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芬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浙江大學西遷,于1940年初遷到遵義地區(qū),分駐遵義、湄潭,歷時6年半。奔波于抗日戰(zhàn)爭的艱苦年代,浙江大學廣大師生親歷了國難流亡的痛苦,有著強烈的愛國熱忱,他們不畏強暴,在文化陣地上與國民黨頑固派、三青團展開了斗爭,開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動。浙江大學在遵、湄期間的革命文化活動,是受黨的影響及關懷領導下的抗日救亡文化活動,也是遵義地區(qū)抗戰(zhàn)時期革命文化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
1940年初,浙江大學遷到遵義,各學生文化團體紛紛成立,在這塊紅軍曾播下種子的地方如雨后春筍。除了“馬列主義小組”(簡稱馬列小組,在廣西宜山成立時名為“拓荒社”)的外圍社團“黑白文藝社”“黎明歌唱隊”以外,還有“鐵犁劇團”“大家唱歌詠隊”“回聲歌詠隊”“塔外畫社”“質(zhì)與能”等進步文化團體。各團體還辦有壁報,學校的學生會也辦了《生活壁報》,作為同學們自由發(fā)表言論的陣地。
“倒孔運動”
文化活動進入高潮
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占領。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孔祥熙置大批流落香港的民主黨派和文化界人士不顧,讓其家屬攜洋狗、馬桶、箱籠等乘專機撤離香港安抵重慶。消息傳出,全國嘩然。西南聯(lián)大、中法大學等校于次年1月6日首先舉行了打倒孔祥熙的示威游行。一周后,西南聯(lián)大印發(fā)的關于倒孔消息的傳單先后傳到浙江大學的所在地遵義、湄潭、永興。
遵義的浙江大學收到傳單后,立即于晚間秘密貼在《生活壁報》上。學生們見后,互相傳言,議論紛紛。很快,在《生活壁報》的墻上又貼出了好幾篇倒孔文章,要求開大會,上街游行示威,點燃了浙江大學學生的怒火。連平時只顧埋頭讀書而少問政事的學生,以及一些三青團員也因反對孔祥熙的倒行逆施而被動員起來。
1月15日,遵義“馬列主義小組”研究確立了倒孔運動的領導、中心及游行路線。在“黑白文藝社”成員集中居住的寢室里,同學們有的寫標語,有的擬宣傳稿,有的摘抄外地傳單,有的刻蠟紙,有的油印傳單。當晚,“馬列小組”成員吳作和又組織六七人趁黑上街分發(fā)傳單,把傳單塞進各家店鋪、住戶。最遠來到遵義城北郊汽車站,把傳單標語貼到了汽車上。
1月16日上午10點左右,由浙江大學校旗前引的學生隊伍從何家巷校門口出發(fā),竺可楨校長走在前頭,女生隊領先,沿大街向北到汽車站折回,再過“中正橋”到老城體育場宣讀通電,歷時2個小時。游行中,“打倒孔祥熙!”“鏟除貪官污吏!”等口號震撼古城遵義。一些中小學生和市民也參加到游行隊伍中。游行途中,學生們或貼傳單、寫標語,或街頭演說,受到市民的歡迎。有的市民受到感動而自發(fā)擔負保護學生的任務。
浙江大學在湄潭的理學院和農(nóng)學院以及在永興的一年級學生也在醞釀“倒孔游行”。永興學生貼出了“倒孔壁報”,于18日上午在江館的天井里召開了聲討孔祥熙大會,下午到永興街上順利舉行了示威游行。湄潭學生的“倒孔”活動由于計劃前被國民黨反對派破壞,故未成行。
“倒孔運動”后,白色恐怖加劇。一些進步學生,包括 “黑白文藝社”社長何友諒等被捕,還有的被迫離校,“黑白文藝社”等進步社團也被迫解散。浙江大學的革命文化宣傳活動轉入低潮。
學運低潮
進步文化活動繼續(xù)開展
