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原本是兩種動物
據(jù)古書說,“猶”是一種猴科動物,雖靈巧,卻生性多疑,一旦發(fā)現(xiàn)人或其他“敵情”,便慌張地迅速爬到樹上,躲藏在樹枝或茂密的樹葉之后,探頭察看。待一切平復,它再跳下樹來,東張西望一番,突然再生懷疑,又爬回樹上。如此反復多次,毫不果斷,一點兒主意也沒有?!霸ィ笾笳?。”(《說文》)豫,是一種長得像大象的動物,雖身大力不虧,但是搖搖晃晃常遇事無主意。
人們根據(jù)動物“猶”和“豫”多疑無主見的特性,把它們合在一起,組成“猶豫”一詞,比喻做事拿不定主意,沒有主見,前怕狼后怕虎,不知道選左或選右時出現(xiàn)的心理狀態(tài)。后又出現(xiàn)“猶豫不決”的成語,意思與“猶豫”類似。
如今的“猶豫”是一個雙聲連綿詞,是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的意思,兩個字代表的意義不分開來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