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孫嘉陽
摘 要:近年來,在高校的不斷地擴招之下,就業(yè)問題也越來越難以忽視,本文通過對國內的立法方面和司法實踐方面,對各種侵害實習生權益行為中,找出立法漏洞,完善司法救濟,構建健全法律保障機制,細化實習生權益保護的相關規(guī)則。
關鍵詞:實習期權益;實習法律關系;保障機制
一、實習生的法律界定
1.實習生的法律關系
廣義上的實習生大致總結為三類:專業(yè)實習、帶薪實習、就業(yè)實習。本文主要研究對象的范圍限定為狹義上的實習生,即就業(yè)實習。通常來講專業(yè)實習和帶薪實習在大四以前,主要發(fā)生在學校教學組織安排之下的活動,可以說是完全受到學校的審查與監(jiān)管,所以侵害實習生權益的情況并不多。
關于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法律關系。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七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即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如若應聘者被用人單位錄用為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使其受用人單位的支配,正式成為公司編制內的一員。但是在實習活動中,實習協議通常被用來當做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間關系證明,而不是勞動合同。所以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在法律上不能被直接認定為勞動關系。
2.實習生的勞動者身份確立
在我國,實習生地位沒有在具體法律條文中得以確定。只有《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規(guī)定:“在校生利于業(yè)余時間從事勤工助學活動,不是就業(yè),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目前,國外判定法律關系是否屬于勞動關系所采用的標準是事實優(yōu)先原則,是指不管雙方當事人有無簽訂勞動合同,首先應當考慮的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怎樣的權利義務關系。
二、實習期權益受侵害的問題
1.不簽書面勞動合同或勞務協議
由于高校學生涉世未深,對選擇實習的用人單位了解不深入,選擇不謹慎,完全不懂得簽訂合同或協議的重要性。就業(yè)實習,通常來說都是實習高校學生自己與用人單位聯系溝通,尋求實習機會。并且保守估計我國有百分之八十的高校學生沒有和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或協議。因此,一旦實習生權益受到侵害,由于缺少書面證據,有關單位很難依據法律保護其合法權益。
2.報酬水平低,拖欠現象嚴重
實習高校學生雖處于畢業(yè)之際,但其仍受學校的監(jiān)督管理,在時間上有一定程度的不自由,并且對所學的專業(yè)知識運用不熟練。實習高校學生寧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tài),并且求職心切,非常容易導致實習生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想到的不是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更多的是離職或者默默忍耐,有的甚至并不知道自己的實習權益已經受到侵害。
3.勞動保護不力,工傷保險空白
高校學生在實習活動過程中,雖然發(fā)生人身意外傷害的概率不高,但是一旦發(fā)生卻是最難解決的,而且對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因為高校學生在取得畢業(yè)證之前只能與用人單位簽訂實習協議,社會保險的適用范圍主要針對勞動者,所以用人單位不必給實習高校學生交付社會保險。
三、實習期法律保護的對策
1.構建實習期保障機制
實習高校學生具有高校學生和勞動者的雙重屬性身份。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沒有否認事實勞動關系的存在,無論是法律上的勞動關系還是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實習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間的爭議糾紛就屬于勞動爭議的受案范圍。司法救濟是權利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線,為構建實習高校學生合法權益保障機制,司法救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細化實習期保護的相關規(guī)則
(1)賦予簽訂勞動合同權利。根據《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guī)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形式,是勞動者權益得到保障的依據。如若能夠賦予實習高校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權利,可以在合同中明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勞動權利與勞動義務,避免用人單位偷鉆法律漏洞。
(2)確立工資標準制定。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異同是與勞動者報酬變動息息相關的,目前各級省政府幾乎每年都會出臺規(guī)范最低工資標準的文件。規(guī)定用人單位在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一定范圍內確定實習高校學生的勞動報酬,并按照標準按時給與實習高校學生所應當獲得的工資薪金。這樣做不僅有利于保障實習生權益和完善用人單位的用工成本,還有利于相關監(jiān)察部門進一步監(jiān)管用人單位,是否執(zhí)行最低工資標準的規(guī)定。
(3)規(guī)定各法律關系主體責任與義務。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事業(yè)單位,應當認同學校的實習教育模式,接收實習高校學生并對其進行培訓教育管理,把實習活動當做屬于自己的一份社會責任。高校學生一般可塑性強,對工作充滿熱情,學習能力強,而且正是企事業(yè)單位所需要這種類型的儲備人員。完善實習生法律制度,政府是責無旁貸的。實習法律體制的完善是促進各法律關系主體共同承擔實習高校學生責任的重要使命。
3.擴大強制性社會保險范圍
在2004年1月1日《工傷保險條例》實施前,實習高校學生的人身傷亡事故是可以按照工傷標準處理賠償的。為了更好的維護實習高校學生權益,應當對實習高校學生進行傾斜性保護,拓寬我國勞動工傷認定的適用范圍,由學校與用人單位共同支付實習高校學生的保險費用,將實習高校學生納入強制性社會保險范圍。一旦發(fā)生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不僅能夠減輕用人單位和學校的責任負擔,還有利于對實習生權益的維護。
參考文獻:
[1]寧尚書.實習生期間勞動權益法律保障[D].蘭州大學法學院,2014.
[2]徐銀香.責任共擔-視野下實習生法律制度的構建[D].高教研究,2014.
[3]彭海.實習生權益及其保障問題研究[G].法制與社會,2014,(2):222
[4]郭華.實習生期間權益保障問題研究田[G].學術論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