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婷
翻開初中化學新教材課本,躍入眼簾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和一頁頁賞心悅目的色彩,仔細閱讀里面的內(nèi)容,這簡直就是一本吸引人的科普讀物。這樣的一本書就仿佛召喚著正處在求知欲旺盛期的學生,當學生急于想學到當中的化學時,教師該怎樣用好這本新教材呢?
一、重視教師觀念的轉(zhuǎn)變,沖破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
教材的巧妙安排能讓學生的學習動力永不停歇,但它需要教師心領神會并有效實施才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顯現(xiàn)出魅力。在傳統(tǒng)的化學教學中,由于化學知識零碎、繁雜,教師總是細針密線,把知識嚼得爛爛的,說得細細的,唯恐漏掉半點蛛絲馬跡,上課可謂天衣無縫,實際上卻走入了一個誤區(qū),這種“完美”恰恰就是一種不完美,在此過程中學生被剝奪了思考的權(quán)利,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主宰課堂的時代早已過去了,我們不能抱著陳舊的觀念舍不得放下,給學生多留些空白,這樣他們思維的翅膀才會飛得更有力,創(chuàng)新的幼苗才會長得更健壯。
未來的教學,教師不再是權(quán)威,也不是導游,而只是隨處可見的指路人,到底怎么走,還得看學生自己。學習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還要主動構(gòu)建信息,這種構(gòu)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從心理學角度看,教師講得越詳細,學生的心智就越會處于懶惰狀態(tài),我們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廣闊天空,達到讓學生多思多想的效果。
學生通過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知識體系,真正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在實施新教材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到多一些交流(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少一些灌輸;多一些引導,少一些替代;多一些自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民主,少一些專制;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識記。讓沉重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聯(lián)系、應用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獲得科學的方法。
二、重視學生對書本的閱讀
新世紀的學生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其中自學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沒有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剛接觸閱讀會很不習慣,閱讀起來顯得盲目、無序,甚至心不在焉。怎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變不會閱讀為會閱讀呢?
1.理論聯(lián)系實踐,巧設認知沖突。
在教育心理學上,“認知沖突”就是造成學生對某個問題急于要解決它,但用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又無法解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一旦造成這種心理狀態(tài),就能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主動探究的動力,這時學生處于注意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的狀態(tài),正是讓學生閱讀的好時機,應抓住這個時機,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教無法則,學無定則,只要能抓住學生的思維,讓思維插上飛翔的翅膀,就是達到了教學目的。
2.以問題引導閱讀,善設閱讀的焦點。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會陷入迷茫,沒有重點,走馬觀花,是事而非,為了避免學生茫亂地閱讀,可以設計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問題,因為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運用問題可以啟動學生思維,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求知欲。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恰當?shù)匕褜W生引入問題情境中,這時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集在一起,達到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tài),從而高效實現(xiàn)教學目標。例如:過濾的探究與活動中,學生在閱讀75頁有關過濾操作的基本要求時,為了防止學生盲目閱讀,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請同學們在閱讀過程中認真思考,善于總結(jié),找出過濾過程中的注意點“一貼”、“二低”、“三靠”的含義,以及這樣做的理由。
三、重視知識的聯(lián)系和滲透
1.重視本學科知識的滲透。
在知識滲透過程中,能形成一種熟悉的陌生感,學生覺得將要學習的知識并不“陌生”,有親切感,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有利于對知識的深入學習。在新教材課本中不乏知識滲透的例子,例如:講了氧氣的性質(zhì)后,滲透了氧化反應、氧化劑、氧化物等概念,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化學老師開始很難理解知識點的這樣貿(mào)然出現(xiàn),現(xiàn)在似乎有些領悟,當在熟悉中看慣了那些普通的東西,突然出現(xiàn)奇怪的,強烈的好奇心迫使學生想追根問底,這正是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最巧妙的設計。
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要把化學知識一點一點地滲透給學生,就像蜘蛛編網(wǎng)一樣,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織成一張越來越大的網(wǎng),而不是把知識揉成結(jié)實的團硬塞給學生,造成不理解知識的堆積,使學生產(chǎn)生厭倦心理。我們要讓學生在一個個鮮亮的滲透中獵取知識,逐漸把知識延伸到無窮遠。
2.重視與其他學科的知識聯(lián)系。
在新教材教學中,還應加強化學與物理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學科的滲透。如在測定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查資料得到的數(shù)值相接近,說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為什么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wěn)定呢?這就涉及自然界中碳循環(huán)問題,與生物學的關系較密切。又如溶液的配制、金屬的導電性,化學反應中的放熱、吸熱現(xiàn)象,北方地區(qū)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沙塵暴。光化學煙霧形成等問題又與物理學、地理學關系密切。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注重學科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使各學科相互配合,區(qū)別異同,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可強化學生對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的意識和自覺性,增強用相關學科知識分析解決交叉和復合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在不同學科知識間自然銜接,流暢遷移,促進知識融合,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重視全面辯證的評價,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對學生學化學的評價不僅要評價學生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為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個性和個性發(fā)展的評價,重視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要鼓勵、鼓勵、再鼓勵?!敖o贊美以贊美”,“給批評以批評”。要做到評價內(nèi)容全面化,重素質(zhì),重過程,重表現(xiàn)。評價的主體多元化,實行多方評價,即發(fā)動學生本人,同學,學習小組,教師,家長,以及各方面的有關人士參與評價,形成合力,共同關心,促使學生的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