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葉君
摘 要 技術異化理論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學家馬爾庫塞思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科學技術不是價值中立,走上了異化的道路,即主體所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的科學技術違背了人的意愿,反過來控制、奴役、束縛主體自身。新媒介技術的發(fā)展?jié)M足了人類的需求,同時人類對新媒介的過度依賴也導致了人的異化。本文在闡述馬爾庫塞的技術異化理論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新媒介環(huán)境下人異化的表現,對新媒介引起的異化問題進行反思,旨在警醒沉迷于新媒介技術的大眾。
關鍵詞 新媒介 人的異化 技術異化
中圖分類號:B0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66
Human Alienation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Idea of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Marcuse
XIAO Yeju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Abstract Technical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Critical theorists Marcuse thought and theory. He believe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t value-neutral,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alienation, that is the subject of the creation and inven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ainst the people's will, in turn, control, slavery, bondage body itsel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meet the human needs, but at the same time over the human reliance on new media has led to alienation of people. This paper, Marcuse's theory of alienation technique, based on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servant alienation, alienation caused problems reflect the new media, aimed alert addicted to new technologies of mass media.
Key words new media; human alienation; technological alienation
1 馬爾庫塞的“技術異化”思想
1.1 科技對人的異化
馬爾庫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中摒棄技術中立的觀點,提出了科技異化理論?!翱萍籍惢敝缚茖W技術喪失了其本真面目,失去了科技的原始本性。簡單來講是指原本由人創(chuàng)造的科技卻成了控治人、束縛人、奴役人的一種異己力量??茖W技術憑借其強大的功能和虛假的滿足感讓人失去了“價值”和“意義”維度。從而,馬爾庫塞進一步提出了著名的批判技術理性的公式:技術的進步=社會財富的增長=奴役的擴展,并以此來解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兩重性,即技術給社會到來巨大財富的同時,也使人成為技術、物質資料生產和消費的奴隸。馬爾庫塞認為正常社會中人的兩個向度即肯定社會現實并與之保持一致和否定、批判、超越現實是協(xié)調發(fā)展的。而技術異化使人喪失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的維度,成為只有肯定和認同維度的“單向度的人”。
1.2 技術異化引起消費異化
馬爾庫塞本以為,“本來機械化和標準化的工藝程序可能使得個人的經歷釋放到一個未知的、超越需要的自由領域”,①但結果卻相反,技術在帶來巨大的社會財富的同時,也是增加了對人們的奴役和控制。在單向度社會,先進的科學技術通過電視、網絡等新媒介有意識地制造“虛假需求”,人為了滿足“虛假需求”而一味追求產品消費,無形中使人被“物化”,導致人們忽視追求真實的需要和更高尚的東西。正如他所言:“人們好象是為了他們的商品而生活,他們把汽車、高清晰度錄象機等作為他們生活的靈魂?!雹诩夹g的發(fā)展使人們掙脫物質匱乏的狀態(tài)而進入到成一個病態(tài)的“富裕社會”,但卻致使人忽視自身的精神思考和對價值世界建構。
1.3 消除技術異化的根本途徑:愛欲的解放
馬爾庫塞認為,人本應該生活在一個物質財富豐富又可實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的“健全的社會”,具有肯定與否定批判的雙向思維。因此他深刻反思技術異化所帶來的弊端,在其代表作《愛欲與文明》一書中提出了消除技術異化的途徑,那就是愛欲的解放,愛欲可以把從異化壓抑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找回人的本性,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使人重新擁有批判和反思能力。愛欲解放的關鍵是勞動的解放,勞動可以實現追求快樂的本性。首先,勞動的解放依賴科學技術的進步,技術的進步保障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空閑時間,但如何應用科學技術為人類謀福利這取決于人的主體性活動。其次,馬爾庫塞認為愛欲解放可通過審美和藝術活動,審美和藝術可以引導人們真正尊重人性,找回人性中的否定、批判和超越維度。審美向度可以引發(fā)人們的精神思考,喚醒人類自由快樂的本性,使人對生活抱著美感,超越物質功利性而獲得精神自由。最后,重塑人的價值世界。過分對科技的依賴會導致人們忽視自己精神、信仰以及心靈。因此,為了擺脫科技對人的束縛,用人的批判和否定對科技的奴役進行反抗,就必須重新塑造人的價值世界,時刻反思生活,發(fā)揮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人心靈的解放。
2 新媒介環(huán)境下人異化的表現
2.1 人異化的含義