“倒孔運動”后學生的進步力量受到嚴重打擊,但也讓大多數(shù)浙江大學學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們認清了國民黨統(tǒng)治的黑暗與腐敗及其法西斯本質(zhì),在斗爭中學會用隱蔽的、巧妙的方式開展文化宣傳活動。
進步學生“馬列主義小組”和“黑白藝術社”的地下圖書館仍在遵義、湄潭和永興的浙江大學宿舍里秘密地傳播革命思想,發(fā)揮著無聲引導的作用。圖書館的書都保存得很好,直到1946年5月遷校時,進步師生還把書刊裝在教學儀器設備箱中運回了杭州。
永興的《南方》《北風》《春雷》等壁報繼續(xù)刊出。1942年3月底,黃代成等進步學生還組織秘密讀書會,先后有17人參加。讀書會的書是同學們自己湊起來的,有一二百本。其中文藝類的有《華威先生》《子夜》《牛主德與紅蘿卜》《八月的鄉(xiāng)村》等,哲學類的有《大眾哲學》《唯物辯證法入門》等,社科類的有《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等,讀后還開展座談討論。讀書會還編《習作》,內(nèi)部傳閱,交流感想和意見。同年8月26日,讀書會結束活動。永興讀書會的時間雖不長,卻啟發(fā)教育了不少學生,許多同學后來成了革命者,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隊伍。
在湄潭,以“橋社”為中心的一部分進步學生,組織夏令營式的新文藝學習班;1942年上半年,部分進步學生編發(fā)秘密傳閱的《筆談》,討論革命形式和理論問題。
通過這些秘密的圖書館、讀書會,編發(fā)傳閱《筆談》等活動,教育和團結了浙江大學學生。這是學運低潮中開展文化活動的特點。同時,利用校方的文藝團體,抓住可用的陣地、時機,適時地公開開展文化宣傳工作,這也是低潮期的文化活動特點。
湄潭“浙江大學劇團”是1942年春由校方組織的文藝團體。在進步團體停止活動后,一些進步學生利用“浙江大學劇團”招人的機會,滲入劇團排演了《日出》《雷雨》《花燭之夜》《草木皆兵》《北京人》《兄妹開荒》《朱大嫂送雞蛋》等劇目。還舉辦了劇本討論、詩朗誦、篝火晚會等活動。使劇團逐漸成為團結進步學生、聯(lián)系群眾的一個重要場所。
貴陽《民報》的副刊文藝報,是浙江大學的一個公開活動陣地。1942年10月,以裘克安、陳耀寰為編輯,在貴陽《民報》上編輯出版了一個名為“彗星”副刊的文藝版,每周星期四刊出一次,共出版35期。這個文藝版主要是在浙江大學學生中組稿,內(nèi)容多是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向往新社會的光明。他們以文藝為武器,團結了部分進步學生,對國民黨限制下發(fā)展新文藝的貴陽也有一定的進步影響。
木刻這把文藝尖刀,在學運低潮時仍然活躍在社會上。遵義的一些進步學生在學生會支持下,開展了進步的木刻活動。到1943年10月,他們先后在遵義、貴陽、惠水和普定等地舉行了多次木刻畫展,有200余幅木刻畫參展。僅就貴陽的2次“木刻畫展”,累計參觀人數(shù)達2400人次,參觀者對堅持抗戰(zhàn),要求民主與進步為題材的木刻畫留下了深刻印象,使進步思想隨同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木刻藝術在貴州傳播。
具有民主革命傳統(tǒng)的浙江大學《生活壁報》,仍在自己的陣地上沉著戰(zhàn)斗,它在1943年2月的“賑濟豫災”和12月的“勞軍運動”中起到了輿論先導作用。1942年秋后,河南3000萬人民陷于“水、旱、蝗、湯”的四大災害中,是《生活壁報》首先披露了災情,激起了學生的同情與義憤,發(fā)起了“賑濟豫災”的捐獻活動。在遵義、湄潭的浙江大學學生,均為籌集賑災款而舉辦了球賽、義演、義賣和木刻畫展,活動持續(xù)了2個多月。在湄潭縣各界邀請的賑災京劇義演中,湄潭浙江大學師生演出了《空城計》《四郎探母》等。
