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者率以宋祖“杯酒釋兵權(quán)”為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之安a,此鄙見也。守信數(shù)人若果不可制b,豈數(shù)言委曲規(guī)諷所能罷其典兵者c?彼時宋主英勇固出數(shù)人之上,操縱由己,消患未然。守信諸人方承命不暇,又何敢有異議乎?史家無卓識,徒于杯酒詭辭處炫奇d,以為秘計神謀,而不于宋主英斷勇為處著眼,而后世遂以為是妙策獨出。吁!可笑矣!
藝祖平時嘗言“帝王自有天命”e,且笑周世宗殺方面大耳之非f,居然豁達大度者。乃芥蒂未忘,疑黃袍之復(fù)加,恐劇鎮(zhèn)之難制,且不以正道消禍于未然,徒以杯酒詭辭釋兵權(quán),罷藩鎮(zhèn),豈篤于信天而明于為政者耶?(《評鑒闡要》卷七)
注釋:
a 宋祖:即宋太祖趙匡胤,北宋的開國皇帝。
b 守信:即北宋開國大將石守信。后周時官至義成軍節(jié)度使,與趙匡胤相親厚。宋初參加平定潞州、揚州等戰(zhàn)役。后由趙匡胤授意,與王審琦、高懷德等自請解除兵權(quán)。
c 委曲規(guī)諷:以委婉的言詞進行規(guī)勸。委曲,婉轉(zhuǎn)、委婉。諷,以委婉的言詞暗示、勸告。
d 詭辭:怪誕不實之言。
e 藝祖:宋朝人對宋太祖趙匡胤的稱呼,后世從宋人之俗,亦稱趙匡胤為藝祖。
f 周世宗:即后周皇帝柴榮。在位期間,柴榮改革政治、整頓軍事,獎勵生產(chǎn);又北攻契丹,收復(fù)莫、瀛、易三州,這些措施為北宋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chǔ)。
大意:
讀史的人大多認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quán)”是不動聲色而置天下于安定,這是鄙陋之見。石守信等人倘若果真不可節(jié)制,難道用幾句委婉規(guī)勸的話就能夠撤銷他們的典領(lǐng)禁軍之權(quán)嗎?當時宋太祖英武神勇原本超出這幾人之上,如何操縱此事完全決定于他自己,因此可以消除后患于未然。石守信等人只能承受命令無暇他顧,又怎么敢有異議呢!史家沒有卓越的見識,只專注于杯酒之間的詭辯之辭來夸耀此事的奇特,還認為這是一種秘計神謀,卻不從宋太祖英明決斷、勇敢有為處著眼,而后世之人于是也認為這是宋太祖所想出的獨特的妙策。唉!實在是可
笑啊!
宋太祖平時經(jīng)常說“帝王自有天命”,并且嘲笑周世宗殺死長得方面大耳的人的錯誤,儼然是一位豁達大度之人。然而他念念不忘舊事,懷疑黃袍加身之事會重演,害怕強大方鎮(zhèn)的主帥難以節(jié)制,而且不用正道來消除禍患于未然,只是用宴會飲酒、詭辯之辭來解除兵權(quán)、罷黜藩鎮(zhèn),怎么能算得上是一個篤信天命而且明白為政之道的人呢?
【解讀】
北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quán)”的故事為后人所熟知,主旨是說趙匡胤不費吹灰之力,觥籌間就讓石守信等握有重兵的將領(lǐng)主動交出了兵權(quán),解除了自己的憂慮和后患。后世有不少謀略書籍,如明人樊玉沖的《智品》、孫能傳的《益智編》等,都把這個故事列為智謀的典范,推崇有加。然而,對于這一事件,清代乾隆皇帝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順利解除大將的兵權(quán)不在于酒杯間的“詭辭”,而在于趙匡胤的果敢、決斷,以及隨著自己實力的擴充而形成的眾星拱月的形勢,這也是他高于五代亡國之君的地方。此外,乾隆皇帝還一針見血地批評趙匡胤解除兵權(quán)的方法是不用正道,并非真正懂得為政之道。乾隆皇帝的觀點對后人不無啟發(fā)。身為領(lǐng)導(dǎo)者,應(yīng)當具備英明決斷、勇敢有為等基本素質(zhì),同時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正確處理人際關(guān)系、恪守職業(yè)道德、公正公平地對待人和事,從而提高自己的威信和領(lǐng)導(dǎo)力。這才是率領(lǐng)團隊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
提及《評鑒闡要》,要先介紹《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一書。此書是在乾隆帝親自參與和裁斷下,由清朝官方纂修的一部大型綱目體編年通史。全書共120卷,記事上起伏羲氏,下迄明亡,為中國古代史籍中記事時間最長的一部史書。始修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正式告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正月。從體例上看,全書由正文和乾隆帝的批語(簡稱“御批”)兩部分構(gòu)成,其中“御批”共有1900余條,內(nèi)容涵蓋廣泛,舉凡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諸方面無所不包,觀點不無創(chuàng)見。乾隆三十六年(1771),《四庫全書》館臣又奉乾隆帝敕諭,精選《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中的778條“御批”而另成一書,定名為《評鑒闡要》,收入《四庫全書》史評類。《評鑒闡要》共十二卷,其所收錄的“御批”是《御批歷代通鑒輯覽》1900余條批語的精華
所在。(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