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力
歷史拐點處的不同選擇
——日本明治維新拉大與中國的距離
文/周力
中日兩國文化同源,地緣相鄰,交往歷史悠久。在被動遭遇世界時,面對的都是有了巨大科技力量、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的文明強盜。然而,痛定思痛后,日本經(jīng)過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明治維新政治革命,終于走向強盛。而中國,無論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都走進了死胡同,在西方列強的不斷侵略掠奪中,百孔千瘡,日益衰弱。雪上加霜的是,新近加盟到列強陣容中的日本,驟然揮來屠刀,回手給原本同樣命運的中國以致命一擊。中國近代最悲慘的命運悲劇,由這只“披著文明的外衣,實際是長著野蠻筋骨的怪獸”的黑手拉開了帷幕。
明治維新期間啟程赴歐洲的日本考察團
19世紀70至90年代,西方工業(yè)革命基本完成,世界進入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階段,西方強國開始爭奪殖民地,分割世界。
到了19世紀末期,美洲和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列強把攫取殖民地的目光轉向了亞洲。在遠東太平洋地區(qū),朝鮮和中國成為列強爭奪的獵物。
在對中國進行的爭奪戰(zhàn)中,英國和俄國的矛盾沖突最為激烈。
19世紀的最后10年里,英國占據(jù)了列強侵華集團的頭把交椅。通過《中英南京條約》《中英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國不但控制了中國近70%的對外貿易,而且割占了香港,并將長江流域作為其勢力范圍,妄圖進一步獨占中國。
作為中國北方鄰邦的沙俄,也通過脅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勘界協(xié)議等手段強占了中國西北和東北約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還通過移民、修鐵路等手段擴展在中國東北的勢力,又將觸角伸向朝鮮。
在英俄爭霸中國的過程中,其他列強也力爭為本國爭取到更多的利益。
——法國企圖以越南為跳板,進占中國領土。
早在咸豐年間,法國就出兵侵占了中國南方鄰邦越南的南部地區(qū),同治元年(1862)又強迫越南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西貢條約》,割占了南圻。
膨脹的野心,使得法國并未感到滿足。光緒六年(1880),剛剛上任的法國內閣總理茹費理增兵越南。到光緒八年(1882),法軍攻陷了河內,再往前就是紅河,而對岸就是中國的云南,法國的野心暴露無遺。
——資本主義新貴德國也不甘寂寞,將國內生產(chǎn)的武器大量銷往中國,同時想方設法擴大對華貿易。當英、法、俄等國為在華利益爭執(zhí)不休的時候,德國趁火打劫,企圖進占廈門,欲將其作為戰(zhàn)略基地。
——在其他列強獲得大量在華利益時,美國后來居上,通過“門戶開放”“利益均沾”坐收漁利,占得了屬于本國的在華勢力。
就在西方列強瘋狂搶占在華利益時,他們的一個強勁對手正在中國的東方崛起,那就是——日本。
名茶上喜選,
只消喝四碗。
驚醒太平夢,
徹夜不能眠。
在這首日本民間歌謠中,首句的“上喜選”與日文中的“蒸汽船”剛好諧音。歌謠描述的是咸豐三年(1853),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里(1794—1858)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上下驚慌失措的情景。
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jīng)濟的封建社會,天皇并無權威,大權掌握在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外國人中僅有中國和荷蘭的商人可以在唯一的開放口岸——長崎從事商業(yè)活動,國民沒有信仰自由。
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人民生活困苦,幕府的統(tǒng)治者們卻不斷加大盤剝和壓榨。隨著歐美侵略者的相繼入侵,日本又陷入更為深重的民族危機。
國內外矛盾日趨激化,面臨重重危機的日本,急需一場革命來擺脫這種困境。不堪忍受幕府統(tǒng)治和外國侵略者壓迫的日本民眾紛紛要求“富國強兵”,他們拿起武器,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
很快,“倒幕”陣營就壯大起來,不僅有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小市民、中下層武士,也包括力主發(fā)展實業(yè)的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派。
同治六年十月十三(1867年11月8日),與幕府將軍矛盾深重的日本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下旨組織倒幕軍,討伐幕府將軍德川慶喜(1838-1913)。
十月十四(11月9日),德川慶喜假稱還政于天皇,卻在大阪著手組織兵力,圖謀反叛。
同治七年正月初三(1868年1月27日),倒幕軍連戰(zhàn)連捷,最終在京都附近的大戰(zhàn)中擊敗了三倍于己的幕府軍隊,德川慶喜逃往江戶。倒幕軍繼續(xù)高歌猛進,攻陷幕府殘余力量在北海道的最后據(jù)點,取得了內戰(zhàn)的最終勝利。以明治天皇為首的日本新政府成立了。
重主朝政的明治天皇,勵精圖治,銳意改革,決心使日本走上富強之路。
