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華
[摘 要]
家庭是學校重要的合作伙伴, 能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為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保障。只有家長認識提高了才能與學校一起共同教育孩子,只有家庭與學校實施同步化教育,才能使孩子更快、更好的形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良好習慣;家校共育;素質
習慣能決定人的命運。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1]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可以讓孩子更加有效地學習、更加有效地吸收知識,這不僅是為了配合學校教育,更是讓孩子終生受益的重要習慣。我們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在小學低年級,則是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
一、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在培養(yǎng)孩子良好行為習慣問題上,家庭和學校一樣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些偏見,大都只重視孩子身體和智力的發(fā)展,而輕視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小學低年級階段是一生的啟蒙階段,僅僅將知識技能、智力發(fā)展的培養(yǎng)是不夠的,而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更重要。
如:現在不少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過于保護,片面強調孩子年齡小,輕視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因此,我們通過家長會、家長進課堂、家訪、校訊通等多種方式,講解孩子良好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提高家長的認識。只有家長認識提高了才能與學校一起共同教育孩子。
二、明確要求,貴在堅持
父母對提出的要求一定要堅持,不能隨意更改。否則,孩子不能堅持到底,不但沒有養(yǎng)成好習慣,反而可能養(yǎng)成做事半途而廢的壞習慣。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都有一個長期發(fā)展的過程,即有一個把信念變成習性,把思想化為行為的過程,有一個經過多次重復和訓練鞏固下來并變?yōu)橥瓿赡撤N動作的需要過程。因此,在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之前必須要教給孩子行為的規(guī)范和道德的標準,使其形成一種信念,這還不夠,還必須要求其持之以恒地實踐,最終才能形成習慣。
習慣是在不斷重復中逐漸養(yǎng)成的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行為傾向。因此,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家長不能想起來就要求一下,想不起來又聽之任之,要始終如一,持之以恒,日復一日地進行訓練,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的父母孩子吃點苦就受不了,就想放棄。當前,對家長來說最難做到的是嚴格要求,是將愛與要求結合起來。這主要是由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最容易情感失控。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復,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只有家長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松、自然、愉快,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
三、重視練習、不吝表揚、以身作則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某些習慣可以在他們孩子的身上找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避免把這些不良習慣傳染給孩子。用好的思想、品質作風去熏陶和影響孩子,處處做孩子的表率,給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起好的示范作用。例如,家長習慣躺在床上看書,孩子看書時也不愿意坐在椅子上;父母經常吵架,則孩子遇到問題時愿意與人爭吵;家長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會孝敬他們。
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練習必不可少,其意義重大。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教育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chuàng)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其在他們身上固定起來,這就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揮作用?!痹诰毩暤倪^程中,父母要不吝惜表達自己的鼓勵和贊揚之情,孩子需要這些。
良好的習慣要經過不斷的重復,反復的實踐才能養(yǎng)成。只有家長堅持要求,日積月累,孩子的大腦神經活動才能形成“定型”。這時孩子做起來會感到輕松、自然、愉快,會主動地去做,慢慢形成了習慣。實驗證明,在稱贊和鼓勵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比那些在冷漠和指責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有自信心,更有責任感,思維敏捷,做事有主見,心理更健康。稱贊和鼓勵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催化劑,是促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有效方法。例如,當孩子把試卷拿回家,即使分數不理想,只要有進步,家長就應當即稱贊孩子,并且是要發(fā)自內心的稱贊,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真心的表揚他,這樣就會增強孩子對學習的信心,促其上進,養(yǎng)成喜歡學習的好習慣。
四、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所謂家校合作是指家庭和學校通過交流和溝通達到相互理解,對孩子施加協調一致。各顯特色,相輔相成的教育影響力,使孩子形成各種終身受益的必要素質,從而更好地實現和諧、全面的發(fā)展。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習慣培養(yǎng)的課堂,家庭中所有的成員都是形成孩子良好習慣的老師,教師要經常與家長溝通,取得聯系,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保持一致。
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校內和校外、自己說的做的不一致的現象,在老師眼里是聽話的乖孩子,回到家里則變成了“小皇帝”,長期以往容易讓孩子產生不良的習慣。只有家庭與學校實施同步化教育,才能使孩子更快、更好的形成良好的習慣,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林格著.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清華大學出版社.
[2]林格著.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清華大學出版社.
(責任編輯:張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