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图曳窖猿休d著深厚的客家文化。客家方言折射出了客家民系在遷徙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移民文化及地理文化。
【關鍵詞】客家 客家方言 客家文化
薩丕爾認為語言的特殊性質明顯反映了人們的觀念和習俗。并且在其《語言論》一書中明確指出:語言和我們的思路不可分解地交織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同一回事。語言能夠反映文化已經(jīng)成為毋庸贅言的事實。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人們的觀念與習俗,或者說文化不可避免地會折射在其語言生活當中。或者直接說,他們的語言就是其文化體系的一部分??图胰说目图曳窖缘谋澈笸瑯犹N涵著深厚的客家文化。
一、客家民系
客家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權威的《辭?!分小翱图摇边@一條目這樣說道:“相傳西晉末永嘉年間(四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zhàn)亂南徙渡江,至唐末(九世紀初)以及南宋末(十三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于當?shù)卦瓉淼木用?,后遂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客家人與當?shù)厣?、土著共處,開發(fā)了東南沿海腹地這片蠻荒山區(qū)。他們在適應、改造嶄新的自然物質環(huán)境和社會習俗過程中,一方面繼續(xù)保持了漢族古老文化和語言,沒有隨祖地中原漢人走相同的變化道路;另一方面,也發(fā)展、變革了自身,以及與操贛、閩、粵語的旁系和百越后裔土著接觸,又融入了他們的一些特點,從而形成了一個與中原漢人有別的群體。宋末至明清時期,在贛南、閩西的這個群體又一批批陸續(xù)往粵東北遷徙,被當?shù)氐母@腥思皬V府人稱為“客家”。從此,“客家”這一稱謂便一直延續(xù)至今??图曳窖允强图胰怂f的話,屬于漢語八大方言之一。它有別于其他的七大方言都是以地域而得名,客家方言則是以客家這一民系來命名。這也側面反映了客家民系在世界范圍內分布之廣??图以挼脑~語豐富多彩,既保留有相當一批古漢語詞語,反映歷史的沉淀;又有了自身變更、創(chuàng)新的以及與土著或旁系接觸融合的一些詞語,承載客家特有的文化。下文主要從客家方言中的語詞、熟語、諺語等語言現(xiàn)象來揭示其反映的移民文化和地理文化。
二、客家方言體現(xiàn)的移民文化
一般學界認為客家的形成有五次遷徙,如此大規(guī)模的遷徙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還有“東方猶太人”之稱。這是客家文化中的移民文化??图蚁让駨倪b遠的黃河流域一路遷徙至今天的粵、閩、贛交界處。因外來人的身份而被迫到了偏遠的山區(qū)安家落戶,與當?shù)氐陌僭酵林餐ズ稀⒐餐_發(fā)蠻荒山區(qū)。來自中原地區(qū)的客家先民對于故土有著沉重的思念,而身在異鄉(xiāng)最好的寄托便是鄉(xiāng)音??图蚁让褚舱J為客家方言是中原音韻,是族群的象征,也是聯(lián)系起整個客家民系的紐帶。因此即便過去千百年,客家話也還保留著中古音韻。在客家人中也有一句“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組訓,這也可以看出客家方言對于客家人的重要。但是語言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詞匯更是這個語言系統(tǒng)中發(fā)展最活躍的因素,不管客家人怎樣固守客家話,在與古百越少數(shù)民族長期的接觸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古百越語的痕跡遺留在客家方言當中。最明顯的即表現(xiàn)在客家方言的詞匯上。鄧曉華在《客家話與苗瑤壯侗語的關系問題》(1999)一文指出,詞匯學的證據(jù)表明了客家話與苗瑤語(特別是畬語)和壯侗語有極其密切的關系,最基本、最常用,最有客家話特色的一批詞來源于苗瑤語和壯侗語。在他列舉的68個客家話最常用,最基本的口語特征詞當中,有三分之二的詞的音義形式與苗瑤語更接近。這就反映了在歷史上,由中原而來的客家先民南遷到粵閩贛交界地區(qū)后與古百越的畬、苗瑤語族群以及壯侗語族群之間有過密切的文化互動關系。這種語言上的接觸正是客家移民文化的印證。在客家族群的先后五次大遷徙中,曾出現(xiàn)過回遷的現(xiàn)象。這就導致了閩西、粵北地區(qū)的客家話內部比較一致,而贛南地區(qū)的客家話則比較復雜。不同的移民層次帶來的差異也反映在了詞匯上。
三、客家方言中的地理文化
在前面提到過,客家先民南遷到粵閩贛交界處的山區(qū),在那里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在客家方言中有很多語詞及熟語能夠反映出客家先民的所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有很多的詞匯與山居稻作相關。這些詞當中有一批是外區(qū)罕見的特征詞,這類詞對內有很強的“一致性”,對外有很大的“排他性”,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溫昌衍,2005)
由此可見客家先民有著深厚的山居稻作文明,并且形成了這樣山地的地理文化。
四、結語
客家是我們漢民族一支獨特的民系,客家方言很好的記錄了這支民系在遷徙中所形成的客家文化。其實,本文所談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客家文化還有很深厚的內涵值得挖掘。我們研究客家方言與客家文化,是為了更好的發(fā)揚、傳承這種文化中的精華,摒棄其中的糟粕。
參考文獻:
[1]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商務印書館,1985.
[2]羅美珍,林立芳,饒長溶.客家話通用詞典[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10.
[3]鄧曉華.客家話跟苗瑤壯侗語的關系問題[J].北京:民族語文.1990.
[4]韋樹關.從語言看壯侗語族民族對中國農業(yè)的貢獻[J].南寧: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0.
作者簡介:李霞(1992—),女,江西于都人,廣西民族大學大學研究生院2013級中國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壯侗語與漢語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