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璐
(咸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中國古代音樂的語言
倪 璐
(咸陽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音樂語言是近年來音樂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古代音樂語言是研究中國古代音樂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音樂語言從外在來看就是音符的運動方式;從音樂本身來看,它在原始時期時和詩歌有密不可分的血緣關系,是音樂語言產(chǎn)生的根本。
音樂;語言;古代
中國古代文獻中可以見到最早關于音樂的資料是和詩歌一同存在的,詩樂舞不分是上古文化起源和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但詩歌和音樂畢竟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逐漸分離。
徐平在《音樂語言芻議》中對“音樂語言”定義:“簡單地說,音樂語言在作為一種傳達手段的同時也構成了音樂的外部形式,它是按照一定規(guī)律的組合運動,其主要組成部分有節(jié)奏、力度、旋律、音色、和聲、復調、織體等?!边@種說法的側重點是音樂的外在形式和組織方式。實際上,所謂的音樂語言就是一種或簡單或復雜的物理運動,這種物理運動直接對人的聽覺進行沖擊。不同的音樂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物理運動或不相同。奧地利學者漢斯立克在《論音樂的美》中說,“音樂的內(nèi)容就是音樂運動的形式。”中國古代的音樂語言是建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之上的,它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反復的、不斷完善的過程,甚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早已成熟了,它還處于幼年時期。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古人所持有的音樂觀很少是建立在人的歌唱基礎之上,而是多以樂器演奏的方式出現(xiàn)。無論是探尋音樂的發(fā)音規(guī)律,還是分析音樂的和聲曲調韻律,都是建立在樂器的基礎上。
比如漢代樂府中的“相和歌”,古人總結它的曲式結構有“艷、解、趨(亂)”。然而,古人在演奏和欣賞音樂的同時,也用文字的方式將它記錄下來,并以文學藝術的審美方式對它進行研究。葉純之先生很早就提到了中國古代對于音樂曲式的記載:以較多的文字對它進行概括性的總結和說明。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就是其中的優(yōu)秀之作。這種研究確實對后人研究古代音樂藝術有著莫大的幫助,但在具體的曲譜上面,并沒有多少實質性內(nèi)容。因此對于中國古代音樂語言的研究更為艱難。
中國最早的音樂資料中有這樣一首詩《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睂τ谶@首詩學界有很多研究,楊蔭瀏先生以及魯迅先生都將它看作是古代人民勞動時產(chǎn)生的詩歌。在中國古代文學與中國古代音樂的蒙昧時期,文學詩歌和音樂有著天然的親近血統(tǒng),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文學詩歌的語言越來越走向邏輯與情感、抒情與敘事等方向;音樂語言也逐漸凸現(xiàn)它的特征,以聲音聽覺為主要傳播方式。似乎兩者之間很難有如它們幼年時的親密聯(lián)系。但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學的唯一的真正的對象是一種構成語言的有規(guī)律的生命?!币魳芬运毺氐囊?guī)律方式存在,它并不是簡單的鳥鳴、風動,而是有規(guī)律的生命律動,每一個規(guī)律之中的音符就是它的語言方式。
這種情況下,音樂語言與詩歌語言的分離就顯得十分必要。楊蔭瀏先生曾說過:“音樂常領導著詩歌前進?!痹姌肺柙谠紩r期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都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有樂就有詩,有詩便有樂。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的篇章基本上已經(jīng)算作文學藝術的獨立了。然其文本的組織結構,隱隱還保留著上古音樂的節(jié)奏和韻律方式。
如果以徐芻的理論來講,音樂語言組成部分如節(jié)奏、力度、旋律、音色、和聲、復調、織體,都可以在《詩經(jīng)》中找到相對應的內(nèi)容。以旋律為例,《詩經(jīng)》的詩歌語言已臻成熟,這里的成熟包括修辭手法的嫻熟運用;《周南關雎》的寫作特色包括回環(huán)往復和反復詠嘆,這兩者實際上都是音樂特色中的常見方式。音樂器樂的演奏為了保持音樂旋律的平衡,往往以某幾個音值為基點、圍繞它進行聲樂的表現(xiàn),單純音樂語言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典型的旋律回環(huán)往復和反復詠嘆。這是《詩經(jīng)》常見的兩種吟詠方式,早已在詩歌的發(fā)展過程中被迅速的取代了。究其原因,便是由于這些詩歌寫作的特征,實際上在音樂語言中常常使用,而并不適合語句簡單凝練雋永的詩歌使用。
正是在音樂語言和詩歌語言分離之后,人們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音樂語言究竟是什么。蘇夏在《中國大百科全書》中予音樂語言有一個模糊的定義,“人類最早期的音樂……是從人類語言的抑揚頓挫和重讀中提煉而成的一種唱歌性的語言?!币虼藷o論是哪一民族或是哪一國度,實際上的音樂語言都是該民族的語言、歷史以及文化的載體,也是他們外在存在的特殊表現(xiàn)。
[1]徐平.音樂語言芻議[M].北京:人民音樂,1998.
[2]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3][奧]漢斯立克著.楊業(yè)治譯.論音樂的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
[4]蘇夏.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5]〔美〕彼得?斯?漢森著.孟憲福譯.二十世紀音樂概論(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J604
A
1007-0125(2015)09-0074-01
倪 璐(1985-),女,陜西延安人,學士,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