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莉,齊宛苑
(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安徽蕪湖 241000)
所謂“框景”就是通過花窗、門洞、天井、隔扇、圍合的枋以及雀替構成完整圍合的框格,運用“借景”的手法,對另一個空間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裁剪劃分,形成一幅融自然與建筑之美于一體的立體畫卷。計成在《園冶》中對“框景”做了這樣的描述:“剎宇隱環(huán)窗,仿佛片圖小李;巖巒堆劈石,參差半壁大癡。”[1]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非虛其中,欲以屋后之山代之也。坐而觀之,則窗非窗也,畫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畫上之山也?!盵2]即為“無心畫”、“尺幅窗”,為框景藝術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因此,框景藝術利用景物與框架的巧妙配合,擴展觀者的意境空間,符合中國的古典美學及文人哲學思想,成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及園林設計中常用的一種造景手法,歷史悠久,應用廣泛。作為皖南地區(qū)私家園林建筑的代表,徽州古民居的內部空間營造亦受框景藝術的影響,本文以徽州古民居為例對框景的形式進行初步梳理,進而嘗試一窺框景藝術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營造中的一般形式及意義。
徽州古民居中的框景,是以建筑的窗、門、天井、柱梁結構等作框,框選相對空間的自然或人文景觀,景致如鑲嵌在框中的畫作,細膩精美、淡雅樸素。
徽州古民居的窗主要分為墻體窗和窗扇板兩種。墻體窗多設在黏土磚體砌筑的墻體上,因磚砌體的受力性能以及建筑防御外敵的需求,窗戶開設的位置較高,尺度較小,邊框材質多為石材,形式有漏窗、牖窗等?;罩菝窬訅w窗框造型豐富,有圓形、菱形,扇形,如意紋、仙桃形、石榴形、梅花形、菩提般、葫蘆樣、銅鐘類等,將窗外無限的自然風景收入到形態(tài)各異的窗格當中,通過不同造型的裁剪與強調,構成意境綿延的精美畫卷。以宏村德義堂水榭庭院為例,該院由正房前的四合水院和西園組成,四合院水院(圖1)空間設計緊湊有序,3m見方的水塘紅鯉游戲,大門右側的輕巧水榭枕于水上,供主人觀景賞花、呤詩作對。最為精彩的是方池右側白墻上開啟的一扇圓形洞窗,打通了水榭與西園之間的通道,使得狹小閉合的場景有了一個空間的延伸,西園景致通過洞窗的修剪如畫般呈現(xiàn),觀者憑靠水榭即可窺探其綽綽美景。
圖1 德義堂水院
窗扇板多設立在面向內天井的廂房及二樓樓房的墻面,材質多為木材,呈橫向聯(lián)排式排列,開窗面積較大,具有較好的采光效果。聯(lián)排窗多連接民居的廂房與戶外,廂房內光線幽暗,而戶外陽光耀眼明亮,一明一暗的空間對比所形成的視覺圖案成強烈的圖底分離效果,廂房暗景無論是作為外框底還是作為背景底,窗框中的景致都顯得尤為突出。圖2所示為從廂房室內向外遠眺的場景,室內的暗空間自然形成外框底,花格排窗向兩側推開,邊框形成半遮半掩之勢,再配合窗洞裁剪而成的村落全景,虛實有致。而圖3顯示的是由戶外向室內觀望的情景,二樓暗廂房此時成為了圖像背景,游客倚靠窗欄桿欣賞戶外風光,卻不知此時自己亦與窗框融為一景,精美的窗格搭配靈動的人影,更顯古宅生活的幽靜與神秘。
圖2 窗框景(1)
圖3 窗框景(2)
圖4 門框景
徽州古民居的門框景又稱磚門景,主要體現(xiàn)在建筑的內庭院的墻垣上,門洞形式,整石門框,常見造型有號稱月洞門的圓形門洞,以模擬圓月造型,造門設景,步入其中,如鏡對影,猶如畫面般神仙意境。除此之外,門框造型還有花瓶形、樹葉形、海棠形等百般形態(tài),配以特有的徽石雕刻技藝,多樣的邊框即可裁剪成更為精細雅致的畫面。如圖4所示為黟縣關麓村一家民居庭院門,該門開洞面積不大,石材邊框雕刻成精美的樹葉狀,不對稱的構圖增添了造型的靈動,體現(xiàn)出徽石雕的小而精致、玲瓏剔透、淡雅清新的特征。如此精妙的邊框修飾了內部的景致,使得原本較為平常的居家陳設瞬間提升了視覺沖擊,并使建筑景觀似隔還連,豐富的層次性消減了原本狹小沉悶的空間。
徽州古民居是由北方避難士族綜合南北方建筑的優(yōu)勢所建造出的一種適合山區(qū)丘陵地帶濕熱氣候的干欄式建筑,在房屋的構造上將北方四合院抬梁式構架與山越干欄巢居的穿斗構架相結合,并由成排的柱體加以支撐而形成木框架空間,直接將建筑的內部空間進行多重框架分割及框選處理,在遮與敞中體現(xiàn)建筑的虛實美。圖5為績溪龍川胡宗憲尚書府會官廳,徽州的梁柱結構有肥梁瘦柱之稱,圍繞天井四角排列的立柱結實而又細長,每平行兩根柱子與屋檐、地面之間形成框型區(qū)域,前后框區(qū)沿縱向排列,在透視的影響下框框相扣,框中的廳堂景深效果無形中被加大,加之建筑內外的明暗對比和虛實對比,更顯廳堂的幽秘與威嚴。