為消滅國內的封建割據(jù)勢力,他采取“奉還版籍”政策,廢藩設縣,將全國劃為3個府72個縣,終于建立起了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還廢除舊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所謂公卿諸侯之類的貴族改稱“華族”,將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稱“士族”,大膽廢除了封建俸祿。
此外,他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實施了富國強兵、殖產(chǎn)興業(yè)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在全國改革軍警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創(chuàng)辦軍工產(chǎn)業(yè);學習西方文明,引進西方科技與管理;發(fā)展現(xiàn)代教育,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才,整體提高國民素質。
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開始實行新的兵役制度,在全國征召義務兵,同時改革農業(yè)稅,統(tǒng)一貨幣。
在國民“萬事決于公論”的呼吁下,明治天皇決定于光緒十一年(1885)實行立憲,建立內閣制度,并于光緒十五年(1889)正式頒布憲法,次年召開了首屆國會。
政治改革日新月異,以軍事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為代表的經(jīng)濟變革籌劃也迅速變?yōu)楝F(xiàn)實。繼同治十一年(1872)建成第一條鐵路后,又于光緒八年(1882)成立新式銀行,西方的科學技術得到大力提倡。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基本鋪平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完成了部分預定的改革目標,成為中國周邊迅速崛起的強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
清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看到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慨地在其《日本雜事詩》中吟詠道:
玉墻舊國紀維新,萬法隨風倏轉輪。
杼軸雖空衣服粲,東人贏得似西人。
就連日本反對維新的保守派、漢詩詩人大沼枕山,在其《春恨》詩中通過對幕府時期的懷念,也反映出明治維新的景象:
化政極盛日,才俊各馳聲。
果然文章貴,奎光太照明。
上下財足用,交際心存誠。
宇內如圓月,十分善持盈。
耳只聽歌聲,目不見甲兵。
余澤及花木,各墅爭春榮。
人非城郭是,我亦老丁令。
明治維新后,日本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國力日漸強盛,先后廢除了幕府時代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重新奪回了國家主權,最終進入了近代化。可以說,“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從此走上獨立發(fā)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長為亞洲強國,乃至世界強國。此時,一海之隔的中國卻依然墨守成規(guī),保守積習,妄自尊大。
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如出一轍:當本國的市場與原料不能滿足發(fā)展需要時,就會將眼睛轉向國外,通過積極開拓殖民地,將其作為自己的原料供應基地、產(chǎn)品銷售市場、資本輸出市場,進而推動國家的壯大。各資本主義國家概莫能外。
正如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所說:
“資產(chǎn)階級由于一切生產(chǎn)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chǎn)階級的生產(chǎn)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chǎn)者?!?/p>
日本的資本主義發(fā)展也是如此。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資本主義,日本急迫地需要開拓海外市場,加之特有的軍國主義陰魂作祟,促使其逐步走上了使用武力,依靠戰(zhàn)爭來推行對外擴張之路。
中國在這時被日本盯牢。被西方堅船利炮和近代科技沖擊得茫然懵懂的中國竟沒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那個一向恭順的鄰人已經(jīng)完全撕掉了溫情的面紗,開始虎視眈眈,貪婪地認為:“一方面像中國人繼承著過大的祖先遺產(chǎn),且不能為世界各國充分利用其資源,而暴棄了天物;另一方面日本苦于人口過剩而發(fā)生國民生存權的問題,卻要瞪著眼睛袖手旁觀鄰國人民繼承著過大的祖產(chǎn),此乃至不合理之事?!?/p>
于是,強盜蠢蠢欲動了——吞琉球、控朝鮮、發(fā)動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爭機器瘋狂運轉,給中國和朝鮮帶來血與火的災難,造成了空前的民族生存危機……
□本欄編輯/牛澤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