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峰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寫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是他們語文學習水平、觀察力水平的最好反映。但是目前在農(nóng)村小學中很多學生對作文有畏懼、厭煩的情緒,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想象,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心里話,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實現(xiàn)心靈的對話。
關鍵詞: 農(nóng)村小學生 作文教學 存在問題 改進措施
一、剖析農(nóng)村小學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nóng)村小學生受經(jīng)濟條件、地域條件等原因的制約,知識面非常狹窄,知識獲得的主要途徑是教材,缺少課外閱讀,因此,他們對作文有很嚴重的畏懼心理,認為無物可寫。他們的作文多是口號式的,沒有真情實感。筆者分析了他們作文存在的問題,主要如下。
1.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時,多是對他們進行句、篇的訓練,對學生的感情因素考慮得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在作文指導方面存在缺陷,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導向作用,并且很多教師對作文的評價方式很單一,不注重學生對文字的感悟,使學生缺少體驗的機會。
(1)在評判一篇作文的優(yōu)劣時,教師的評價依據(jù)多數(shù)是作文的形式,語句是否通順,敘事作文是否有條理,中心思想是否突出,對于學生的文學積累和所要表現(xiàn)的個性、欲望則關注的很少。有的教師甚至利用灌輸?shù)姆椒ㄗ寣W生記住一些作文類型的結構,以后學生作文就全都按照相同的模式寫,只要把文章的條理寫清楚,有了突出明確的中心,就是老師眼中的好文章。這種做法不僅磨滅了學生的真情實感,使他們的文章沒有了任何生活情趣,而且使學生的個性受到很大的壓抑,學生的寫作能力很難得到有效的提高。
(2)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為得到評卷人的好感,教師會引導學生從評卷人的態(tài)度揣摩題意,導致學生在作文過程中主體意識的缺失,這種寫作方法沒有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他們筆下的文章沒有任何個性可言。
(3)在評價學生的作文時,很多教師都是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偶爾讓一些寫作較好的學生讀一下自己的文章,讀完后稍加講評就算完成。作文的評改也多數(shù)是教師獨立完成,并且教師的評改方式比較陳舊,只是對學生的作文進行總結和鼓勵,具體的指導很少。學生習慣以教師的評價看待自己的作文,沒有養(yǎng)成修改的習慣。
2.學生的習作質量相差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1)學生的閱讀量小,并且閱讀不能有效地轉化到寫作上,導致他們的寫作素材與寫作能力都無法得到提高。學生的作文與生活相脫離,沒有實際內容,也沒有感情的參與,形式嚴格遵循教師的指導,單一且呆板。
(2)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大量的“優(yōu)秀作文選”之類的書籍,有的學生會抄襲其中的寫法,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多讀幾遍,多抄幾遍,自己慢慢就能記住怎樣寫作文。這種做法不僅對學生的作文能力毫無助益,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阻礙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3)學生的作文形式缺少變化,往往一個題目從三年級寫到六年級,這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3.很多教師只注重課內的作文教學,對于學生課外知識的獲取不太關心,導致學生作文內容空洞,只能用假話和空話湊夠字數(shù)。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將作文教學封閉起來,使學生囿于課堂之中,學習沒有任何的積極主動性。
二、如何改進作文教學
1.明確習作目標,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結合新課標對小學生習作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激發(fā)學生的習作興趣,引導他們觀察,養(yǎng)成勤觀察、勤思考、勤動筆的好習慣。小學生平常所寫的無非是兩類:一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即寫出他們對于事物的興趣和看法,表達自己的情感,也可適當?shù)剡M行想象;二是應用類文章的寫作,這些是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相關的,需要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訓練。教師要明確小學作文的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沿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2.作文教學生活化。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與教學融合在一起,通過身邊的故事讓學生體會作文的親切,作文就在他們身邊。如教學寫人的作文時,筆者就讓學生以《我的同桌》為題進行寫作。學生先互相觀察,了解自己同桌的外貌、穿著、氣質,然后從口頭上互相評論一番,說說自己的同桌有哪些優(yōu)點和不足之處。這樣做不僅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素材,還鍛煉了學生的說話能力。
3.將自然、科技等元素融入作文教學。如果作文教學走出課堂,將自然和科技等元素融入其中,就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寫作欲望,給學生帶來寫作的新鮮感。如進行寫景類作文的教學時,筆者讓學生以《我設計的房子》為題寫作。經(jīng)過自己的想象,學生所有“設計”出的房子充滿科幻氣息,他們的想象力讓我嘆為觀止。從中筆者深深體會到,生活是作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將寫作的形式進行革新和變化,他們的筆下就會出現(xiàn)一篇篇優(yōu)秀的作品。
4.將寫作的范圍逐漸拓寬。小學生的寫作多是以命題作文為主,這種寫作形式可以少量使用,但是要將作文內容放寬,不可限制學生的思維。除此之外,一些半命題作文、想象作文及低年級學生的寫小片段等形式也要豐富,使學生可寫的范圍逐步放寬。教師要引導學生養(yǎng)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讓他們勤練筆,養(yǎng)成寫日記的好習慣。
5.讀寫結合。在課內閱讀的基礎上,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他們年齡、社會閱歷閱讀的各種書籍,閱讀的內容和范圍不作限制,越廣泛越好。教育學生隨身準備一個記錄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錄下來,隨時積累寫作素材。提醒他們留意身邊的任何事,盡可能地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多了解社會,多接觸大自然,組織參觀、游覽,使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開闊學生的眼界。這樣使學生不但會學習、能分析,而且見多識廣,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當然,這非一日之功,必須堅持經(jīng)常,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提高。
6.開放作文課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用認為合適的體裁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要實現(xiàn)這個愿望,開放課堂是最好的辦法。關注生活,如家庭、學校、社會、父母、師生、朋友,個人的成長歷程,這些都是我們的寫作素材。
開放課堂,常用的有三種做法:一是配合生活進行寫作,二是組織語文活動進行寫作,三是與其他學科協(xié)同作戰(zhàn),如:國慶節(jié)看閱兵、中秋節(jié)賞月、編演童話劇、舉辦巧手日等。確定活動項目、寫作要求,放手讓學生討論怎么干,要讓學生自己去闖;遇到問題,要讓學生自己動腦筋解決。教師在一邊可以指導,但不是干預。
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累生活材料的時候,教師必須做有心人,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觀察;在學生將生活材料呈現(xiàn)出來時,要指導學生如何選用材料從不同的角度構思不同的作文;在學生獨立完成習作后,要指導學生學會反復地修改,讓每個人都享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