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魈鳴
日曬夜露咸豆豉
◎魈鳴
鄉(xiāng)村人家過慣了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凡是能在土里生長的作物,就都想著要去種上一把。常常待大田里的小麥、包谷等主糧都種完之后,是怎么都要尋上些彎彎角角的巖巷、坡地,再去種上點黃豆、綠豆、蠶豆、麥豌子等之類的雜糧。這其中種的最多的,還是蠶豆。蠶豆成熟了,就可以拿它來做農(nóng)家豆豉——豆豉是農(nóng)家灶臺上一碗常年不可缺少的調(diào)料。
要用蠶豆做豆豉,先得將蠶豆去殼剝成瓣才成。講究的人家,常常將豆子用熱水泡軟了,用手來掐剝。做一大黃砵豆豉,每每要讓老人孩子女人們掐剝上好幾天。自然,這樣剝出來的豆瓣就完整好看,一瓣是一瓣的,清清爽爽,很少有殘缺??蓪τ诖蠖鄶?shù)人家來說,是耐不得這個麻煩的。于是,直接將干豆子用石磨一壓,然后再簸出豆殼、篩除碎粒,剩下來的那些大塊豆瓣,就可用來做豆豉了。
要想做成味道極好的豆豉,剝成豆瓣只是第一步,還得將其發(fā)酵。鄉(xiāng)親們稱其為“沃豆瓣”。豆瓣用熱水浸泡透了,撈起濾干水氣攤在大大的簸箕里。然后,上山去砍回一大抱連葉帶稈的嫩黃荊條,成堆地往簸箕上一蓋,幾天過后,簸箕上原先鼓鼓的荊條葉就慢慢軟塌了下來,隨之簸箕里的豆瓣也就慢慢開始長出一層好看的綠霉。待豆瓣上的綠霉全都長成了細長的綠毛,毛茸茸地爬滿整個簸箕,那豆瓣也就“沃”好了。隨手抓起一聞,噴香噴香!——據(jù)說,只有用山里這種青嫩的黃荊條葉“沃”出的豆瓣,才會有這種特別的異香。
有了“沃”好的香豆瓣,接下來做豆豉就省事多了。只需先將那滿是綠毛的霉豆瓣洗好,濾干往碩大的黃砵里一裝,估準比例再加鹽、加糖、加水,撒上花椒、生姜、大蒜等作料——有時為了好看,甚至還可加上幾個剁碎的紅辣椒,然后攪拌均勻,端出去往稻場邊的凳子上一放,任憑炎炎赤日去暴曬,之后就可算著日子來等候吃豆豉了。
每當豆豉快要曬好的時候,就常有一些小孩子來圍著黃砵打轉(zhuǎn)轉(zhuǎn)。趁人不備,伸出兩根細小的指頭,夾住幾粒干豆豉就直往嘴里送,只一咂,滿嘴的口水就全涌了出來。再一咂,咸、麻、甜、香、辣,五味俱存,醇香四溢。雖然豆瓣早已吞下了肚,滋味仿佛粘在了舌尖上,是怎么“吧嗒”都不肯散去……。
見有孩子整天圍著黃砵轉(zhuǎn),家里的女人就知道,門口曬著的豆豉,是到了該給它們分干濕的時候了。于是選上一個大晴天,搬出簸箕,將黃砵里的干豆豉一一挖出,弄散,攤上簸箕繼續(xù)曬干。濕的則加入一些剁椒裝壇密封,既是作料,亦是小菜。
這農(nóng)家曬豆豉歷經(jīng)日曬夜露,可謂是吸足吸夠了天地日月的精華,不論是當作料,還是做小菜,其味道理所當然地就醇厚、豐富、綿香得不得了。這樣的美味,不要說是在路邊的農(nóng)家餐館,就是到深山真正的農(nóng)家,若不是那種特殊的貴客,恐怕都難得吃到一次哩!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