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勝溶 黃玉婧
摘 要:明清宮廷藏書給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藏書史中色彩斑斕的一面,不但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宮廷藏書史的認識,重新認識宮廷藏書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而且有助于促進圖書館史,文獻學史及提供文化史的研究。
關鍵詞:明朝;清朝;宮廷藏書
歷史從來就不缺文明的光芒,在中國古各個朝代的歷史更迭中,文明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發(fā)展壯大,而文字又是傳承文明智慧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商代已經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自甲骨文的出土,殷墟發(fā)掘的成功,被認為是中國目前發(fā)現最早的較為成熟的文字。而圖書又以傳播知識為目的,用文字或其他信息符號記錄一定形式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圖書是一種不斷發(fā)展的知識傳播工具。為了吸取前人的經驗,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便于統(tǒng)治者制定實施合理的舉措等,中國古代先民均對書籍有所收藏,宮廷藏書和私家藏書構成中國古代藏書史的兩大特點。在原始奴隸社會,統(tǒng)治階級做收藏的還不能稱之為完全意義上的書,而只是一些特定載體的檔案文件材料,而藏書真正的有一定規(guī)模的是在封建王朝的先秦時期。先秦時期,宮廷即有藏書,設官分守,以資利用。不過,其實藏書不多,而且主要為官書檔案。朝廷大規(guī)模地搜藏圖書,是從西漢時開始的,“圖書”一詞也是最早出現于《史記˙蕭相國世家》。西漢初年,廢挾書律,遣使求書,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朝廷藏書積如丘山,宮中設有石渠閣、天祿閣、蘭臺、石室等藏書之所。其后,劉向父子負責對其進行??闭?,編成《別錄》、《七略》,成為宮廷藏書目錄之鼻祖。宮廷藏書之規(guī)制,于此時漸趨完備。此后歷朝相承,在開國之初均大力搜求遺書然后對其進行整理利用,編制目錄。至明清,發(fā)展為宮廷藏書的鼎盛時期。
然,目前由于古代私家藏書活動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研究宮廷藏書的學者則相對較少,以至普遍低估了宮廷藏書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事實上,與私人藏書相比,宮廷藏書以其相對的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豐富與權威性,對古籍的典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本《明清宮廷藏書研究》讓我對明清之際的宮廷藏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也從側面反映了宮廷藏書對于藏書史研究的重要性。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在中國古代宮廷藏書史中發(fā)展至明清,是中國宮廷藏書的集大時期,對今天影響最大。
下面,就這本書談談我的淺見,以求的得到有關專家的指正。
本書的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的張升教授,1967年1月生于廣東陽春市,文學學士、歷史學碩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歷史文獻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文獻學、明清史。已出版專著二部,編纂資料書、點校古籍多部,發(fā)表論文五十余篇。主持研究的項目有:《明清之際江南士大夫的政治動向》,《元明清宮廷藏書研究》。目前研究的課題主要集中在:《永樂大典》、四庫學、圖書傳播、明清之際士大夫。代表著作主要有:《四庫全書館研究》、《〈永樂大典〉流傳與輯佚研究》、《中國歷史文選》、《明清宮廷藏書研究》、《王鐸年譜》、《四庫全書提要稿輯存》、《永樂大典研究資料輯刊》。
就書的體例結構來看,本書分上下兩編,分別就明清兩代的宮廷藏書進行了詳細、系統(tǒng)的介紹,上下兩編依宮廷藏書的收集、目錄,處所、利用、流散五個章節(jié)展開闡述。即在界定了明清兩代的歷史時間沿革的前提下,對本朝宮廷所編經典書目進行了解讀,在處所方面,明朝在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自朱元璋起義都明王朝定都北京最終確定明朝政權,可以說明王朝是由南向北遷,而清朝則是在努爾哈赤在東北赫圖阿拉起兵后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攻破大明王朝的大門后,于世祖順治時將清朝都城遷到北京紫禁城,可以說北京的故宮是明清兩代王朝的宮廷處所,兩代24位皇帝在此生活,辦公,期間修建了些許對宮廷藏書有益處的處所,例如皇史宬,文淵閣等,后面再做詳細論述。利用是我認為本書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自古至今,不管是圖書還是檔案文件,之所以收藏就是為了保存?zhèn)洳橹茫绾斡行Ю靡约袄玫耐緩?,方法不失為藏書中需要著重研究的一個方面。在本書的上下兩編當中,流散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由于故宮內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此火災是當時宮廷藏書特別關注的一個方面,此外由于明清之際,外部有歐洲的工業(yè)革命,日本的維新運動以及歐美資本主義艦船利跑的發(fā)展,使得中國的封建王朝根基有所動搖,大量珍品被竊,本書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就明清宮廷藏書的發(fā)展做了詳實闡述。因本書較多引用古籍文獻,故在閱讀上有些許難度,本人只從大體就本書做一點評。
