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明
微笑雖然不等于覺悟,但那是我們日常不可缺少的容顏風貌,是傳遞心靈信息的重要表現。
據有關佛典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剛出生就不類常人,能“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目顧四方而后說“天上天下,唯吾獨尊”,所以又稱世尊。有本事的人敢出大言,無可厚非?!段鍩魰氛f他“于十方界中,現身說法”,其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可謂句句皆是法,佛法大無邊,其能實非一般佛徒可以做到。
世尊雖然偉大,但畢竟來自肉身。只要是肉身,就是成佛,最終也得死去。世尊在四十九歲時,發(fā)覺身體不適,遂告諸眾徒:“吾今背痛,欲入涅槃。”佛死而燈不能滅,世尊涅槃前,得定下接班人,把佛教燈燈相傳下去。傳給誰呢?這可是燈傳大事。
靈山大會上,世尊拈花示眾。整個場合,眾皆默然,唯有一人破顏微笑。燈傳盛會,佛徒眾多,微笑的只有一人,看來悟性亦非人人可有,這是一種悟道后的微笑,這一微笑亦只有世尊能看得懂。世尊就把佛教大業(yè),傳給了這個微笑者——他就是西天祖師的一祖摩訶迦葉。
微笑雖然不等于覺悟,但那是我們日常不可缺少的容顏風貌,是傳遞心靈信息的重要表現。微笑對人的一生以及在人際關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微笑體現著愉快和友好,是“善”的一種具體體現。微笑之對佛教,想來也是很重要的。世尊需要一個懂悟佛意的人,一個看到他拈花就懂得微笑的人,一個能在微笑中成佛的人。迦葉微笑,讓他看到了佛教燈傳的希望。
佛教大業(yè),傳給了一個懂微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