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娟
【亞洲篇】
提起9月10日,大家都知道是我國的教師節(jié)。其實,當今世界一些國家也有自己的教師節(jié)。特別是在亞洲,不少國家和地區(qū)的教師節(jié)過得格外隆重,體現(xiàn)了東方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文化。由于歷史傳統(tǒng)、風俗習慣不同,亞洲各地教師節(jié)的名稱、由來、慶祝方式等也各有特色。例如,蒙古為2月第一個星斯日,馬來西亞是5月16日,新加坡在9月1日,越南是11月20日。而我國香港、澳門地區(qū)和內(nèi)地一樣,均為9月10日;臺灣地區(qū)則在9月28日。
印度教師節(jié)為9月5日,系印度前總統(tǒng)、當代教育家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的生日。1962年,他當選印度第二屆總統(tǒng),學生和朋友請求為他的生日舉行慶?;顒樱麉s回答:“與其單獨給我慶祝生日,不如將這一天作為廣大教師的節(jié)日?!庇《冉處煿?jié)由此誕生。我國臺灣地區(qū)的教師節(jié),亦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誕辰日。當天,寶島各地孔廟都舉行隆重的祭孔大典,有關部門則召開慶祝大會表彰優(yōu)秀教師。由此可見,教師節(jié)設立的日期,常與教育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有關。
韓國教師節(jié)是5月15日,舉國上下隆重慶祝,表明了教師地位之高。凡在公共場合,不管你職位多高,只要見到自己的老師,首先要鞠躬90度。家長即使比老師年紀大,講話也得用敬語。在韓國,可謂“一人從教,全家無憂”,教師工資養(yǎng)活一家人綽綽有余;而大學校長待遇更高于政府部長。
日本雖無專設教師節(jié),可老師們天天在“過節(jié)”,因為他們是地位、收入“雙高族”,與醫(yī)生、律師并屬最受敬重三類人。日本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教師為特殊公務員,待遇高于一般公務員。日本民眾十分尊敬教師,如在擁擠的地鐵見到老師會主動讓座,哪怕是八旬老者也如此。
泰國一年設有兩個針對教師的慶祝節(jié)日:一個是1月16日教師節(jié),各地慶典上都會向當年退休和新入職的教師獻花、頒獎;一個是6月21日拜師節(jié),學生們均需向老師行跪拜式敬師禮。
中國——《一個都不能少》(Not One Less)
這是中國導演張藝謀1999年拍攝的一部經(jīng)典影片。該片使用一幫非專業(yè)演員,并且使用演員的本名,呈現(xiàn)出紀錄片一樣的真實效果。故事主題關乎農(nóng)村、貧窮及文盲的問題,真摯感人。
劇情介紹:
水泉小學的高老師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親,村長從鄰村找來魏敏芝給高老師代一個月課。高老師看魏敏芝只有13歲,教不成書,不想要。村長說:“找這么一個人不容易,她能給你把娃看住。先讓她湊合一個月等你回來再說?!彼W原先有三四十個學生,每年都有學生流失,現(xiàn)在只剩28個了。高老師臨走時再三叮囑魏敏芝,一定要把學生看住,一個都不能少。魏敏芝每天清點學生人數(shù),誰要把學生弄走,就跟誰急,連村長的話也不聽。學生見她人小,又不會上課,就故意跟她搗亂,弄得教室里亂哄哄的。10歲的張慧科因家里欠債無力償還,不得不輟學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記住高老師臨行前“一個都不能少”的叮囑,決心把張慧科找回來。她打聽到張慧科城里的住處,只身一人踏上了進城之路,開始茫茫人海里的四處尋找,終于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找回了張慧科。
印度——《地球上的星星》(Taare Zameen Par)
該片獲寶萊塢第53屆Filmfare Awards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這是印度著名演員阿爾米·汗的導演處女作,而片中那個有魅力的藝術老師就是由他本人出演的。影片要詮釋的主題是:每一個孩子都是特別的。