技術革新促進了媒介技術的發(fā)展,媒介技術的發(fā)展經過了印刷一電子—數字三大階段。目前對新媒介沒有準確的概念,本文把新媒介主要定義為當今社會中熱門的電子新技術和數字類產品。隨著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新媒介的負效應也逐漸呈現出,出現了技術異化。新媒介背景下人的異化是指人創(chuàng)造和使用了媒介技術,反過來新媒介成為壓制人和束縛人。如馬爾庫塞所言,發(fā)達的技術帶來的是一種更加殘酷的極權社會,即“異化了的主體被異化了的存在所吞沒”。③
2.2 人異化的表現
正如埃呂爾在《技術哲學》一書中指出,“現代技術已經囊括一切,使人們生活在技術環(huán)境中而不像以往那樣僅僅生活在自然界中,人們的心理狀態(tài)完全為技術價值所統(tǒng)治?!雹苋欢鴮π旅浇楫a品的濫用和盲目依賴會導致人的異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主體異化:思維方式的僵化和精神空虛。新媒介產品已成為生活必需品,人類對于新媒介的過度依賴會產生惰性思維而缺乏否定精神,喪失批判能力。馬爾庫塞認為,人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的維度而成為“單向度的人”的原因在于人沉溺于科技所制造的虛假需要和虛假幸福中。當人們過度依賴以百度、谷歌為代表的搜索引擎,現成的答案和信息代替了人的主動思考,將會嚴重影響人的分析能力、辨別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此外,當人將大部分空閑時間花在QQ、微信等社交工具時,會導致人們的精神生活匱乏,一旦離開這些社交工具,人們變得迷茫而精神空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手機控”和“低頭族”便是典型的例子。
(2)消費異化:單向度的虛假消費。人本應該從消費過程中發(fā)展自己,但現實社會人反被消費所束縛,成為商品的奴隸,人們看中的是商品的符號意義,忽視了商品的使用價值。當前對以iphone為代表的新媒介產品的消費已超過其使用價值,變成一種虛假的符號消費和欲望消費。2013年5月在人民法院報刊登的一篇名為《杭州地下賣腎團伙案始末:年輕人賣腎買iphone》的文章中,犯罪嫌疑人為了買iPhone手機而賣掉自己的腎。此外,人們在物質欲望得到滿足時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幸福和快樂,而是導致人們的精神追求在消費產品中消失殆盡。人們沉迷于這些新的媒介產品,徹底成為“為商品而存在的人”,再也不主動進行思考和關心身邊事物。
(3)交往異化:人際傳播障礙。新媒介的高交互性、虛擬性和新媒介信息的碎片化以及人們對它的依賴,影響著人們的思維習慣、生產方式和交往方式?,F在,人們不僅可以通過新媒介產品獲得重要信息和知識,而且還可以通過新媒介產品來交流感情,釋放壓力。但人們在新媒介產品上的交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溝通和交流,而是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傳遞進行,形成了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阻礙,降低了人們的幸福感。因此智能手機等新媒介產品憑借其所具有的優(yōu)越性無時無刻不控制我們的生活,它使我們逃避自我、虛度光陰、安于現時享受,成為人與人之間真實交往的瓶頸。
3 新媒介環(huán)境下人異化的反思
3.1 雙向思維的復歸
在新媒介時代,滿載的信息和快捷的搜索引擎使人在追求知識和真理時的思維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讓人逐漸失去了否定、批判和超越思維意識和思維能力的單向度的人。受眾要實現雙向主體的復歸,就必須充分意識到自己被新媒介技術所奴役的嚴重危害。人應該采取理性的態(tài)度對待新媒體技術,加強人與技術關系的認知,提高個人的能力素養(yǎng)以及道德責任感,讓技術更好地激發(fā)人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服務。此外,人還可以通過閱讀和思考來培養(yǎng)人的批判思維能力,通過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審美藝術活動來激發(fā)人們的精神追求,喚醒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到最本真的自我。
3.2 充實精神世界
消費異化使人們?yōu)榱藵M足物質欲望和符號消費,徹底成為消費商品的奴隸,很少會關注自己的精神世界,而是把追求財富和虛假需求作為人生的目的,新媒介技術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方面存在缺陷。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幸福觀,優(yōu)化消費結構,在滿足物質消費時使我們的精神世界得到充實。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引下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摒棄攀比消費、盲目消費和浪費行消費,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yǎng),關注自身價值世界的建構,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諧統(tǒng)一。
3.3 理性交往
通過圖片和文字的傳遞進行的虛擬交往已經存在,那么人們的虛擬交往就應該遵循交往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規(guī)范,實現虛擬交往與現實交往的融合。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虛擬交往減少了人和他人、社會的互動,使人的交往能力和溝通協(xié)調能力下降,人的主體性被弱化。所以虛擬社交不可能取代現實交往成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主要方式。我們不能沉迷于網絡世界的虛擬交往中,要敢于走出網絡,在平等尊重、真誠寬容、互利合作的基礎上進行人與人間的真正交往。
因此,我們必須不斷通過實現雙向思維的復歸,樹立正確的消費觀,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及理性交往走出新媒介對人的束縛和制約。
注釋
①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4.
②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72.
③ [美]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0.
④ 劉大椿.科學技術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224.
參考文獻
[1] 余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