭、片尾常常有嘈雜背景音,必須工作人員錄制時手動調整音頻信號,增加工作量的同時容易造成失誤。
以上問題需要生產商對錄播機的實用性進行升級改進。
4 結束語
信息技術的變革有力地促進徐州醫(yī)學院課程錄像規(guī)模的建設。目前開展的微課教學、案例式教學又在促使變革錄制思路[4],在今后的幾年里會繼續(xù)發(fā)揮錄播系統(tǒng)的優(yōu)勢,以服務教師、服務教學的敬業(yè)精神錄制課程,也希望錄播軟件技術改進能夠盡快適應當前課堂錄像要求?!?/p>
參考文獻
[1]徐福蔭,黃慕雄.教育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與多元發(fā)展[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3.
[2]柯家海.關于大學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的幾點思考[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2(10):520-523.
[3]呂林海.教學活動中技術整合的重要影響因素[J].中國電化教育,2008(4):16-20.
[4]董榕,許瑋,張劍平.高校視頻公開課建設及其思考[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2(2):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