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姝琰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部分教師的提問方式得到了一些改進,提問比以往更具有針對性,從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交流探討。然而,部分教師仍然在傳統(tǒng)的“老師說,學生聽”教學模式里徘徊,學生感覺課堂枯燥乏味、毫無生機,常常是一堂課下來都是老師主動地問、學生被動地答。這種“以問代教”的課堂看起來熱熱鬧鬧,實則學生一直被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扼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因此,教師能否恰到好處地設置有價值的問題,越來越受到一線教師和相關教育專家的重視。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梢园l(fā)現很多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沒有結合教材的特點,沒有根據自身的優(yōu)勢,常常是顧左右而言其他,隨心所欲地提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學生聽了這樣的問題云里霧里,模棱兩可,欲說又止。但是提這樣問題的老師往往是具備一定的提問技巧的,主要是他們沒有精心地設計問題,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沒有關注課堂生成,經常提出一些高難度或者低難度的問題,導致學生吃不好、吃不飽。
以下是某位教師的兩個教學片斷:
片斷一:
我曾聽過W老師的一堂公開課,PEP2Unit4“I Like Pears”。在課堂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投影儀上呈現本節(jié)課所學的所有水果,如apple,watermelon,peach,pear,banana,并以莫扎特的圓舞曲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歡樂的音樂氛圍下畫出自己喜歡的水果。她這樣提問道:“What are they?What can you see on the screen?Think,and draw the fruit you like best,please!”結果學生好像沒有明白老師的意思,拿著手上的紙,只知道要畫畫,卻并不知道自己要畫什么,要畫幾樣,在輕快的音樂下心里一片茫然。
很顯然,教師犯了兩個錯誤:一是沒有做好課堂預設,不清楚學生的語言基礎,學生對這一連串的英語感覺不知所措,這些問題難度偏大了,應該讓個別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示范性回答,減小問題難度,便于之后操作;二是這個環(huán)節(jié)如果不進行語言輸出,沒有任何意義,導致這些問題連帶沒有意義。
片斷二:
在上PEP7 Unit 1“How Do You Go There?”之前,教師與六年級學生進行free talk。
T:What’s your name?
S:My name’s...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desks do we have?/Where is your sea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Are you happy today?...
句型的操練固然重要,但要考慮到是否與本課時的教學內容和目標有聯系。本課時主要學習如何詢問某地,并給予建議。與課前的free talk幾乎可以是風馬牛不及,誤導學生脫離所學內容,學生在回答過程中只回憶之前所學的不相關的句型,并沒有得到下節(jié)課學習的啟示。
那么,如何“問”得恰到好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問”應有效合理
課堂提問是師生間雙邊教學活動最基本的體現形式之一,是一種師生的互動。教師的提問應能夠傳遞教學信息,反饋教學信息,調整教學方案,應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整理思維過程,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為迎接新的知識做好準備。
二、“問”應簡單實際
提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課堂的推進情況,巧妙合理地運用教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提出具有啟發(fā)性和預見性的問題,拓展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例如在講到問路這一語言點時,我一邊對學生周圍熟悉的地方設計問題,如:Excuse me,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the hospital?一邊加上動作表情,并出示一些地方的路線圖畫,然后讓學生邊指路線邊回答。
三、“問”應全面廣泛
課堂上,教師的問題要盡可能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程度的孩子回答,讓全體學生都有機會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在新授PEP3Unit3A “Let’s learn”時,主要學習關于best friend外貌描述的單詞和詞組:long hair/short hair/thin/strong/quiet及相關句型。首先我自我陳述“I have a good friend! Guess,who is he?I can tell you. My best friend is Sheng Longjie !”反復重復“my best friend is...”。隨后,我提問其他學生:“那么你呢?Who’s your best friend?Can you tell me?”我邀請幾位學習程度比較差的學生模仿回答:“My best friend is...”這些成績稍差的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爭先恐后來回答,達到我練習新詞“best friend”的目的。接下去的問題我逐步深入,難度逐步提高:Is he tall/short/thin/strong/quiet?學生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并要求完整陳述:He is tall/short/thin/strong/quiet。這些問題對學習程度中等水平的學生講,稍作努力即可順利完成。最后的“He/She has...”句型是本課時的重點也是難點,在學該句型前,回憶舊詞組small/big eyes/nose,long/short arms/legs,新授本課時新詞組long/short hair。我把關于這個句型的練習交給程度好的同學,讓他們先示范,然后在全班大范圍練習??偠灾?,一堂課下來,班里90%已基本掌握本課時的重點和難點,作業(yè)情況完成很好。
四、“問”應有序科學
提問步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使學生的理解層次不斷深入,通過回答問題,逐步突破難點,把握要領,掌握規(guī)律。
例如在PEP五年級上冊Unit 6課中,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導入新課:
向學生展示自然公園的圖片:
T:What’s in the picture?
S:There is a nature park.
T:What’s in the nature park?
S: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從學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問句:
Is there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
引導學生回答:Yes ,there is.
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新授內容:
Is there a river in the park ?
Is there a farm?
通過復習舊知識導入新知識,符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五、“問”應把握時機
課堂提問一般是在整個班級參與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師一般先提出問題,讓全班學生都有充足的思考時間,然后指定某個學生回答。當然,教師還應該注意提問的時機,不看時機的提問是沒有針對性的,隨意性較大,沒有較好的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課堂提問最好是在學生有一定的想法,有質疑而不知如何表達,想弄懂又無法弄懂,很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進行。
曾經聽過一位優(yōu)秀英語教師的課,在教授動物的單詞的時候,她在一開始設計了幾個有關動物的謎語。
T:I am very big,I have big ears and big body.
I have long nose and short tail. What am I?
S:大象。
T:Very good! Who can speak that in English?
Ok,let me teach you.
Elephant,elephant...
T:現在老師請一位學生扮演大象,給大家介紹自己。
(話剛落,學生個個躍躍欲試,積極參加活動,其實這時孩子的學習興趣已經激發(fā)起來了。)
在教授動物詞語時,教師還做了輔助動作,讓學生很快猜到,孩子很喜歡生動的事物,這會加深對新詞的記憶。
六、“問”應靈活多樣
在提問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事先將問題準備好,否則容易忽略重要的知識點。但是在課堂上,我們不能囿于課前的預設,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靈活地改變我們的提問方式和提問習慣,或者可以根據自己特色適當地取舍某些問題,這樣經??梢赃_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問題源于學生最終又回歸學生。
比如在新授pep4Aunit2中的動物單詞horse時:
第一種問法:
T:What’s that?It’s a donkey .I see.
S:No,isn’t. It’s a horse. (借助卡片加深對新詞的記憶。)
第二種問法:
T:What’s that?Is it a horse?
S:Yes,it is.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學生的差異,提出適當的問題,不應拘泥于一種提問方式。教師在提問時還需注重個別差異,使問題“活”起來。
巴爾扎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庇辛藛栴},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創(chuàng)新。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有效提問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必須重視課堂有效提問,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激活主體思維,讓學生的思維在問題中綻放出出絢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