1943年夏,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到遵義的中共黨員李晨考進浙江大學,聯(lián)系了浙江大學的黨員。他們在南方局的領導下,利用進步的文化團體,開展黨的宣傳活動。1944年11月,地下黨員通過《生活壁報》公布了“成都市立中學事件”(國民黨特務打傷并逮捕學生數(shù)十人)的詳情,激起了浙大學生的無比憤慨。學生們紛紛向《生活壁報》投稿,控訴國民黨反動派的法西斯暴行,聲援成都各校學生堅持斗爭。
在共產(chǎn)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的學生傾向我黨的抗日主張。浙江大學運動在黨的影響及關懷下,正走向一個新的起點。進步的文化活動隨著不同形式的學生運動順利渡過了低潮時期,迎來了1945年的學運新高潮。
《國是宣言》
文化活動結出碩果
1944年9月,共產(chǎn)黨在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立即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聯(lián)合政府”的建議。黨的各派組織,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進行著不懈的斗爭。浙江大學《促進民主憲政宣言》(簡稱《國是宣言》)的發(fā)表就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的一個具體行動。
1945年,國際國內(nèi)的形勢促使中國革命向新的歷史階段發(fā)展,抗戰(zhàn)已進入最后勝利的關鍵時期。具有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浙江大學,與全國各高等院校一起,再次進入學運的高潮時期。學運的中心轉向要求國家政治改革。圍繞這個中心,各進步文化團體迅速恢復,積極為政治改革中心服務。
進步學生三五人一組,10多人一起辦壁報的情況陸續(xù)出現(xiàn),其中不少發(fā)揮了進步輿論作用。在遵義何家巷就有《自由堡壘》《民主陣地》《今天》《呼吸》《生活》《石榴花》《中國文學》等;在湄潭文廟院內(nèi)有《海鷗》《剪報》《新潮》《文萃》等;在永興有《綠州》《燈塔》《前夜》《五丁》等。這些壁報有綜合性的、文藝性的、文摘性的,盡管形式不一,卻都有著一致的強烈愿望,要求民主與進步,反對獨裁與倒退,并與反對勢力控制的墻報展開論戰(zhàn)。
為了宣傳黨的主張和通報抗日民主根據(jù)地的戰(zhàn)況與消息,這年上半年,遵義學生自治會還出版過《浙江大學日報》,主要內(nèi)容來自遵義學生服務處收聽的延安消息。該報除及時在校內(nèi)發(fā)行外,還分送給遵義的各中學,擴大了黨的影響。
這一時期的文化運動主要集中在“壁報”陣地上。尤以遵義何家巷的《生活壁報》最為活躍。學生會主辦的《生活壁報》曾在約3平方米的面積上,點燃了無數(shù)次與反動勢力斗爭的烈火。從1944年下半年開始,隨著戰(zhàn)局的劇變和大后方民主運動的迅速發(fā)展,《生活壁報》的內(nèi)容從一般地要求改善學生物質(zhì)生活條件為主,逐漸轉向以要求國家政治改革為主。
1945年1月9日,《讀美軍司令史迪威去職時對記者談話有感》在《生活壁報》上發(fā)表,并附有外刊譯文,全文登載了史迪威的談話,批評和揭露了蔣介石及其國民政府消極抗日、貪污腐敗等問題。文章刊出的第2天,幾百篇各種各樣反響的稿件投向《生活壁報》,校舍沸騰了,學生們參論國事政事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一花引來萬花放,很多文章對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作了深刻的揭露與抨擊。
