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利
摘 要: 處在中職階段的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感受,并且正處于青春期的自我認同階段,因此來自同齡人與老師的感受和看法對他們的影響很大,這一時期是各類心理問題的高發(fā)時期。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大力加強對中職學生的心育,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經刻不容緩。這對心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心育工作者應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提高心育的實效性,讓學生享受優(yōu)質的心理服務,為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服務。
關鍵詞: 中職教育 心育 快樂 關愛 尊重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理念伴隨新課程的改革深入人心,這要求教育者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完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關注學生快樂成長的過程。用心教育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體會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成為教育者促進學生長遠發(fā)展的必然途徑。
一、快樂的學生更容易成功
快樂是成功的副產品。筆者倒認為,快樂是成功的前提。快樂、陽光、積極、向上等品質,可以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學生情操,充實學生生活,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但是,現(xiàn)在的學生,更多地處于一種壓抑的“苦學”狀態(tài),心境的抑郁,導致學生學習的痛苦,甚至導致學生心靈的扭曲。心理學認為,快樂是人之所以成為健康的人的標志;快樂是一種權力;人有保護自己、快樂、思考、愛、與別人溝通及成長與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人有能力改變自己的認知、情緒和行為。人可以選擇與以往不同的方式對外界的刺激產生反應,從而避免讓自己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并能夠把生活中的困擾減少到最少。所以,快樂是可以學習的。理論和實踐都告訴我們,改變孩子們的不合理理念,讓孩子們體驗積極的主觀的快樂,一定可以消除不良情緒,使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二、營造氛圍,讓快樂伴隨學生健康成長
(一)愛心澆灌快樂,讓學生體驗幸福。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說過: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梢哉f,許多教育工作都是在愛的基礎上產生效力的,教師用愛心感化教育學生是最好最有效的途徑。
老師對學生的愛應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內化了的崇高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就像陽光下、春風中、綠葉間潺潺的清泉,在一方方幼弱的心田漫溢開來,在這種感染中,我們的孩子,也會養(yǎng)成一種習慣,那也是愛。
因為愛已成了一種習慣,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動。它遠離了自私,與名利無關。它像一泓清澈的水,浸潤每一個春天,在學生的心靈中撒播陽光,使其快樂、健康、無私、樂觀、茁壯成長。
(二)如何關愛學生,讓學生獲得快樂更是一門學問。
1.要學會賞識
每一名學生都需要在明媚的陽光中追求真知,關愛每個生命的成長,不管是優(yōu)秀的,還是發(fā)展有困難的,甚至是有缺陷的。當一個教師真正愛學生時,他的注意力將不會放在學生錯誤的行為上,或者是他們的缺陷上,而是會打著燈籠尋找學生的優(yōu)點,用“顯微鏡”觀察學生的閃光點,創(chuàng)造讓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對每一個學生的微小進步都毫無吝嗇地給予贊賞。
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教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然后真誠而慷慨地贊賞他們,一定能激發(fā)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使他們得到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
2.體驗自尊和自信
羅蘭說:“一個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價值,不要勉強自己去學別人,而要發(fā)揮自己的特長。這樣不但自己覺得快樂,對社會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貢獻。”學生是教育的主體,具有選擇性、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功能。教育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相信學生能夠自己走向成功。
在新課程改革環(huán)境下,教師需要轉變心態(tài),不再居高臨下,以親切、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距”,這樣才會喚起學生積極愉快的情感體驗。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量,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使他們在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時,有利于發(fā)展自我價值感、成就感。為學生的心理健全發(fā)展打下了扎實基礎。有了尊重,才會有和諧,才會有發(fā)展,人生和社會不能缺少“尊重”。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提倡學生尊重老師,同樣,老師要尊重學生。在教育活動中自覺地尊重學生,是作為老師的基本職業(yè)道德而存在的,是老師應有的責任。所以,我們要給學生多一點尊重。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給予他人時,往往是越分越少的,而有一樣東西卻是越分越多的,那就是愛。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敝挥杏脨坌墓喔龋宰鹬馗?,才能讓那些幼苗茁壯成長,綻放出鮮艷的花朵。
況且,所謂學困生只是相對于其他學生來說的,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或學習成績差,或紀律差,或思想意識不端正。如果教師偏愛那些學習好的聽話的學生,而對學困生經常訓斥指責,則勢必傷害他們的心靈,以致產生抵觸情緒,形成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讓孩子體驗快樂,必須給孩子一個民主和諧的氛圍。師者這種深沉的、廣博的愛,不僅能夠讓孩子體會到被尊重、被承認的快樂,更能幫助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觀念和健康的人格。
總之,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用心培育學生,發(fā)揮心育的魅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明白幸福和快樂的含義,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
參考文獻:
[1]馬斯洛.自我實現(xiàn)的人[M].三聯(lián)書店.
[2]宮國慶.在情感的土地上播種希望[J].新教師教學.
[3]王煒.師愛師德之魂[M].中共黨史出版社.
[4]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
[5]張輝.四種心理學派人性觀之淺說[M].素質教育論壇.
[6]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