上編:明朝是我國封建王朝的倒數第二個王朝,也是故宮這座恢弘殿宇的初建者,作者將明宮廷藏書的收集分明初和中后期來敘述,以正統(tǒng)六年(1441年)作為分界標是有一定道理的,正統(tǒng)六年(1441年)八月,寧波知府鄭恪請定都京師,改號南京,英宗從之。是年十一月初一日,英宗以宮殿成,大赦天下,正式定北京為京師,罷北京行在之稱。可見在明初的藏書中不僅有北京地區(qū)的藏書征集,更有南京方面搬遷過來的書籍要著。作者從正統(tǒng)六年為分界線是從藏書收集的規(guī)模,歷史發(fā)展概況來說,一般來說,一個封建王朝前半期是比較輝煌的,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為有利的發(fā)展,宮廷征集圖書主要為治國之需,文化傳承,編撰實錄、訓誡,載錄歷史之用。征集范圍廣,數量大。在明代的藏書目錄尤以《文淵閣書目》為著,作者從《文淵閣書目》的編著者,發(fā)展,結構,優(yōu)缺點幾個方面對次進行描述,我認為是較為合理的,從最初《秘閣書目》編制人的初步論定到其在南京,北京兩地之間的轉運再到版本的論述,詳實解讀了《文淵閣書目》的發(fā)展變遷,在《文淵閣書目》的編制方法上,作者說其是今天做能見到的中國傳統(tǒng)典籍書目中最早使用《千字文》編排的書目,我想這一點《文淵閣書目》的編制應當是有所借鑒的。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朝檔案整理機構金耀門文書庫的編制就有創(chuàng)立所謂“千文架閣法”,詞法是形成時間順序,以《千字文》為號登錄編排架閣的管理方法,由宋仁宗時周湛所創(chuàng)。此是先以時間分,后按《千字文》排,而《文淵閣書目》則是先以部類后分櫥,用千字文編排,雖編制主體不一,但方法的運用有相似之處,而以《千字文》編排書目形式的問題,《文淵閣書目》尚屬最早。此外還有《內閣藏書目錄》,不作贅述。在處所方面,清代沿用了很多明代藏書處所,并在此基礎上所了一些調整,筆者將在下編中做闡釋。
在周敘《石溪周先生文集》載:“......二曰親經史。古今治理,國家興亡,具載典籍,讀而知之,可為鑒戒?!庇钟袕埌钇妗稄埼亩üu玉集》載:“及官翰林,觀中秘所藏圣賢經傳子史百家,又極繁博,皆書之大且要者,不可以不讀?!庇纱丝闯雒鞔鷮m廷宮廷藏書在利用方面有供皇室成員閱讀以及官員閱覽之用,前已述,宮廷藏書還有一個就是編書之用,明《永樂大典》可謂對后世有深淵影響的一部類書巨著,此外還有編著《實錄》、修《元史》等用,在抄書方面,作者有詳細解讀。由于明時期基本處于閉館鎖國階段,周邊環(huán)境基本穩(wěn)定,因而主機的流散主要一些管理、火災等方面的問題。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有過輝煌,也有過衰敗,一切的一切,都是通過圖書等的形式記載了下來,在其風雨飄搖的封建政權中,對宮廷藏書的研究能夠更好的解讀這段歷史,同時也能夠對研究清史有一個很好的借鑒作用。
下編:自努爾哈赤萬歷十一年(1583年)五月,以13副遺甲起兵,率部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起,為大清王朝的建立揭開了序幕。后努爾哈赤統(tǒng)一東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遷都沈陽。在其死后,其第八子天聰汗皇太極繼位,繼續(xù)攻打明舊部,直到世宗順治皇帝遷都北京后,大清王朝正式接替明朝,成為中國封建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努爾哈赤的起兵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基因,也灑下了光宣哀世的種子。清朝的建立者是滿族人,并非明朝漢人所建立的政權。所以在舉措方面與明有一定的區(qū)別,但清朝各帝王勤政愛民,不僅促進了王朝的延續(xù),更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本書以系統(tǒng)的結構較為完整的闡述了對明清兩代宮廷藏書的研究,從客觀的角度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意見,給出了合理的解答。通過本書的閱讀可以給讀者一個直觀的展現,通過對宮廷藏書的解讀可以對古代藏書的結構體系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古代藏書是先人智慧的總結,了解這些知識有助于更好的了解明清歷史,有助于中華文化的發(fā)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趙彥昌:《中國古代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頁.
[2]肖東發(fā)、楊虎:《中國圖書史<史記˙蕭相國世家>》,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頁.
[3]趙彥昌:《中國古代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2頁.
[4]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官網,2013年.
[5]張明祥 王萬堤:《東西湖區(qū)專志 大事記》,武漢:武漢出版社,2006年,七、明(1368年-1644年).
[6]趙彥昌:《中國古代檔案管理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73頁.
[7](明)周敘:《石溪周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卷5“安邦謹始疏”.
[8](明)張邦奇:《張文定公紆玉集》,《續(xù)修四庫全書》本,卷14“跋東垣用藥只掌”.
[9]閻崇年:《清朝皇帝列傳·乾隆皇帝》,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2年.
[10]張升:《明清宮廷藏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1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