緊接著,《生活壁報》又發(fā)表了李家鎬寫的關于國民黨欺騙熱血青年,組建青年軍打內(nèi)戰(zhàn)的日記、信件,更使青年學生看清了國民黨頑固派的真面目。3月中旬,又刊出了《費鞏老師失蹤了》的消息報道。這一起驚人的法西斯暴行制造的“失蹤”事件,通過壁報通報給了全體師生,進一步增強了學生教師們國事政事的參與意識。《生活壁報》還在遵義浙江大學師生召開“懷念費鞏先生大會”的當天(5月27日在何家巷召開),同時刊出多篇專論:如《還費鞏教授自由》《呼吁民主和自由》《我們懷念費先生》《抗議暴行、保障人權》等。
浙江大學師生“爭取言論自由、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斗爭熱情高漲?!渡畋趫蟆飞洗罅靠鼋衣秶顸h反動派的文章,可以說在學生中為《國是宣言》的發(fā)表打下了比較廣泛和成熟的思想基礎。2月22日,《重慶文化界對時局的進言》發(fā)表。這個《進言》很快傳到了遵義浙江大學,并且立即在《生活壁報》上公布了,頓時在學生中引起了強烈的反應。
學生代表會秘書程融鉅執(zhí)筆整理撰寫《國是宣言》?!秶切浴返某醺逵?月16日在壁報上登出,征得同學們?nèi)舾尚薷囊庖姟捉?jīng)周折,于3月23日正式印發(fā)全國各地。學生服務處的石印組用他們原始的石印機完成了印刷《國是宣言》的光榮任務。
《國是宣言》首先描述了當下國內(nèi)外急劇發(fā)展的形勢,明確指出了造成時局如此嚴重的危機:“根本的關鍵就在于政治的不民主”;提出“停止一黨專政、實行政治民主”,國民黨應當立即兌現(xiàn)其“民主憲政的諾言”,成立一個公允、合理的新組織,負責召開“國民大會”,這個組織“必須包括各黨派的代表及無黨無派德高望重的人士”。并提出改革政治的十條要求,包括:確切保障人民有言論、出版、通信、身體、集會、結社等自由;取消一切黨化教育;承認各黨派之間合法地位并保障其公開活動;釋放一切愛國政治犯;裁撤并嚴懲一切腐化官吏;取締一切囤積操縱和嚴懲奸商等。
《國是宣言》的發(fā)表,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各大學和社會各方面引起了強烈的反應。《生活壁報》陸續(xù)收到不少大后方各大學的來信及響應的傳單。這些來信和傳單在壁報上貼出后,同學們爭相搶看,促進了浙江大學師生的政治覺悟向新的水平邁進。
湄潭浙江大學分校雖然出現(xiàn)反《國是宣言》的逆流,但經(jīng)過斗爭,進步力量最終還是戰(zhàn)勝了邪惡勢力,校內(nèi)的文化活動更加活躍,各種壁報也多起來了。其中新潮社辦的《新潮》壁報頗引人注意。
《新潮》壁報是小型綜合性質(zhì)期刊。刊期短,內(nèi)容新,形式多,文字活,張貼在文廟隔壁的財神廟教室。每期一篇社論,由“新潮社”主要成員集體討論命題,夜間掛出。有時白天被撕毀,他們又重新貼出,從不間斷,主要內(nèi)容為國內(nèi)國外大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喜訊傳到浙江大學,浙江大學師生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當晚舉行了盛大的火炬游行。長長的火龍,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希望,也預示著年輕的一代將挑起革命到底的重擔。
浙江大學遷校遵義6年,這6年,浙江大學各進步文化團體所開展的文化宣傳工作,在浙江大學校內(nèi)及遵義地區(qū)各地起到了良好的溝通消息,動員群眾,引導學運的輿論先導作用,配合了黨在各時期的中心任務,為遵義的抗戰(zhàn)文化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責任編輯:鄧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