劇情介紹:
伊翔是一個8歲的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滿了別人并不以為然的驚奇:色彩、魚兒、小狗和風箏。而這些對于成人來說并不那么重要,他們更在乎的是孩子的作業(yè)、分數(shù)和排名。伊翔在學校里總是顯得那么格格不入。當他惹出的麻煩已經(jīng)讓父母無法承受時,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學校接受“教育指導”。在新學校,一切并沒有什么改變,卻給伊翔增添了一份與家庭分離的創(chuàng)傷。一天,一位新的美術老師尼庫巴突然出現(xiàn),他樂觀和自由的教學風格感染了每一個學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規(guī)則,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夢想,去想象。尼庫巴很快發(fā)現(xiàn)伊翔并不快樂,是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兒童。于是尼庫巴對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輔導,最終幫助伊翔找回了自己,找回了快樂。
【歐洲篇】
法國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教師節(jié),但教師還是很受法國人尊重的。每年的12月25日圣誕節(jié),實際上也算是法國的教師節(jié)。因為在這一天,學生家長會帶一些禮物到老師家去做客,表達對老師的謝意。
德國的教師節(jié)是6月12日。當天,德國各地都會開展尊師活動,學生也會給老師送上別致而并不貴重的禮物來表達心意,比如巧克力是學生們的首選,老師也非常喜歡。收到禮物后,老師會公開展示,還會寫信給學生表示感謝。
芬蘭沒有專門的教師節(jié),但芬蘭教師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并享有高于公務員的待遇。芬蘭年輕人最向往的職業(yè)就是中小學教師,普通小學老師的受敬重程度甚至超過國家元首。幾乎全部教師都擁有碩士以上學歷,還要利用假期去大學繼續(xù)進修。
法國——《放牛班的春天》(Les choristes)
這部2004年由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zhí)導的影片實際上是1945年法國電影《一籠夜鶯》(La cage aux rossignols)的翻拍。電影歌頌了教師人性化的教育方法,贊美音樂傳遞感情、感化心靈的巨大力量,同時也揭示了失去父母親情的孩子們內(nèi)心的痛苦。
劇情介紹:
1949年的法國鄉(xiāng)村,音樂家克萊門特來到一所寄宿學校當助理教師。學校里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學校的校長只顧自己的前途,采取高壓政策。性格沉靜的克萊門特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改善這種狀況,他重新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決定用音樂打開學生們封閉的心靈。然而事情并不順利,克萊門特發(fā)現(xiàn)學生皮埃爾·莫安琦擁有非同一般的音樂天賦,但是單親家庭長大的他,性格異常敏感孤僻,怎樣釋放皮埃爾的音樂才能,讓克萊門特頭痛不已;同時,他與皮埃爾母親的感情也漸漸微妙起來……
意大利——《聽見天堂》(Rosso come il cielo)
這部2004年由意大利導演克里斯提諾·波頓執(zhí)導的影片表現(xiàn)了分處光明和黑暗兩個世界的人之間的相互理解與關愛,最重要的是傳遞了一個共通的理念:每個人都有勇敢追求夢想的權利。
劇情介紹:
一個從小失明的孩子,如何成為聞名全歐洲的聲音剪接師?米可出生于托斯卡尼,從小就熱愛電影,可是一次意外竟讓他永遠與黑暗為伍。他只能到特殊學校就讀,然而這一切挫折都在他找到一臺老舊的錄音機后開始轉(zhuǎn)變,一個嶄新的世界為他而展開??墒牵@個生命中重新點燃的希望卻被主張盲人不該擁有夢想的校長硬生生地打破。即使不被認同,米可仍然朝著夢想邁進,他的熱情逐漸感染了周圍的同學,引導著他們重新定義視障者的夢想與能力。
