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軼
吉林集安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 134200
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技巧
張清軼
吉林集安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 134200
一部成功的電視作品,離不開拍攝者獨特的選材、扎實的基礎和豐富的經(jīng)驗。本文結(jié)合筆者的工作實踐,闡述了拍攝電視紀錄片的主要技巧,以期為廣大同行提供參考。
電視紀錄片;拍攝;鳥類
閑暇之余,看了一部優(yōu)秀的電視紀錄片《遷徙的鳥》,這部作品是被譽為“自然史詩巨作”的《天·地·人》三部曲之一。它是由雅克.貝漢帶領堪稱世界上最為優(yōu)秀的考察隊和飛行員,跨越五大洲,歷經(jīng)四年,耗用長460公里的膠片制作成功的“宏篇巨著”。世界上最美的鳥類遷徙過程以及途經(jīng)的自然風光在高清鏡頭下一一展現(xiàn),讓觀眾仿佛同鳥兒一起覓食、踱步,騰空而起,一時你也許在冰川中穿行,一時你飛翔于寬闊的海上,一時你又到達了巴黎的市區(qū),360度無死角的航拍技術,加之無比瑰麗的自然景象,將候鳥飛翔時每一個狀態(tài)都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真可謂“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豪華的視聽盛宴。那些畫面、那些音樂、那些鳥……足以凈化自己的靈魂。這個片子,哪怕是一小段,也讓我覺得心情舒暢,喧囂浮躁的世界仿佛立刻就安靜了下來。也使我萌動出拍攝一部有關鳥類的紀錄片。
無獨有偶,上蒼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這樣的機會。一次采訪活動,讓我在城邊的蘆葦塘中發(fā)現(xiàn)了一對東方大葦鶯,“兩口子”似乎在尋找適當?shù)牡攸c準備筑巢繁殖,這樣的機會,我絕不能錯過,于是我僅利用一臺攝像機和一個三腳架,歷史1個月的時間,拍攝了長達10分鐘的紀錄片《生命的故事—東方大葦鶯》,詳細介紹了大葦鶯從筑巢、排卵、孵化、喂養(yǎng)的繁殖全過程。雖然無論從拍攝技巧還是內(nèi)容上,抑或畫面組合,后期制作等等許多方面與《遷徙的鳥》不在一個水平線上,不可與之相比擬,但我使用最基礎的拍攝方法,簡陋的拍攝工具,拍成的片子還是帶給了觀眾久違的驚喜,對他們的視聽形成了一次強烈的“沖擊”,同時也打開了縣級電視臺在創(chuàng)新紀錄片拍攝方面的新局面,這部片子也獲得了中廣協(xié)會紀錄片雙十佳作品獎。這次拍攝經(jīng)歷加深了我在拍攝和制作與鳥類相關體裁電視紀錄片的認識,讓我有了更深的體會:
1)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是成功拍攝的基礎。
鳥,不同于人,它不會隨著你的意愿走,不會去配合你,它怕你,它敵視你。如何讓它感覺不到你的存在,完全放松做它自己的事情,需要做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事先必須在它們“夫妻”雙雙出門的時候,搭建掩體,掩體材料最好就地取材,比如大葦鶯用蘆葦建巢,我們最好也用蘆葦建掩體,以便混淆大葦鶯視覺,防止它們棄巢飛走。掩體要能遮住整個人的身體,在面向建巢的方向留出攝像機鏡頭出口。在進入到拍攝地前,要及時調(diào)整前期已經(jīng)準備的拍攝內(nèi)容,對拍攝提綱進行整理,并結(jié)合實際情部不斷捕獲新線索。同時要認真的對如何選擇最佳拍攝時間進行研究,同時要準備好飲水、干糧,因為進入掩體后是不能隨便進出的。
2)拍攝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在拍攝時要關閉所有通訊工具,同事之間的交流最好用手勢,拍攝時要輕手輕腳,拍攝技巧的運用果斷利索,因為大葦鶯不會配合你重來一遍的。同時一定要把隨機麥克開啟,以便周圍的同期聲—鳥叫、蟬鳴、犬吠都能納入錄像帶內(nèi),盡可能的保證聲音的真實性,為后期制作做好準備。
拍攝過程中還要隨機對已拍攝的一些資料進行檢視與整理,邊整理邊思考,邊思考邊篩選,哪些素材是拍攝主題所必須的?哪些素材還存在其他可能性?哪些素材還能夠拓展更大的故事空間?在拍攝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有其他支線出現(xiàn)的情況,而遇到這種情況,需要你對該支線進行慎重思考之外,還要和相關工作員進行討論來決定這條支線是否有存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生命的故事—東方大葦鶯》這部紀錄片是對名為大葦鶯的鳥類繁衍過程的真實記錄,所以“真實性”成為拍攝此部作品必須堅持的原則。一方面在堅決杜絕虛假內(nèi)容的出現(xiàn),要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客觀而真實的將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另一方面要保證使用真實的拍攝技術,在拍攝時一定要注意影像色調(diào)的正常還原。
紀錄片并非純粹的紀實,它要在真實事件的背后將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呈現(xiàn)給觀眾??此坪唵蔚摹凹o錄”兩個字,卻承載著拍攝者堅韌的忍耐、敏銳的發(fā)現(xiàn)以及對時間的精確把握。每個拍攝者都在拍攝過程中不斷努力的挖掘、探索、發(fā)現(xiàn)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東西,那就是“生命”的美麗,探索“生命”的美麗,才是我們這部紀錄片的價值追求。當小鳥們跳出巢穴,蹦跳著離開母親時,生命將在它們中延續(xù)……,到這里也就達到了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的最終目的。
雖然在人們實際生活中,事物一般是按照線性規(guī)律進行發(fā)展的,然而觀眾卻并不愿意去欣賞一部與生活并無區(qū)別,毫無情節(jié)而言,不存在任何高潮,完全平鋪直敘的將現(xiàn)實直接“拷貝”過來的紀錄片。所以拍攝者要注重素材的篩選,要憑借高超的技術將其剪輯成為一部主線清晰、錯落有致、起伏跌宕、注重細節(jié)卻又不會“失真”的作品。顯然,這就對拍攝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認真的進行主觀選擇,還要學會如何進行藝術的二次創(chuàng)作。
在這部紀錄片的后期編輯制作中,因為它對文字腳本的要求并不嚴格,所以我們采取了“紙上談兵”的做法,通過制作“分場大綱”,將那些信息量大且需要時間拉的相當長的拍攝素材做有效的組合。從大鳥筑巢,到排卵、孵化,到小鳥的出殼,辛勤的喂養(yǎng)以及積累到最后的高潮—離巢遠飛。主線清楚后進行素材的初剪、后制、修片、定剪、影像效果、字幕、旁白、配樂、音效、合成。
電視紀錄片《生命的故事—東方大葦鶯》的拍攝,是我嘗試拍攝鳥類紀錄片的一次成功經(jīng)歷,在這次實踐中,我的經(jīng)驗得到不斷的進步和豐富,同時也認識到,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進程中,鳥類題材紀錄片必將會擔當重要角色。
[1]張良.電視紀錄片的真實性與主觀性問題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4(10):94.
[2]梁爽.電視紀錄片的細節(jié)運用[J].記者搖籃,2014(10):51.
[3]李慶生.電視紀錄片的拍攝手法的運用[J].中國傳媒科技,2014,(10):70.
[4]林偉.淺談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與拍攝技巧[J].東南傳播,2014(6):108-109.
[5]馬東雷.淺談天氣現(xiàn)象拍攝的技巧[C]//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2005.
G2
A
1674-6708(2015)142-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