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櫻
摘 要: 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已初步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終有一天要走出校園,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也必然要承受更大的心理壓力。教師組織教學時適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本文從構建良好心理教育環(huán)境,滿足學生心理需要,挖掘教材潛在心理教育要素等方面對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滲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討。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教學滲入 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英語教學信息量大,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蘊含著較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若能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機,則不僅可以推動該學科教學,使學生發(fā)展心智,而且可以提高學生未來社會職業(yè)適應能力。筆者從以下方面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進行探索與實踐,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構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環(huán)境,激發(fā)和保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部分高中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濃,若以傳統(tǒng)的、嚴肅的、刻板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則學生不僅對課程不感興趣還會影響課堂教學。所以教師要營造和諧輕松的氛圍,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性,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對象和學習活動產生興趣的心理動力。
1.縮小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從心底里接納老師
實踐表明,老師不能采用高壓手段、專制主義教育學生,也不能扮演居高臨下、威風凜凜的角色,不能大搞家長式的“管、卡、壓”強化自身威信。不平等、不民主的師生關系常常造成師生間的隔閡,使學生對老師關閉心扉,敬而遠之,甚至產生逆反心理。高中生自主意識較強,在課堂內外若能與學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經常與學生交流,經常傾聽學生的心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在學生心中樹立“朋友”的形象,這樣就較易在課堂內外創(chuàng)造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也能讓學生從心底里接納老師,同時接納老師傳授的知識與各種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
2.教學方式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盡管有升學壓力,仍有一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科不能主動、積極地學習,原因是沒有很好的語言環(huán)境。如果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使其落實到實踐中,又使其具有操作性,就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社交能力與管理能力等。筆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除了使教學直觀化、多樣化外,如使用實物、圖片、錄音,還經常在課堂上開辟“游戲時間”進行活動教學?;顒咏虒W方式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既能順利開展教與學活動,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如為了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及記憶能力,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小組競賽。先把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人數一樣,然后給學生一個句子,讓每組成員一個接一個復述,同時要求大聲、清晰、到位,然后選派一個裁判看著時間,最后公布優(yōu)勝組合并給予獎勵(如雷的掌聲、自制的書簽、英語小讀物等)。在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是積極的參與者,興致高漲,氣氛活躍,達到“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同時考驗學生間的團結協作的能力,滿足學生心理需要,達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角色扮演的授課方式也頗受歡迎。講解話題知識時,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常需借助針對性較強的生活實例加以引導。如果是純粹的灌輸式教學,學生就會覺得索然無味。而如果讓學生扮演教學中涉及的角色,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并分析與解決其中存在的問題(如問路、打電話等),學生的興致就來了。這種授課方式有效鍛煉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能有效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無論是哪種授課方式,只要學生參與,筆者都鄭重地給予肯定并指出有待提升的空間。學生因此學有所思、學有所得、學有所進。