【美洲篇】
美國的教師節(jié)是一個非官方節(jié)日,在每年5月第一個整周的周二,而整個一周7天都被稱為“謝師周”。美國的教師節(jié)主要是給中小學老師過,大學里相對淡化。不過大多數(shù)學生和家長都能記住這個特殊的節(jié)日,并且通過電子郵件給老師送去祝福。雖然是虛擬禮物,老師收到后也非常高興。“謝師周”是老師們最幸福的時候,他們會接到很多早已畢業(yè)的學生發(fā)來的電子賀卡和真誠祝福。
拉丁美洲國家的教師節(jié)為9月11日,這個節(jié)日是在1943年巴拿馬所舉行的泛美教育會議(Inter-American Conference on Education)上確定的。這天也是阿根廷著名教育家多明戈·法斯蒂諾·薩米恩托(Domingo Faustino Sarmiento)的逝世紀念日。不過,很多拉丁美洲國家根據(jù)各自不同的歷史和國情也設有自己獨立的教師節(jié)。
美國——《叫我第一名》(Front of the Class)
影片改編自詹姆斯·約瑟夫·沃爾克的真實故事,他是一位有妥瑞氏癥(一種非常嚴重的痙攣疾病)的年輕人,但他憑借著對人生的樂觀心態(tài)和追求夢想的執(zhí)著,如愿走上了在人們眼里不可能從事的職業(yè)道路——教師。故事強有力地證明了只要肯于付出努力,社會必定會百分百地接納你。
劇情介紹:
主人公布拉德·科恩是一個天生患有妥瑞氏癥卻樂觀向上的男人?;歼@種病的人表現(xiàn)為無法由意志控制的、快速的、盲目的動作痙攣或多種聲音痙攣。布拉德·科恩就會經(jīng)常性地無法控制自己發(fā)出怪聲和脖子抽動。當他上小學的時候,常因為發(fā)出奇怪的聲音而被老師批評,被同學欺負。這使他感到非??鄲篮碗y受。校長發(fā)現(xiàn)了這點,并巧妙地講述給師生們,校長的一席話打開了布拉德·科恩通往全新世界的一扇門,從那時起布拉德·科恩就希望成為一位像校長那樣愛孩子的老師。為此他不懈地努力著,遭遇了無數(shù)的失敗和冷嘲熱諷,最終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愛情。
美國——《蒙娜麗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
這是美國革命電影工作室于2003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講述了1953年處于時代變革時期的美國,畢業(yè)于風氣開放的伯克利大學的凱瑟琳前往衛(wèi)斯理女子學校教授藝術史,充滿理想與熱情的她大膽地向陳腐的教學制度發(fā)起挑戰(zhàn)……
劇情介紹:
1953年,坐落在美國馬薩諸塞州、被譽為“沒有男子的常青藤”的衛(wèi)斯理女子學院,新來了一位藝術史老師凱瑟琳·沃森,她是個美麗成熟的女人。剛剛從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畢業(yè)的她在大學里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立志要成為一名杰出的教授。在衛(wèi)斯理這所著名的女子大學,學生們大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但是學院對學生的教育卻不是教她們?nèi)绾潍@得知識,也不重視對她們的心理教育,而是認為她們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今后的婚姻,她們學習的目的無非是嫁一個好丈夫。以貝蒂、瓊和莉薇為代表的幾個女孩子喜歡在班上賣弄風情,甚至用各種辦法在課堂上向老師發(fā)起挑戰(zhàn)。凱瑟琳沒有像其他老師那樣沿襲學校一貫的教學做法,而是鼓勵學生脫離束縛,找到自我,發(fā)掘自己的興趣,大膽實踐自己的想法。最終,這樣一位被學校的傳統(tǒng)勢力視為“異類”的女子以她青春率直的作風、豐富的藝術史知識和風趣熱情的授課風格,贏得了學生們的尊敬和愛戴,被學生們稱為“蒙娜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