圖5 龍川胡宗憲尚書府會官廳
天井是徽州古民居屋頂四周坡屋面圍合成的一個敞頂式、漏斗狀方形空間,多位于正堂前,面積不大,且豎向尺度明顯大于平面尺度,是根據(jù)氣候和用地的限制收縮聚攏形成的特定形態(tài),雖為室內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卻通過井口連接自然。如圖6所示,仰望天井,四面寬檐圍合下的天井口如暗室中的一方光明,屋檐重重下的黑框更突顯出天空的湛藍與清澈,景致淡雅、心情舒暢。倘若俯視天井院,圖像則更顯豐富多彩:在屋檐的框選下面朝天井的門扇板隨意開啟,呈構成般圍合排列,并因透視的影響將觀者的視線引向天井中心。天井院內的人們或休憩、或家務、或會客、或祭祖,樸實的生活場景盡顯人生百態(tài),構成一幅幅溫馨的人文景觀圖像。
圖6 天井框景
“陰陽互轉、虛實相生”反映的是中國古人特有的宇宙觀,是天地構成的運行模式和宇宙的終極抽象。民居中,墻、柱為實,窗洞、門洞為虛,形成“實中有虛”之勢,而虛中透出的景又為實體,即呈現(xiàn)“虛中有實”之效。開窗透景成畫,畫景相互轉換,虛亦實、實亦虛,相應成趣,意境相隨,虛實變換、多層次重合的空間結構暗含著一種韻律與節(jié)奏的變化。徽州古民居中存在的多種框景形式,讓步入其中的觀者感受到的是虛實之間的三生萬物之相,步步生景、柳暗花明,一遮一顯之間盡顯青山綠水,一暗一明之間更生意境綿延。
框景即成視覺圖像,框和景兩個元素相輔相成。正所謂“三分畫,七分裱”,裱框可以使畫面重新組織、修飾,屏蔽無關信息,以達到去弊存利的完形效果??蚓爸械摹翱颉蓖嬁虻难b裱功能大致相同,將眼前的景象經行破除,形成不完整的信息片段,再通過框的遮掩與修飾構筑一個有更多探索和想象余地的、近似完美的圖像空間??虻脑O定是對觀者視覺上的一種邀請,讓觀者融入到新的畫境中,感受實際空間與想象空間的交混,以小見大,在有限空間中取得無限意境的體驗。
柯布西耶曾言:對于建設基地本身提供了吸引人和開闊的秀麗自然景色,主要房間通過墻體隔絕外面的景色,而只有一扇門在外廊向外打開,這時突然出現(xiàn)的美景會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3]。體現(xiàn)了作者通過自然的框景手段來強化視覺感受,營造的是一種流動的空間體驗??蚓霸O計的特色在于,透過框架去欣賞另一個空間,使得觀景被分隔一層去觀賞,框為前景,框內主景為中景,遠方物體為背景,視覺空間的層次性因此被無限加大,并隨著人的視點移動,移步一景,從相對靜止的視覺角度欣賞的是二維效果的畫面美,從運動的視覺角度感受到的則是空間因滲透作用下產生的流動美。
框景的一實一虛之勢,除了為民居營造多重美學價值外,在建筑的生態(tài)技術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古徽州一帶夏季陽光強烈,挑檐屋面陰影下的天井庭院溫度相對較低,地面水分因陽光照射產生的蒸發(fā)促使院內空氣濕度增加,由此推動院內熱空氣向外流動,形成熱壓通風的“煙囪效應”。 密集式民居群由多進庭院進行縱向串聯(lián)和橫向并聯(lián),若將圍繞內庭院設置的門窗打開,庭院空間與建筑內空間貫通一氣,兩庭院間因空氣密度差異形成熱壓差,促使空氣在庭院間流通,形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從而帶走室內熱空氣。
日本建筑師禎文彥認為,建筑設計不應該只是其外觀好看,而要更深層次滿足室內生活人群對外部景觀的追求[3]。如今的人們對自然、文化保護意識日益加重,框景藝術被再一次地發(fā)掘和運用,發(fā)揮著它特有的古樸與雅致?;罩莨琶窬又械目蚓八囆g既體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園林及建筑空間設計的共性特征,也因其邊框造型多以徽州雕刻藝術的修飾,為框選之景增添了濃厚的地域色彩。框景設計不僅聯(lián)系著建筑空間和自然空間,更是連接著歷史的脈絡。在全球城市趨同化的時代背景下,將本土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現(xiàn)有的技術知識相結合,才是發(fā)展我國新中式建筑設計文化的思路。
[1]單菁菁,魏春雨.解讀“框景”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華中建筑,2011(05):46.
[2](清)李漁.閑情偶寄[M].單錦珩,校點.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30.
[3]李衛(wèi)紅.框景藝術在現(xiàn)代園林中的應用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3:3.
[4]呂濤,楊濤.看與被看——開窗的藝術[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8(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