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摘要]利用文化遺產(chǎn)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在歷史課堂上創(chuàng)設鮮活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走進古人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和提煉的過程,讓學生神入古人世界,升華歷史情感,提升歷史素養(yǎng)。
[關鍵詞]文化遺產(chǎn)生活化歷史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220093
生活化課堂就是“教育回歸生活”的一種教學理念,要求教學與生活整合,強調教學聯(lián)系日常生活,確立“以人為本”的意識和生命意識。在歷史教學中,最為直觀地反映人類社會生活的遺存就是文化遺產(chǎn)。文化遺產(chǎn)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根據(jù)聯(lián)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它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huán)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qū)、村鎮(zhèn)”。文化遺產(chǎn)還包括無形文化遺產(chǎn),一般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即“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chǎn)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人類歷史上豐富的文化遺存為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歷史教師可以利用文化遺產(chǎn)開發(fā)課程資源,讓學生從古人的社會生活出發(fā),打造具有生活氣息的歷史課堂。
一、體驗生活,實現(xiàn)歷史神入
“神入”(empathy一詞作為心理學概念從西方傳入我國,其本意指“同情、同感、共鳴、同理心”,即“同情的了解、設身處境的想象”。在歷史教學上的意思是指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應置身于歷史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去觀察歷史,站在歷史人物的立場上去研究歷史,從而把握歷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動機和意圖等,并理解他們思想的發(fā)展變化,即“主體進入客體之中去想象客體”的研究活動。例如在講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云岡石窟和龍門石窟,讓學生比較兩座石窟的佛像在形象上的差異,學生通過比較可以看出,云岡石窟的佛像形狀,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長、豐頤、肩寬,有雄健的氣概,而龍門石窟則表現(xiàn)出更多的中國藝術形式,人物氣度更加溫和可親。由云岡佛像的雄健可畏到龍門的溫和可親,讓學生思考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教師可以通過相關材料的介紹讓學生知道,云岡石窟建于北魏早期,位于山西大同,也就是北魏前期的都城平城附近;龍門石窟建于北魏晚期,位于現(xiàn)在的河南洛陽,是在北魏晚期都城河南洛陽附近。學生通過比較可以比較直觀地體驗到北魏人在早期和晚期在生活氣度方面的變化,而這些變化與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的措施密切相關。學生可以通過兩座與北魏有關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創(chuàng)設出來的這種鮮活的情境,發(fā)揮想象,神入歷史場景,再現(xiàn)當年北魏鮮卑人在漢化過程中的生活變遷,領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社會變革中的巨大作用,感受到民族融合的力量。
二、感悟生活,升華歷史情感
情感教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這種手段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和利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妥善地處理好教學過程中情感和認知的關系,充分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豐富學生的情感,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歷史教師應更多利用前人的文化遺產(chǎn),引導學生走進古人的生活,讓學生感悟古人生活,促使情感升華。例如在講授西方國家的奴隸貿易的時候,以往教師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常常用純粹是教條式的語言,這是難以打動學生的,自然也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世界文化遺產(chǎn)——戈雷島,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知道:戈雷島位于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東南方向大約三公里的海面上,島上的奴隸堡是一座堅固的木石結構建筑物,樓上鋪著地板,面朝大海,陽光充足,是西歐奴隸販子的住所。樓下是一間間奴隸的囚室,每間只有5平方米多,陰暗潮濕,悶熱異常,卻要關押20名左右的奴隸。囚室底層面向大海的地方,有一個非常狹窄的出口,那是驅趕奴隸上船遠行的通道。據(jù)推算,有多達2000萬黑人從戈雷島走上“死亡之路”,其中有500萬人中途死亡。如果教師引領學生感受當年在戈雷島上奴隸販子和黑人奴隸的世界,學生一定會為之震撼,其情感也得到升華,從而實現(xiàn)歷史課程標準中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三、提煉生活,提升歷史能力
歷史能力就是指歷史學科能力,它強調的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具體是指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從古人的社會生活所遺留的文字、文物等歷史遺存中提煉歷
[基金項目]本文是筆者參與的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文化遺產(chǎn)的歷史“神入”教學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史信息,區(qū)分歷史事實,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想象,分析歷史問題,獲得歷史結論并為當今人們的社會生活提供借鑒。以往歷史教師常常依靠的是以文字為主的單維度信息,而文化遺產(chǎn)往往能夠提供多維度信息。有些近代文化遺產(chǎn),本身就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lián),學生可以對其中的一些要素加以提煉,不僅可以靈活運用相關歷史知識,實現(xiàn)歷史知識的遷移,實現(xiàn)學生批判性思維力的提升。如筆者利用了江蘇省南通市唐閘鎮(zhèn)的近代工業(yè)遺產(chǎn)讓學生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歷程。1895年清末狀元張謇開始著手籌建大生紗廠,1899年正式建成投產(chǎn)。辛亥革命后,大生紗廠的效益連年看漲,張謇利用紗廠豐厚的利潤,致力于發(fā)展南通的諸多社會事業(yè)尤其是教育事業(yè),創(chuàng)立了許多“中國第一”,如中國第一所博物館、氣象臺、師范學校等等。但是進入20世紀20年代,大生企業(yè)集團開始走下坡路了??箲?zhàn)時期和國共內戰(zhàn)時期,大生紗廠受到巨大的沖擊,新中國成立后被改造為南通國營大型棉紡織廠。筆者所在的學校離唐閘鎮(zhèn)并不是太遙遠,通過組織參觀、資料介紹等方式,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大生紗廠起起落落的原因,并得出自己的認識。通過分析和討論的過程,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和遷移能力,以及對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都有極大的提升。教師還可以適當?shù)剡M行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滲透,這樣就可以完美實現(xiàn)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
總之,文化遺產(chǎn)是珍貴的歷史課程資源,是前人賜給歷史教師寶貴的禮物。歷史教師要格外珍惜文化遺產(chǎn)資源,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讓這些資源時常走進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師要恰當?shù)剡\用歷史文化遺產(chǎn)資源,營造適當?shù)臍v史情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地走進古人生活,憑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一定會對相關知識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必定會用心探索其中的奧秘,品味歷史的真諦,這樣的歷史課堂,一定能夠比較完美地實現(xiàn)歷史課程的三維目標。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