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春林
摘 要: 本文從高中“新課標”出發(fā),立足個人的教學實踐,探討語文教學的根本問題:認清教的是什么。只有認清教的是什么,我們才能討論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才能評判教學效益的好壞。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實效性
課標指出:“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往往帶有更多的主觀性和個人色彩。應引導學生設身處地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比纭抖攀锱涟賹毾洹芬韵潞喎Q《杜》一文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短篇小說之一,但它與《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轉》并存于高中語文自讀課時,學生對它往往漠然??梢婋m然《杜》在文學史中有重要地位,但難匹“四大名著”之盛名;而作為小說,其情節(jié)的安排、人物的刻域、對白的設置等不敵當代時尚小說的精彩。如何讓《杜》文在夾縫之中綻放光彩呢?
易中天教授在談論“傳承侍統(tǒng)文化要有現代視角”問題時說過這樣的話:“文化本來就是可愛的東西,只是有人把它變成了木乃伊。要變的不是文化,而是文化的傳播形式?!薄抖拧凡荒茏兂赡灸艘?,我們應該以現代視角教授這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有更多“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的意愿,在備課時我對教材中課后練習進行了改造,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如把杜十娘的故事移植到現代社會,文章的哪一部分最應該改編?如何改編?②杜十娘如果早點讓李甲知道“百寶箱”,她的命運就會不同了。你同意嗎?③如果身處現代社會,杜十娘會早點讓李甲知道“百寶箱”?
第①題的設計結合了課后練習中的第一三兩題,目的是讓學生有興趣研讀全文,并在此基礎上關注文章的結尾,當學生提出修改方案時,就已經在深入思考今人與古人思維方式、思想觀念上的差異,并獲得較深刻的認識。
第②題是在課后練習第二題的基礎上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引導學生在閱讀時不要忽視重要道具——“百寶箱”,這在本文中是一塊試金石,既能照出李甲淺薄深情,又能照出杜十娘的渴望真愛。學生應學會通過關注這一試金石,關注杜十娘的愛情觀,關注杜十娘悲劇命運的根源,進而關注主人公身處的社會。
第③題的設計游離于文本,目的是希望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遷移,讓其眼目與思想在文學和現實之間行走,借杜十娘的悲劇關照人性與時代變遷的關系,關照現代社會中的人性問題。當然,本題旨在閱讀方法的訓練,內容上不宜做過多擴展,點到即止。
在課堂上,我就這幾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并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學生很有熱情,一系列傳統(tǒng)問題經過加工改造后不再枯燥乏味——我的“教什么”成了催化劑,催化出他們討論的欲望及大膽且富有個性的閱讀感受。借著這些“教什么”,學生不僅發(fā)現《杜》文中的杜十娘依然美麗動人,而且在古代文學中找到現代,找到值得自己思考的問題。
以《熵:一種新的世界觀》一文為例。高中《語文》(必修)第六冊的第一單元由四篇科技類的論文和說明文組成,《熵:一種新的世界觀)就是其中的第二篇課文。據調查,有學生對這一類的文章“一看就煩”,學生的態(tài)度不能不令人深思。安排這樣一個單元的目的何在?語文的“說明”明確指出:“學習文化內涵比較豐富的現代論文、科技說明文和文學名家名作,著重培養(yǎng)研討、評價論文和文學作品的能力?!薄霸谂囵B(yǎng)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努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編者用心良苦,精心挑選,學生只有漠然,只能“退一步”從“教什么”的思考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我讓學生先撇開物理學理論、篇章結構等,引導他們對文中相關的文化內涵進行梳理和整合,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文觀念,并融合現代人文主義思想,對本文的“新的世界觀”也就是本文的主旨進行討論。以下是學生討論的主要話題。
(1)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人與動物該如何相處等(這是本文的中心話題“環(huán)?!?,作者強調有效能源的不可再生,對能源危機表示深深憂慮)。
(2)《熵》文告訴我們,“熵”值不斷增加而能量告罄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那么“環(huán)?!边€有意義嗎?(有些學生對“環(huán)?!憋@出了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這是比較另類的聲音,但是,既然是討論,我們就應該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當然,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引導,轉消極為積極。)
(3)既然自然界中有“有用功”與“無用功”之說,那么,人生當中必然會有“有用功”與“無用功”,該如何理解呢?“熵的增加意味著有效能量的減少。每當自然界發(fā)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轉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無效能量?!薄鹅亍肺闹械倪@一段文字告訴我們,有效能量才能做功,才是對人類有用。學生捕捉到“有用功與無用功”的信息,做了一個很大膽的跨越。從自然世界聯(lián)想到社會人生,做了一次很有意義的思考?
(4)情感有“熵”嗎,父母家人朋友之間是否有一個“情熵”?“情熵”是一個很吸引人眼球的提法,但其中的內涵很常見,被很多學生忽視,所以在此舊話新提,讓學生明白情感也可能有枯竭的時候,應當倍加珍惜與呵護,積極地向他人、社會付出,以豐盈情感的世界。
課標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提供有利條件,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對以上話題的充分討論,也就是學生與文本之間“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由此,學生對課文的“新的世界觀”有較深刻全面的認識,對課文的學習熱隨之出現。這之后,再讓他們去閱讀文中有關物理學定律的論述,分析文章結構,理解文章難點,總結寫作特點就不太難。學生感受到“閱讀態(tài)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閱讀心理的獨特性”,“教什么”的目的就達到了。
誠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一再強調的:“語文教師應樹立鮮明的‘育人’目標,離開了‘人’的培養(yǎng)去講文的教學,就失去教師工作的制高點,也就失去了教學的真正價值?!边@里的“人”是學生,從這一原則出發(fā),我的“教什么”應該是:什么是學生能力之內最能夠、最樂于接受的;什么是讓學生“心有戚戚”而產生共鳴的;什么是對學生在做人做學問上最有幫助的;什么能讓學生逐步達到“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這一現代社會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