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實現(xiàn)學習目標的方法。國家教育部制定和頒發(fā)的《數(shù)學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部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弊髡呔蛿?shù)學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和方法談談看法。
一、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一)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中說道:“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具備終身學習能力是每個人必須具有的基本素質。這是時代對每個人、每位學生提出的要求。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說,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是責無旁貸的。
(二)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改的首要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迸囵B(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他主的、被動的學習模式,積極倡導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要求學生自主探究,收集整理資料,自己在合作、交流中學會分析解決問題。
(三)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教師循循善誘的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融入到教學情境中,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和激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很大提高。
二、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一)營造和諧、自由、平等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觀認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實質是交往,是一種對話,是一種探究。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這種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新型關系下,教學過程強調師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xiàn)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成共識、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根據(jù)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教師要充分挖掘“以趣激學”的因素,運用多元化、多媒體教學,運用多種直觀形象教學,如錄像、圖片、音樂、游戲等教學手段,輔之以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啟示,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變“疲勞谷區(qū)”為“高潮興奮區(qū)”。還可以通過教師自己的語音、語調、表情、動作和神態(tài)影響學生的情感。有時候要借助教材內容的情感信息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如講“角的概念的推廣”時,讓學生計算在7時和8時之間時針和分針重合的時刻應該是7點多少分,得出的結果約是7點38分,又問晚上此時中央電視臺播放什么節(jié)目,學生說是“焦點訪談”,這時順勢請學生說說把這檔節(jié)目放在這一時間播放的寓意。學生都說用時針和分針的重合比喻生活中的焦點,真是太妙了,太讓人深思。這樣做給本來很枯燥的角度概念吹進了一股清風,同學們熱情高漲。
(二)充分發(fā)掘教材,優(yōu)化教學方法
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就像是有了金鑰匙,能打開知識的大門?!惫湃嗽疲骸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闭n堂教學的過程應該成為既傳授知識又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教會學習方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不斷要求和指導學生,嘗試運用各種方法,使學生很快將方法轉化為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注重課前教學內容的準備,充分發(fā)掘教材。在備課時優(yōu)選學法,做好示范,然后讓學生嘗試模仿教師的示范獨立地學習知識并解決實際問題,注重拓展延伸。教師應及時收集學生學法運用方面的情況,進行歸納總結。
(三)改變學習方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1.激發(fā)學生產生問題,使學習具有持久的動力
讓學生自己產生問題是整個自主學習的關鍵。如何產生問題?皮亞杰主義者認為,認知沖突在認識發(fā)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其好奇心,產生矛盾、疑惑、驚訝,就會促使其提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主動提問。一是認知矛盾。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往往會產生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沖突,從而產生疑問。二是認知空缺。有時學生試圖探索與解決新事物,但是往往已有的知識不夠用,于是便形成了認知空白。三是認知疑惑。當學生處于用已有的知識不能解決新問題但又迫切希望解決新問題的疑惑狀態(tài)時,學生的問題也就產生了。教師在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的同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發(fā)問,并積極解決問題,促使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轉變教學理念,注重合作探究
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必須建立課堂平等對話機制,在師生情感的交流、智慧的撞擊中,共享知識。可以采取小組合作、辯論等形式,使大家暢通所欲言,給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提供自由的空間。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惫膭顚W生質疑問難,對教材寫的、教師說的、名人提出的問題敢于質疑,敢于說出自己的問題,明確要求學生“說比不說好,說錯了也沒關系”。另外教師要讓學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時間帶”,也就是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數(shù)學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比如,在解不等式時,除了常見的解法外,還有學生提出不等式兩邊同時乘以,既可以去分母又可以不需要分類討論。對于這種方法教師不必急于表態(tài),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這個解法對不對?為什么?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可以推廣嗎?并給學生留有足夠思考時間和空間,然后再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在民主的教學情境中,學生才能自由學生、自由提問,在提問中他們可以認識到真正的“自我”。
(四)多元評價,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快樂
大量的觀察和研究表明:在任務完成得到適當?shù)姆答伜驮u價后,學生的學習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學習。傳統(tǒng)的數(shù)學學習評價是以考試成績的優(yōu)劣作為評價學生學習好壞的標準,而考試成績又都以學生答對問題的數(shù)量來確定。這種評價方式是不全面、不科學的。為了客觀評價一個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狀況,應建立一個評價主體、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主體是多元的,可以是學生自己、同學、家長、教師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必不可少的,但最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應是學生本人,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是自主學習的內在要求,既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家長雖然無法了解課堂教學情況,但對學生的課前準備與課后拓展等內容卻有較大的發(fā)言權,因此學習評價還應充分發(fā)揮家長的優(yōu)勢和作用。在評價中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最終成果,又要關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著重學生學習成績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至于怎樣‘學’,就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薄俺晒Φ慕虒W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睂W生的自主意識一旦激發(fā)出來,他們就會成為學習真正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