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漳妹
摘 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培養(yǎng)為課程基本任務,以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內在聯(lián)系為整體認識和體驗,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為總目標的非學科性課程。它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應設計出新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思維綜合實踐能力。
關鍵詞: 綜合實踐活動 拓展思維 課程資源 思維能力 行為能力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理念釋義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方式與其他課程有明顯不同,它是以學生自主選擇、直接體驗、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培養(yǎng)為課程基本任務,以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lián)系,增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內在聯(lián)系為整體認識和體驗,以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為總目標的非學科性課程。它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學校特有的教育理念和辦學理念的滲透;二是課程價值選擇和目標設計。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類型、不同層次,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學習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應設計出新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拓展思維綜合實踐能力。
二、綜合實踐活動與新課標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fā)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fā)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根據自身的特點,緊扣現(xiàn)實生活,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多種活動方式,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性、自主性、趣味性、創(chuàng)新性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實踐活動?!笨v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全課程可知,它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不同思維發(fā)展能力,設計了由“學生觀察能力”—“學生查找資料能力”—“學生實踐能力”—“學生理性思考能力”組成的學習實踐過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每單元的學習中都為學生構建了明確的實踐活動設計思路、活動實踐目標、活動實踐過程建議、參考資料及對實踐活動的反思與隨筆。全程貫穿“理論(實踐活動理念)”—“實踐(實踐活動)”—“理論(反思、隨筆)”的實踐學習方法。
三、綜合實踐活動理念分析及見解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個新事物,所謂“新”,就是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需要人們去探索、實踐,用實踐得來的理論撰寫它的本質。同時,綜合實踐活動不等同于其他學科課程,但它與其他學科課程具有等價性和互補性。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課程可劃分為不同的種類。綜合實踐課程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它的性質決定了它沒有具體的參照標準,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決定了綜合實踐課程只能根據地方的特色特點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這就要求我們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認真處理好“學生與自然的關系”“學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學生與自我的關系”,這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的。學生本身是課程內容的核心,而其與自然、社會及自身的關系就構成了一個相互作用的整體,它們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傳統(tǒng)課程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的課程教學重視知識的傳授,其評價主要重視評價的客觀性、標準性、科學性,而作為主體的學生在傳統(tǒng)課程的評價中通常會被忽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評價就是要克服傳統(tǒng)課程評價的缺點,重視評價對象所具有的能動性、獨立性與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習評價就是對學生學習活動的整體性評價,確定了具體的教育目標,學習評價同時就圍繞著教育目標開始了。一方面,將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及活動產品等作為衡量他們學習情況的依據。另一方面,不要只把評價看做是對學生單方面的評價,而要看做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學習的機會,通過評價的反饋信息,改進課程,并實踐于教學。
四、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主體思維拓展
(一)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思維能力影響甚至決定行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本質特征對于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我們遵循規(guī)律、立足發(fā)展,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前置于首要、基礎的地位,從激發(fā)思維興趣、引導思維導向、學習思維方法等方面入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敢想、會想、樂于想,在思維的廣度、深度、難度、精度等方面不斷進步,從而促進學生自主思維能力、活動能力的不斷增強,提高活動質量。如:三年級綜合實踐課程第一課——“安全教育”課:
1.我讓學生在“觀察方面”做:觀察上下課學校樓道、課后休息十分鐘操場、上學放學時過馬路、體育運動課等時間段存在的安全問題,請同學們留心觀察并記錄下來。
2.在“課堂交流”上:同學們將各自觀察到的“安全隱患”講述出來,有的學生講:在樓道嬉戲玩耍不小心會滾落樓道;有的學生講:課后操場同學們互相拉擠會摔傷、碰傷;有學生會講:放學過馬路,摩托車、卡車會開很快撞傷人,等等,學生踴躍發(fā)表、各抒己見講述自己所觀察到的安全問題。
3.在“討論分析”階段:我讓學生就自己所見所聞先講述自己解決安全問題的辦法,而后就學生所講的解決辦法加以引導,糾正不當解決安全問題的辦法,并輔之以實例分析、模擬演習。
4.在“總結”階段:師生一起反思并隨筆記錄,引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發(fā)揮想象力,做到如何防磕碰、防滑、防摔、防燙傷、防火災、防觸電、防意外傷害等生活安全傷害問題。
(二)學生行為能力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及保障活動效果都極為重要。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活動過程的關注,在活動中采取知行并舉、內外兼修、教養(yǎng)同施等方式,逐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如: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課——“糧食知多少”課:
首先,讓學生注意觀察我們一日三餐離不開的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紅薯等)。
其次,查找資料,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各種糧食作物的種植、加工及制作過程。
再次,實踐過程,讓學生放學回家或雙休日到農田參與農事活動,體驗糧食的來之不易,農民的勞作辛苦。
最后,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延伸,反思并引發(fā)節(jié)約糧食的話題討論,教導學生認知、感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我們應杜絕浪費糧食現(xiàn)象,從我做起、從大家做起。以此,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課程資源的應用。課程資源不是學科教材,它只是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素材性、指導性學習材料,供師生開展活動時選擇和參考:一是資源包提供的主題供學生選擇和拓展;二是資源包提供的活動過程和活動方法供學生參考和借鑒。我們一定要結合當地和學校的實際,合理取舍資源包中的活動內容,調整各項活動的順序,并且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和特點自行設計和添加新的活動內容和活動形式,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資源包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四)綜合實踐活動的反思與隨筆。綜合實踐活動的反思:實踐活動過程及結果是否達到了預先設計的三維目標,哪點更為突出,活動方案及過程有哪些成功之處,有何創(chuàng)新之處,組織和設計上有哪些地方還需努力,等等,都是我們綜合實踐活動反思的內容。師生共同拓展思維反思,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就能更上一層樓。
綜合實踐活動的隨筆撰寫:隨筆記錄實踐活動過程中的時間、地點、人物、情感、情節(jié)及結果,使學生能真正做到“理論”—“實踐”—“理論”思維的提升。
綜上所述,我們的綜合實踐活動因學習方式不同、學習內容不同、學習目標不同,要求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的程序和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具體指導,提高活動的可操作性,強調活動的可開放性,結合地方特色,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充分拓展學生思維能力,以實現(xiàn)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的綜合實踐活動總目標。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
[2]綜合實踐活動.教育科學出版社.
[3]福建教育.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