二、滿足學生心理需要,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A.H.Maslow)在《調動人的積極性的理論》(1943)等論著中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在人的每一動機中都有不同需要,從低到高可分為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等);安全需要(即尋求依賴與保護);社交需要(即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即被人尊重與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即自我展現與發(fā)展的需要)等五個層次。關于需要層次之間的關系,馬斯洛認為,在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社會條件下,總有一種主導或優(yōu)勢需要。筆者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運用和遵循這個理論依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尋找學生的“閃光點”,滿足學生被愛與歸屬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
雖然大部分高中生有著這個年齡較自我的心理特點,但非常在乎老師的肯定與鼓勵,老師給予一聲贊許、一句表揚、一個默許,一個小小的舉動都會極大地滿足學生被肯定、被尊重的需要。所以在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給予不同層次的學生適當表現,學生不僅較易產生歸屬感,還有被關注的感覺。如剛開學時,筆者讓學生問候同桌并就假期生活進行英語口語對話,走到他們中間聆聽對話,獲取信息,幫助解決問題,適時給予表揚或鼓勵。對于落單的同學,筆者主動走近他們,與他們對話,傾聽心聲,使其不會有孤單落寂感。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動起來,保持精力集中。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及時表揚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滿足了學生的自尊心。再如對參加游戲活動的學生的表現當場給予評價和分析,讓學生感受到自己的進步,以及老師的關注、信任與鼓勵,以后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更高,表現更好。如此堅持,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改革評價方法,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考核評定高中生英語成績,應拋棄“一卷定終身”的做法,堅持以綜合能力為主要考核內容,采用多層次評價標準,綜合學生各方面特長與優(yōu)勢,對學生進行全面、客觀、科學地評價。只有評價標準發(fā)生了變化,才能從根本上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真正為學生提供展現個性的空間,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如筆者把學生的英語成績從聽、說、讀、寫各方面進行界定(如引入高考口語測試方式),同時綜合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外作業(yè)、考試評定等進行評價。這種多層次評價標準相對有效客觀地評價了學生。但筆者評定成績時就課堂表現給予比較大的比例。因為學生的課堂表現更能反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膽量及團隊合作精神等綜合素質。多種評價方法、多層次評價標準更能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
三、挖掘教材潛在的心理教育要素,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切實推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1.教育學生學會為人,從增進人際關系做起
人際關系是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建立起來的相互聯系,是一種心理關系。其中情感成分是交往雙方在情感上的滿意程度和親疏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團結與凝聚力的基礎,如果團體成員之間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就能激發(fā)學習、工作熱情,就能提高學習、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作為個體,是班級這個團體的成員之一,學會在這個團體中生活、學習是學生應該學習的內容。所以授課過程中筆者充分挖掘可以教育學生學會與人友好相處的素材。如從自我做起,以身作則,尊重關心每個學生,不歧視,不拋棄,不放棄——“不分親疏”、“一視同仁”、“相互信任”、“相互適應”。一以貫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在和諧、寬松、正面、向上的氛圍中,使學生獲得正確的社會文化規(guī)范和社會角色意識,從而提高個體素質。教師的職責不僅是教書還有育人,學生的職責不僅是汲取課本知識還要學會為人。再如講解模塊五EQ:IQ時,筆者補充介紹心理學改善溝通的方法,并著重介紹人的氣質性格等個性特征差異易引起溝通障礙,而這不關乎智商:一個誠實正直、以身作則的人,他的言行易被別人信任與接受;而品格低劣、作風差的人其言行則易被排斥。一個待人熱情、性格開朗的人易聽取別人的意見;而自我中心、自我優(yōu)越的人則較武斷,大家會反感他。所以每個人都要做高情商而不僅是高智商的人。
2.教育學生學會處事,從細節(jié)做起
由于看到現在部分學生身上體現出“獨生子女”那種自私、任性的特點,有著一味向別人索取,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習慣。因此筆者認為通過各種途徑、各種方式教育學生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懂得關心人,學會分享互助是有必要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挖掘教科書的課本資源教育學生是一種直接、有效、方便的手段。如提問時,筆者一向面帶微笑、正視學生,若學生能作答,及時給予表揚和肯定,若不能,也不責備。而讓其請其他同學幫忙,或者讓其他同學主動幫忙。并適時引入“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等諺語,由此拉近同學之間的關系,懂得幫助他人的快樂。心理學專家伯德慧斯戴爾(R.Birdwhistrll)測驗得出:在人際溝通中,有65%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語言形式傳遞的。所以表情動作、語調聲調、眼神等非語言溝通符號直接影響我們的心情,進而影響學習、工作順利進行。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做事都要從細節(jié)做起。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如果能善于把握機會,在恰當時候借鑒心理學知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與自信心,這樣學生不但能學習好、身體好,心理素質也能得到提高,教育的真正目的也就達到了。
參考文獻:
[1]程正方.管理心理學.當代世界出版社,2004.
[2]姜大源.職業(yè)教育學研究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